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感悟心得(精選6篇)
抗日戰爭感悟心得 篇1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仆后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應當銘記那段歷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沈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沈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1937年7月7日,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以北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這一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日軍當即炮轟宛平縣城和蘆溝橋。中國駐軍第29軍官兵奮起反抗,擊退日軍數次進攻。7月7日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序幕。史稱“七七事變”或“蘆溝橋事變”。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6日,蘇軍總參謀部發表聲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5日所發表的投降聲明,僅僅是無條件投降的一般宣言,并未向武裝部隊發布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而且日本軍閥仍在繼續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實際投降……遠東蘇軍將繼續對日攻勢作戰。”此段時間,由于日軍的敢死隊出動,導致蘇聯傷亡頗為慘重。戰事直到8月23日蘇軍占領旅順港口才真正結束。
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于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
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簽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0號《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發布,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修訂發布)中發布的有關抗日的紀念日有“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這是中國政府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抗日戰爭紀念日。
抗日戰爭感悟心得 篇2
通過閱讀《抗日戰爭》這篇抗日戰爭感悟心得,我知道淪陷區就有26個省,500余縣市,面積有600余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從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我還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場。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拼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敵后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戰爭》這本書中,我了解了許多著名的英雄人物,如:左權、楊靖宇、張自忠……他們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視死如歸,保家衛國,是戰斗模范,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在《抗日戰爭》中,我了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國學生,建設祖國,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抗日戰爭感悟心得 篇3
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前夕,我們有幸來到平度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重溫紅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平度抗日戰爭紀念館位于大澤山高家民兵聯防遺址處,前身是建于1962年的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爆發。平度作為膠東半島的西大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抗戰八年,有著光榮傳統的平度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武裝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創建了大澤山、河里套、高平路一帶抗日根據地,展開游擊戰、地雷戰、麻雀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平度的抗日斗爭是抗日戰爭敵后戰場的縮影,是膠東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英雄的平度人民,以頑強戰斗、英勇犧牲的精神,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展廳分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抗戰時期平度抗日斗爭”、“平度大地燃遍抗日烽火”、“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五個部分。展出照片300多幅,實物120 余件。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了侵略的可恥和戰爭的殘酷。仇恨也許可以化解,創傷也許可以彌合,但歷史的教訓不能被忘卻。同時,我們紀念,但決非只為不忘卻。抗戰精神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紀念抗日戰爭正是為了要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偉大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和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努力奮斗。
自1921年7月建黨至今,歷史證明了我們的黨是正義的、先進的、無私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不僅是抗戰中維護民族團結的光輝旗幟,而且是今天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光輝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四精神歷久彌新,法院事業催人奮進。作為人民法院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倍感光榮,也深知責任重大。九十余年前,“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吶喊,喚醒了沉睡千年之中國。當目光穿越歷史的峰巒,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們年輕的呼吸。作為現代中國的青春記憶,“五四”,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更蘊含著發展變革的時代強音。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曾經深情寄語法院隊伍的青年一代:“青年干警是人民法院的主力軍,代表著人民法院的明天,代表著人民司法事業的未來。希望大家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知行合一,努力爭做踐行‘公正、廉潔、為民’司法核心價值觀的模范,努力爭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努力爭做一個無愧于黨、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法律、無愧于時代的大寫的人。”我們必定不辜負王勝俊院長的殷切希望,不辜負法院領導的良苦用心,深入學習紅色精神,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作為司法機關的青年干警,我們應該本著謙虛、謹慎的態度,樹立共產主義理想,遵紀守法、求真務實,繼續發揚以“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國的奉獻精神,統一抗戰的團結精神,堅持到底的自強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抗戰精神”,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司法為民,時刻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把每一項本職工作做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培養,不辜負單位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幫助。把人民放在心里,把國家放在心里,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堅定不移跟黨走,為構建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抗日戰爭感悟心得 篇4
王樹增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新書發布會7月在北京舉行,很有幸讀到了這本令人震撼的書。
王樹增的《抗日戰爭》是他戰爭系列作品的最后一部,從史料收集開始,整個寫作過程長達20xx年之久。據了解,由于抗日戰爭戰場廣闊,參戰人數眾多,親歷者遍布全國各地,資料收集和采訪工作極為艱難。王樹增盡可能地查閱文獻、踏勘戰場,通過采集、比對、甄別,力求真實,正因為真實、難得,所以才更值得拜讀。如作者所言,此書是為當代青年而寫,希望通過它能與青年們探論交流一些關于精神層面問題,讓青年一代能建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心。
《抗日戰爭》是對抗日戰爭全新定位和全新認知的巨著。它用三卷恢宏篇幅記述了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華民族,在山河破碎、艱難困苦、犧牲巨大的歷史現實,解讀中日之間為什么會發生如此持久的戰爭;它以每一場戰役為縱貫線索,從第二世界大戰國際視角揭示了中華民族近代歷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敵愾、浴血山河所贏得的偉大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讀來令人唏噓。這場殘酷戰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于年輕一代認識戰爭的本質和對在實踐民族復興偉業的今日,都有著巨大的認知意義和價值。
全面講述抗日戰爭歷史,既是歷史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對外交流通暢頻繁,兩岸對歷史認識的共同之處越來越多,塵封已久的秘密文書檔案也紛紛解密。有太多年輕人希望全面了解抗戰史,有太多父輩們曾親身經歷的戰爭需要重述。在距今抗日戰爭勝利70年的時候,再來審視這場戰爭,這對整個民族的心路歷程、沉重苦難,乃至對當代中國,都是一種精神關照。
與其說王樹增在寫戰爭進程,毋寧說他更希望提供一種歷史認知和精神啟迪。大量一線普通官兵中大多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在民族危難時刻,奮勇抗爭、視死如歸;當時海內外中華兒女,只要對國土故鄉懷有情感的,都投入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他們的社會地位大多卑微,但這群人,以行動拒絕自己的民族淪為卑微,這是我們當代社會亟需的精神特質!
幸福的日子、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淡忘什么叫英勇?何為堅貞?忘記血與火的歷史,也使麻痹人的精神。感謝《抗日戰爭》,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抗日戰爭感悟心得 篇5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一年。
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史,是每一個中國人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歷史。它帶給我們太多的痛苦,夾雜著悲傷和憤怒,帶著血腥和殺氣的風掠過了原本寂靜的中國。
擁有5000燦爛歷史的中國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日本對于中國這片土地垂涎欲滴。終于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響起了日軍侵華戰爭的第一聲炮聲。然后他們肆無忌憚地在這片土地上燒殺搶奪。殘忍地實行“三光”政策。
1937年12月,這是個灰色與血紅色交雜的月份,因為在這個月中,在南京日軍的刀槍下,原本繁華的南京只剩下漫山遍野的血紅,灰蒙蒙的天空還有候鳥在空中絕望的低吟。他們視中國人為玩物,肆意宰殺、取樂。居然還有日本軍官在這里展開“殺人”比賽,誰先殺死100個中國人就算獲勝。南京城頃刻間橫尸遍地。
但是,終究我們還是勝利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于正式向中國投降。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勝利是由無數戰士的生命換來的。來得曲折坎坷,來得刻骨銘心。
六十年,可以讓一棵小樹苗,長成青蔥的參天大樹,60年也可以讓一個朝氣勃發的少年變成一個已年過花甲的老人。六十年前經歷炮火洗禮的土地,今天燦爛的陽光下閃動著光彩。
戰爭是殘酷的,我們向往和平,呼吁美好。讓和平鴿銜著橄欖枝飛翔在天空下成為永遠。愿和平永駐人間。
在地球的某個緯度,戰爭以一種令人窒息的速度傳播著死亡和文明淪喪的訊息。在嗆人的硝煙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彌散著死亡和流血的巴格達,依然徹夜亮著的城市之火,讓我們忽然間滋生出一種辛酸的感動!人類應該永遠記住這樣的夜晚,記住人心在動蕩的歲月是怎樣艱難而執著地渴望著和平。51-51免費論文網-網-歡迎您
戰爭讓生命變得如此脆弱,一如風中塵埃,一轉眼便消失不見。而非典型肺炎的不期而至和香港藝人張國榮的命喪黃泉,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命運的無常。我們不由得要問:此生幾何?
一些人無聲無息地倒下,沒有鮮花、沒有墓碑、甚至沒有人記得。生命倉促得如同一句匆匆的歌詞,剛剛開了個頭就煞了尾……
而人類的繁衍依然在硝煙和疫病中生生不息;
而生之意志依然在絕望中曲折而堅韌地向上攀升;
而在和平的風中忙碌的人們依然平凡而不懈地完成著人生的功課。
我們常常感嘆現實的不公,卻從不反思自己是否學會了忍耐和堅持;我們常常空想著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卻從不踏踏實實地去做一件實事;我們不屑于富人的“暴富”,覺得那不過是機緣湊巧,卻從不從別人身上受到啟發,從而發家致富;我們日復一日地埋怨沒有趕上好時候,卻從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么身邊的人總能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成功?
如果沒有戰爭,也許我們仍怨天尤人著自己的一無所有,然后在憤憤不平中可悲地老去。是戰爭讓我們醒悟——有了生命,一切便有了可能。想想炮火下的伊拉克,想想硝煙里的巴格達,想想那些在火光中爬滿恐懼和絕望的面孔,然后再想想我們,想想和平的陽光和自由的空氣就會發覺,其實我們已是如此的富有。
戰爭摧殘了生命,戰爭也讓更多的人看清了生命。戰爭讓我們學會珍惜,因為戰爭,懶惰和不思進取變得可恥,而我們也終于明白:活著不需要理由,賺取幸福,就從現在開始……
抗日戰爭感悟心得 篇6
抗日戰爭,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毛澤東曾以氣吞山河之勢向世人宣稱: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以其應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這是中華民族振興的良好開端。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就必須掙脫枷鎖走向世界,爭取國際榮譽,爭取國際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聲譽。中國人民的浴血抗戰不僅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自身地位空前提高,具體表現在:首先,廢除了不平等條約。1942年10月9日,英美政府分別通知中國政府,聲明愿意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權益。
之后,經過談判,于1943年1月11日完成了中美、中英新約,并于是日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字。英美兩國取消不平等條約,促使在中國享有特權的國家仿效。其次,收回了大部分失地。由于戰爭的勝利,不但收回了抗戰以來被日本侵占的大片領土,而且光復了已被日本割占半個世紀的中國臺灣、澎湖列島,除了香港、澳門外,一切由帝國主義租借或占領的領土均被收回。外國列強攫自中國的殖民地,終又回到祖國懷抱。再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得到加強。1942年1月1日,中國以重要成員國的身份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2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作為戰爭中的三個大國之一與英美共同參加了開羅會議,這次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研究與確定對日作戰,處理戰后日本問題的重要會議。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由中、蘇、美、英4國發起,邀請《聯合國家宣言》的簽字國和參加國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聯合國制憲會議。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而載入史冊,中國還成為這個最廣泛的國際組織的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實現了自民國以來一直未能實現的統一與團結,這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前提。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團結。抗戰前的中國政治舞臺上活躍著各種政治勢力。除了國共之間的對立和戰爭外,還有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實力派之間的斗爭,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也是你爭我奪,混戰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各種政治力量、各個階級終于摒棄成見,共同團結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民族敵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振興。國共兩大黨的合作是全民族團結的關鍵。國共兩黨原先處于你死我活的斗爭之中,但在民族責任感的驅使下,中國共產黨主動改變策略,一再提出團結抗日的主張,并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不惜作出重大讓步。國民黨開始則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但在國內外各種力量的作用下,終于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共產黨一起戰斗,形成中國軍隊一致團結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對敵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得到鍛煉,更加成熟,更加堅強,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主要領導力量。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盧溝橋的炮聲一響,中國共產黨立即號召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一致奮起,開展神圣的民族自衛戰爭。不久,中國共產黨制訂并發表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必須發動全民族參加抗戰的完全正確的全面抗戰路線。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從斗爭的實際出發,提出反對教條主義、反對關門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于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作用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立的原則,表現了一個成熟政黨的睿智。抗日戰爭造就了我國一代科技人才,他們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寶貴財富。大批科技人員聚集戰時大后方,埋頭苦干,潛心科研,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巨大的愛國與獻身熱情,成為推動中華民族科技進步的直接動力。抗日戰爭造就了整整一代科學人才。
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楨、周培源、吳大猷、嚴濟慈、盧嘉錫、蘇步青、華羅庚等業務骨干逐步成為學科帶頭人。他們不僅自己潛心鉆研,而且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帶領科研人員對廣西、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及江西、福建等地區地質礦產進行實地考察,并采集標本,還繪制出廣西二十萬分之一的地質圖。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在“研究工作毫不正常”的情況下,寫出專著《多原分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及19篇論文,進行了光譜學實驗。浙江大學校長、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抗戰期間發表了近40篇抗日戰爭個人體會,地理學、氣象學、物理學等學科研究都取得較大進展。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昭示我們:中國人民既然能以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也一定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新的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