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聞心得體會范文(精選6篇)
最新新聞心得體會范文 篇1
20xx年3月14日晚7點整,隨著熟悉的旋律奏響,我如約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新聞聯播》。隨著主持人那低沉聲調中播報了廣西都安高中好校長莫振高病逝的消息時,我在心里想著:是怎樣的校長病逝的信息會上《新聞聯播》呢?我馬上上網一搜,顯現在網絡媒體上都是關于莫振高病逝的信息,通過瀏覽知道,莫振高是瑤山里教育事業的傳奇故事。
近40年的教師生涯,他曾拒絕過到縣委縣政府任職、放棄過調動到廣州等沿海發達地區的機會,留在了瑤山當一名貧困學子的“點燈人”。在“莫振高”們的栽培努力下,都安的學生不負眾望。從1993年以來,都安高中升學率逐年上升,20xx年升學率達到93.75%。學校連續20多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牌高校。
“近代學者夏丏尊說過這么一句話: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的教育,猶如沒有水的池塘。而我要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個孩子只是學校的幾千分之一,卻是每一個家庭的100%!”“幫一個貧困生,就是幫一個家庭!”莫振高說,35年來,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先后資助300名學生上完了高中、大學。他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瑤山這片生他養他的熱土。為了更多的瑤族同胞走出山門,他愿意默默奉獻到永遠。
“好校長走了”卻留給我們深深的教育真諦——愛,對學生無私的愛!
一、愛是尊重
愛不是憐憫,愛不是施舍,愛不是并吞,愛是對生命的熱愛,是試圖用一個人的生命感去喚起另一個人對生命的熱愛、激發生命的活
二、愛是信任
愛是教師與孩子之間的一種信任。教師信任孩子,相信他有戰勝困難的勇氣,相信他有改正缺點,認識錯誤的需求,相信孩子有積極上進的愿望和決心。相信能用愛感化迷途的羔羊,沒有信任,愛的關心將是無力的、蒼白的,而孩子也只有建立了對教師的信任,愛才能被接受。信任是愛的橋梁。
三、愛是關心
關心是愛的切入口,就是了解對方的需要,關懷對方的疾苦,并努力去幫助他,如:父母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教師的傳道授業,社會捐資貧苦地區??所有的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主動的關心。我們對孩子的愛的關心是細膩的、無微不至的,既關心孩子的物質,又關心孩子的精神,當孩子覺得自己被人注意、重視,而不是被忽略遺忘時,就會產生喜愛之感,樂意接受愛。所以關心是愛的體現。
四、愛是寬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有了寬容,才能夠等待;有了寬容,才能去喚醒;有了寬容,才會有教育。
五、愛是要求
愛本身體現出對孩子的要求,真正的愛不是無原財的遷就與無度的嬌寵,而是伴隨著合理的要求,孩子可以從這些要求中感受到被信任、被期待。教師相信一個撒謊的孩子之所以撒謊是有原因的,也相信他可以改正這就是教師對孩子的要求,而孩子根據這些要求克服、自身的缺點,不僅接受了愛,而且把愛變成了動力。合理要求是愛的保證。
六、愛是奉獻
愛之所以偉大在于愛必須首先想到別人:利人必先克己,達己必先達人。愛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高尚的行動,它是無私、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奉獻,如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無私的奉獻,教師對學生的培育是無私的奉獻。只有當愛付諸于行動時,才能真正體會愛的快樂,愛的幸福。無私奉獻是愛的實質。
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教師應當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更要有愛的藝術。
讓我們的愛充滿教育心智,讓教育之愛閃耀智慧的光芒!
最新新聞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八月三號,晚飯后,我坐在沙發上,觀看新聞聯播節目。第一個節目內容是:《內蒙古:品牌領著牛羊跑》這介紹的是一種有機奶,它比普通的奶價高百分之七十。但它的營養價值十分高,因此對奶牛的養殖環境特別高。然而奶源創造需要企業、奶農、政府的共同努力。這就讓我想到了一直提到的只有要文化、有知識,通過共同努力共建和諧,就能達到這個目標,它更需要社會來自各方面的支持。才能產出這種高品質的牛奶,以供給全社會的需求。
第二個節目:現在有許多人都為自己以后的養老金著急,瞧!劉老太把所有的養老金都取了出來,只有20xx元,這下她可著急了,今后的生活就沒有了保障。但聽政府部門說,只要退回養老金,再一次性交滿十年的養老金,大約兩萬多元,以后每個月就能領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了,劉老太為自己今后的生活有了著落而感到高興,她感謝社會、感謝政府,這不是我們一直以來提倡的共建和諧社會嗎?
共建和諧要從小事做起,廣告上,有一個老奶奶上了一輛公交車,可是車上沒有座位了,老奶奶只好站著,有一個阿姨對旁邊的叔叔說:“你讓座吧!”可是那叔叔回答:“還是你讓吧!”最后他們誰也沒肯讓。這時,一位大伯站了起來,給老奶奶讓了座位,老奶奶充滿感激地對大伯說:“謝謝”。而那兩個叔叔阿姨羞愧地低下了頭。
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他們都助人為樂,常常關心著身邊的人,我們也要為“共建和諧社”作出努力,在學校和家庭中汲取知識,讓這個社會到處充滿愛!
最新新聞心得體會范文 篇3
作為一名基層新聞宣傳干部、通訊員,稿件如何能夠打動編輯芳心,得到他的青睞,使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是每一個通訊員都在孜孜追求的目標。通過半年的新聞宣傳工作,通過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陸續在吉林日報、長春日報、新文化報…發表宣傳雙陽的稿件近百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下面針對自己本職工作,就如何提高通訊稿上稿率,我總結以下幾點,與同志們共勉:
一是用好標題吸引編輯的眼球。新聞稿件的標題可謂新聞的眼睛,制作一個好的標題稿件就成功了一半,這也就是新聞稿件的“題好一半文”的意思。比如,我寫的《雙陽今年著力打造“五金”農民》,通過引出“五金”農民,一語雙關,發人追思,使整個標題有了動感,稿件投出后被吉林日報、長春日報、長春晚報等多家報刊采用,這篇稿件雖然在內容寫作上還有不足,但因為一個好標題而獲得成功。所以,寫稿制題是成功的第一步,不可草草而就。當然標題制作并不是一定要花里胡哨,有時候也需要平鋪直敘,這主要是要看情況而定。
二是靠好導語感染編輯。導語是新聞的開場白,也是吸引編輯繼續看稿的重要一步。所以在導語上也要費點功夫,讓編輯一看導語,就對要講什么有了了解。同時通過導語傳
遞好新聞價值的信息。導語一定要傳遞好文章最有價值的信息,這一點一定要注意。當然導語形式有多種,具體采用哪一種要視情況而定,不可生搬硬套。
三是憑結合點引起與編輯的共鳴。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熱點,如何圍繞熱點寫好宣傳稿件。我認為應該在社會熱點與我區實際結合點上做文章,這樣才能引起與編輯的共鳴。比如現在“備春耕生產、招商引資、春風行動”等是熱點問題,如果結合我區有特色的實際行動,既與當前形勢吻合,角度獨特,又有新意,豈能不引起與編輯的共鳴。比如,根據此思路我寫的《雙陽今年招商“早打算”》一稿被多家報刊媒體采用,起到了及時、準確、全面宣傳推介雙陽的良好效果。那么結合點的靈感從何而來,主要是多觀察、多讀報、多思考,處處留心皆學問,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總會與編輯所需要的稿件不謀而合,稿件采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最新新聞心得體會范文 篇4
今天晚上,老師讓我們看新聞聯播。7:00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新聞聯播。其中有一段新聞深深打動了我,就是武漢大學的一個大姐姐,她為了照顧病重的父親,在校勤工儉學,用堅強戰勝了一切困難。
看到這些,讓我深有感觸,我們現在都過著飯來張口的日子,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中成長,不知道什么是困難。從今后,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在學習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找爸爸媽媽,我也要慢慢學會克服困難,好好學習!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留了個家庭作業,是要求每天晚上看新聞聯播,然后寫觀后感。自從那以后,我開始養成每天看新聞的習慣。一晃看了20多年了,開場音樂都換了!如今我終于看懂了,下面用歸納的方式詮釋一下:
首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性質是國家的政治宣傳工具之一,是為了無產階級政權服務滴。甚至有些時候失去了社會新聞透明度的實際意義!
其次,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把有限的30分鐘時間分成三個固定的十分鐘專欄,第一個十分鐘專欄是國家領導人今天都很忙(今日接見了誰誰,今日開了什么會議,今日又干了什么大事等等)。第二個十分鐘專欄是我們國家人民過的很幸福(哪個城市組織了什么活動,哪里出現了好人好事,哪里又取得了良好的開局等等)。第三個十分鐘專欄是外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痛苦中(哪個國家出現了戰爭,哪個國家出現了重大自然災害,哪個國家出現了罷工,槍擊、爆炸等重大犯罪事件等等!)
我一直堅信新聞輿論導向的重要作用,也承認新聞記者工作的艱辛。但是除了換開場音樂,最好在節目的整體制作上有所創新。有些時候對真正社會熱點問題避而不談,這一點不如一些地方臺的新聞欄目看著解渴啊!
最新新聞心得體會范文 篇5
民法典自20__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1260條。律師從頭到尾都要熟讀、記憶、掌握每個知識點。需要無數個日日夜夜學習才能精通。
民法典自20__年1月1日起施行!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正所謂: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民法典,是保護人民的寶典!
這部法典,關系每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她很溫柔,守護陪伴著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臺之后,現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等相關法律將不再保留。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要不忘學習《民法典》。讓《民法典》的為民思想和情懷,更加激勵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讓即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成為《民法典》行穩致遠的堅實基礎。
最新新聞心得體會范文 篇6
政治素質、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的基石。作好通訊員、編輯不但具有最起碼的素質,而且還要必備新聞常識、新聞寫作知識。這樣才能擔當新聞工作的重擔,發揮新聞工作者的作用。
人類誕生以來,新聞作為人際間傳播新信息的一種社會現象,就產生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新聞也在不斷發展。早期的新聞主要是以口頭、書面文字的方式傳播的,以報紙為主要載體。20世紀初,無線電技術得以發展,隨之,廣播新聞開始出現,,英國開辦了第一家廣播電臺。20世紀20xx年代,隨著光學和化學工業的進步,又相繼出現了圖片新聞和電影新聞。20世紀30年代,電視開始成為新聞的主要載體。目前,電腦網絡又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并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新聞之所以速度發展,關鍵在于新具有強大的功能:它是人類生命鮮活的本真狀態的呈現;它是心靈溝通的有效手段;它是今天生活的反映,是明天的歷史,歷史是昨天前天的新聞;它是一種改造社會的工具。
新聞是以宣傳為手段反映當前生活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新聞是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經常大量運用的一種文體。新聞,是消息、通訊、新聞特寫、速寫等體裁的統稱。
新聞的種類有廣義、狹義之分。就其廣義而言,除了發表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體都屬于新聞之列,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等,狹義言之,新聞就是消息。廣義新聞的體裁分類,大致分為消息、通訊、特寫、速寫等,按新聞的傳播方式分類,可分為報紙新聞、廣播新聞、電視新聞、網絡新聞。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線。實證性,就是說新聞要讓事實本身說話,寫出確定事實的基本要素,交代清楚有關的人、事、時、地、因果、意義等要素。及時性,主要強調新聞的"新",即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的報道和述評,這就要求及時地捕捉、及時地采、及時地報道,可以說新聞是一種時效性很強文體。廣泛性,它面向全社會,對廣大群眾傳播最為廣泛的信息形式,所以會引起全社會廣泛的關注,產生廣泛的影響。開放性,是說新聞不受空間限制的一種宣傳形式,"世界無邊界",足不出戶可以了解宇宙星云,天下大事。同時,新聞還具有變動性,新聞以生活發生的具有新聞意義的事實作為歸依,而事實不斷變動,新聞所要反映的正是變化中的客觀事實。 要及時報道新聞。新聞報道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本源是講究用事實說話,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和傳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聞信息中的內容必須真實傳達。但是,客觀事實本身不是新聞,被報道出來的新聞是在報道者對客觀事實"進行加工"之后形成觀念性的信息,是記者把自己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認識傳達出來而產生的信息。 新聞按照新聞事實發生的地域和范圍來分,有國際新聞和國內新聞;按新聞的性質分,有政治、經濟、社會、文藝、體育、衛生等新聞;按新聞的特點分,有事件新聞與非事件新聞、單一與復雜新聞、動態與靜態、本體與反映新聞;按題材來分,有典型、綜合和述評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