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精選4篇)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 篇1
在學習這門學科之前,雖然已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幾年,但是對中國文化這一概念其實并不十分明晰,這學期,通過把中國文化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來講,我才有機會從更深的層次去接觸和認識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概論課上,聽老師講的最多,最為深刻的就是佛家思想,每一次聽課都讓我感覺到自己認識的膚淺,欽佩先哲們的超脫與偉岸,每一次都讓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中國文化的廣袤,通過文字演進,書法藝術,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宗族文化的`學習,真正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于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喜歡佛家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眾生皆是佛,或者說有佛性。佛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既深且廣:印度佛教對于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產生很大的刺激和提升作用,使宗教的超越信仰開始補充、校正、融入以世俗主義為核心的本土傳統價值觀與人生觀;同時,大量佛家名相與詞匯,大大豐富了漢語語匯,融入我們日常用語,潛移默化地影響思維方式,比如:世界、實際、相對、絕對、覺悟、因緣、方便、解脫、彼岸、凈土、平等、眾生、現行、知識、唯心、慈悲、剎那、劫難,還有:口頭禪、三生有幸、不生不滅、不即不離、五體投地、六根清凈、花花世界、想入非非、一絲不掛、大千世界,等等。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學佛人的人生目標應該是和明確的“斷惡修善,成佛作祖”,希望成佛以后救度苦難的眾生,讓眾生擺脫輪回,成佛正果,破迷開悟。佛家思想中因果報應、靈魂轉世的信仰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善惡皆有報、一切皆緣分、隨緣放下等等,也許我們并不能向達摩祖師一樣經歷苦行最后得以修成正果,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靠近靜以修身,德以養性的境界,使自己不致迷失在當今信仰缺失的流亡中。
但是反觀當下,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歡去模仿西方的文化傳統,仿佛國外的都是先進的,都是科學的,不管有些國家、有些人是否愿意,中國文化或者說國學,都注定要成為21世紀乃至更長時期內人類所推崇的文化,就如同中國的崛起不可遏制一樣。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并傳播這一理念,不僅將增加國人的自豪感,并且能提醒國人及時靜下心,認真面對自己的文化,面對現實的紛紛擾擾,從中發現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理解所謂“中國特色的道路”的含義,也能從中找到個人未來的道路。 作為身處21世紀劇變洪流中的現代中國人,要在挑戰中去把握機遇,就更應當以處變不驚的冷靜、理性和客觀,去重新審視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掘蘊藏其中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繼承和創新,進而去開創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 篇2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對自己民族精神內核的了解應該是從這門課開始的.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課都有學習文言文,高中的歷史教材也都有中國文化史的學習,但是總有一種感覺就是那些都是古代的東西,雖然內心深處為之感到驕傲,但感覺離自己的生活很遠.而進入大學之后這種距離感逐漸消失了,同時又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愧疚感:那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居然這么不懂中國;作為華夏族的人,居然這么不了解這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是,越學文化,越感到自己沒文化,于是每上一節課,內心的惶恐就增加一份,對于教中國文化的老師的崇拜也就越加一分。因為越感到自己沒文化,越感到老師有文化。
中國文化是多元復雜的,但他是從不間斷的向前發展的。正如學者們對中國文化特點的總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國文化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的人文情懷。無論是占中國文化的主流的孔孟之道,還是影響深遠的老莊哲學,他們探索的方向其實都是一種為人之道,探求的是如何做好一個人,做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孔子主張的“仁”,莊子探求的“逍遙”,都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做好君王,要對天下仁。做好社會中的.一份子,要尚禮守綱倫。做好自己要達到逍遙之境,追求一種自由的人格。諸此種種都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生命本體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國的學派多為唯心學說,直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才提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這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里追求內心修養,注重內心境界的提升,所以中國傳統的道德感也是有心而生的,做人做事也會更多的追尋內心的道德感,而這種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篤”。世界上許多國家對中國人的評價是內向,我想 這種內向的性格應該和中國傳統多為注重內在的探求有關系,而另一反面這種傳統使得中國人極為智慧,含蓄,難以捉摸。這種內在的探求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里對生命自身的認知和探求,這體現了極為鮮明的人文情懷。當然人文情懷最大的體現莫過于中國古代沒有想西方那樣遭受宗教神學的桎酷,沒有想西方那樣對上帝的超自然力量的絕對信仰。中國的信仰是多元化的,這些信仰有的并不那樣堅定,但是只要對自己有益處的神就去拜,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自身生命的希冀。是一種極大的人文情懷的體現。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大的感受就是他太博雜,差異性很大,但是即使博雜,但是它們之間能夠和平共處,體現了中國文化極大的包容性。我想如此磅礴的文化,就是窮極畢生之力,也難以了解得完。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他所傳遞的價值觀是一種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所以注重文化的發展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作為中國的大學生。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應該是我們發自內心去做的。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 篇3
《中國文化概論》這個課程,給我的感受是,這是一門很有教育意義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接觸,培養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愛好,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這門課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我國的文化特色。
在堂課上,老師慷慨激昂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他總是以一種獨特的詼諧幽默的方式來為我們講解書本上的知識。還經常為我們唱歌,給我們介紹全國各地的民歌。我覺得大學課堂就應該這樣輕松而又歡快。對比現在的大學課堂,只知道學習專業知識,不懂得學生的感受,壓力大而又不風趣。總之,很喜歡老師的課,以后我做教師了,也要學著幽默一些。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學習和掌握了儒、道、釋、易等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份的來源、產生與發展過程和主要思想內容,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還有各個民族的不同風貌和文化習俗,他們熱愛歡歌熱舞,待客熱情。一首首當地民歌,一場場地道熱舞,一次次歡快的聚會,都能夠體現他們的風情萬種。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 篇4
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指:人化或人類化,即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其體現即有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也有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完善。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
我認為在這其中,中國應當首當其沖.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果從彩陶文化算起到現在,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積累。
有人認為在古代我們的文明是非常全面的,但是自從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我們就走上了獨輪車的時代,我們的文明就停滯下來了。這話有理,但決不全對!
是的,百家爭鳴使其言論自由,思想開明, 涌現出了不同學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達到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可惜之后被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所扼殺,但之后的中國古代文化并沒有停滯,他開始像一個大熔爐,所有的文化,只要來到了中國,就都會被融入其中,為我所用,唐朝勝之.宋朝達顛峰之態!
我認為”融”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可是, 獨尊儒學還是為中國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宣傳人性善. “人性本善”,這就是后來的儒家教給中國人的思維大法,“天理”,一切思維推論的“起點”。正是在這里,形成了中國人反邏輯思維的全部構架. 既然都已然是天理了,那么還爭什么,就這樣過著吧!這種思維方式促使中國人愈來愈走向了自愚 .一個社會不追求真理,則沒有創新,人再多也沒有用,不追求真理等于白活。就這樣在中國的文化中埋下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
1840年,隨著一聲炮響,中國的大門被轟然炸開,驕傲了兩千年的中華民族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有驕傲的資本,高傲的頭顱不得不向當年的“彈丸之國”屈服,昔日的天朝上國,今日的待宰羔羊,屈辱,這枚定時炸彈總算爆了!
一代代仁人志士將救國圖存為己任。東學西漸轉變成了西學東漸.
縱觀中國近代史,其實是中國人不斷學習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就是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在這時中國的文化又再次處于活躍時期, 人們開始嘗試著追求真理,大概可以分為三個的文化進程:
第一階段,從器物技術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
第二階段,從制度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維新變法,辛亥革命;
第三階段,從文化心理上感覺不足,遂有新文化運動.
在先進的中國人的思想處于空前活躍時期,巴黎和會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國家的陰謀,他們永遠不會真正的幫助中國人,中國的強大是他們最大的噩夢,就在中國人救國無路的時候,蘇聯,這個新的國家,擁有一種叫做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向中國人伸出了友誼之手,關于廢除中俄不平等條約,歸還中國被侵占的領土的宣言深深的吸引了中國人,馬克思主義也隨之被中國人所接受.
中國,出路已經找到,現代史,也隨之開啟,中國的文化,也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這些讓我們大學生充分的認識到:
1.中國文化有其糟粕,也有其精華, 學習中國文化有助于更加準確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
一個社會不追求真理,則沒有創新,人再多也沒有用,不追求真理等于白活。要勇于追求真理.”盡信書不如無書”,但也要看到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融”是我們要學習的!也要看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異彩紛呈,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養,需要中國文化的氤氳化育。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工具,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載體,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給我們以無窮無盡的美的啟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學技術讓我們對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國土心生敬意。中國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設,但決不能消失。
2.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有助于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當前的國情。
今天的中國來之不易,我們走了一段艱難曲折的歷程,我們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還遠遠不夠.所以深刻認識和了解文化的歷史及其現狀,仍然是一項長遠的任務。數千年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同時也帶來因襲的重負。外來資本主義文化的積極因素,我們吸取得還很不充分,但其負面影響已足夠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憂慮。我們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本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才能談得上深入剖析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是我們認清國情,加快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必要工作。
4.有助于開闊我們的文化視野,提高文化素質, 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以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輕一代,使受教育者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實,培養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人文教育是鑄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為最高目標,使中華文化更加精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