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精選3篇)
優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 篇1
近期,國家出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為堅決落實“雙減”政策,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各中小學實行課后延時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5+2”課后延時服務全覆蓋,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推進政策全面落地,為同學們開啟新學期學習生活。
在我們學校,學校以老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為原則,組織全體教師對“雙減”政策進行學習和領會,在作業設計、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后輔導等方面擬訂出具體措施,扎實貫穿于常規教學過程當中。與此同時,我校還實行“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面對教育政策新要求,我們學校結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分別制訂了各項細化制度,在課堂中、作業里有效落實“雙減”政策”。
作為老師,我一定會把‘雙減’政策落實到教學工作當中去,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減’政策給他們帶來的新變化。
我認為具體的做法有:學習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有新的認識,更新教學理念,明白減負并不是單純的減少作業數量,關鍵是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高質效。
1、加強集體備課,認真鉆研教材,使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根據單元目標制定合理的課時教學目標,并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修改教案,有針對性地對知識和能力進行訓練。
2、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圍繞聽說讀寫相結合進行。
3、找出本篇課文中想像說話的訓練點,進行說話練習。
4、課外作業,精心篩選,認真編排,如在教學中總結出經典基礎性作業和練習,作為常規試題認真練習。
5、設計分層作業:針對各班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做作業。
總之,練習只是手段,讓學生在課后得到鞏固才是最終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為教師要精細設計每一個課堂作業,做到少而精,讓學生在樂中得到學習,得到鞏固,增強練習的有效性。
“雙減”落地,對學生、家長以及家庭來說都是一種“減負”。家長表示,在學校里完成作業,又有老師可以教、可以問,對我們家長來說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落實“雙減”雖然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減的同時是在提質,回歸到學校的責任就是育人,廣大教育工作者還要立足課堂這個育人主陣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優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 篇2
一直以來,傳統作業都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一直是“教的強化”,被學生認為是學習的沉重負擔。“作業”成了茫無邊際的題海,學生永遠看不到成功的彼岸。歷史與社會作業也不例外,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科作業的心態更多的是應付、排斥,甚至是厭煩。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有效課堂”的實施,歷史與社會的作業也應該進行“優化設計”,從而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與發展。
對于歷史與社會作業的優化設計,應從以下2個方面開展:
一、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生活化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特別是歷史與社會中“鄉土地理”的學習,更加應該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實踐性是當前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對學生作業的實踐性則更加不在教師思考的范圍之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與社會》學科資源,擴大作業設計要素,緊密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個人生活的聯系,優化學科課程作業的設計,構建開放實踐性的《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體系。設計一些社會調查、探究等實踐性作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序地記錄下自己實踐調查和探究的過程,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社會活動體驗,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又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在“環境亮起黃牌”教學時,我帶著學生先去游覽了本地的一些景點,讓學生在游覽的同時,注意觀察本地區特別是街道河流兩岸的環境問題。并設置了這樣一道實踐性探究題: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了解家鄉,關心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并從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請同學們分組對本鎮的環境狀況進行一次社會調查活動。要求:
、僭O計一份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收集材料,了解家鄉的環境變化狀況,并思考自己和人們的習慣行為,尋求解決對策。
②設計一條環保廣告語或溫馨提示語。
在評價各小組的調查活動時,教師要看各小組的問卷問題是否具體,表述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整體結構是否完整,問卷任務是否能完成等。環保廣告語是否簡潔生動,以情感人。環保倡議書是否符合主題,條理清晰。在總結本次調查活動時,先讓小組長小結本組在組織活動、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方面的突出事跡,再采取組內互評、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最后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實踐證明,這種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探究作業,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興趣化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興趣,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就會由負擔轉變為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經歷常常引發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成為他們學習歷史與社會的動力。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要是感興趣的東西,學生就會喜歡,就會不知疲倦、孜孜以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行為,渴望學習的愿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一旦被啟動,就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因素,那就是樂于學習。因此《歷史與社會》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要注重這一特點。如在教學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和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時,要求同學們運用諧音編簡單故事,這樣能使人很快記住這些分界線。其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經過討論后編出了以下情節:我駕駛著“昆祁橫”(把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想象成自己研發的名牌車),駛向“大太、巫雪”(把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想象成兩地名),一路上見一怪人名叫“大陰”能喝(賀)八(巴)缸(岡)酒(把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格勒山、岡底斯山想象成有趣的故事情節)。該組同學豐富的想象力讓人耳目一新。順著學生的思路,接著我又要求全班同學沿著他們的行駛的線路找到這些山脈。同學們很快就找了出來。
優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 篇3
在當前“雙減”政策下,教師必須適應新要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后作業品質,學生的負擔才會真正的減輕。有效作業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本次“雙減”政策下有效作業的設計給我們老師對生物課后作業的實踐運用提供了可參考的范本,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平臺。作業是承載學習內容,體會學習方式,實踐過程性的學習任務,要注重作業與教學的配合,繼續教育培訓中專家提出要把握預習、課堂、周末、單元等不同學習時間的作業功能與特點,設計適宜的作業來促進學生的思考,理解和探究,同時教師要自主提升設計作業能力,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布置,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議教師要多布置分層作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并鼓勵學生選做多做加深理解。
在培訓中聆聽專家的講座《“雙減”政策下的有效作業設計》,汲取專家智慧,收獲滿滿。我們知道在當前“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的研究一直在路上,學習中,專家不僅有深度的理論解讀,更有生動的精彩實例,讓我們撥云見日、豁然開朗。“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第一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應在在知識銜接處、經驗接軌處、生成差異處發力,以“快引入、尋突破、后拓展”的教學形式打造高效課堂。第二關鍵在于有效設計作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通過學習,在專家的引領下,打開教研的新理念,有巨人的肩膀,我們方可看得遠。本次培訓不僅提高了我對“雙減”工作的認識,更是為落實“雙減“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不能僅僅為了減負而減負,“雙減“只是手段和路徑,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才是目的。
“減”不是目的,“減負不減質”才是關鍵所在。
加強課堂研究,“增效才能減負”。有效率、有質量的四十分鐘才是減負的必由之路。必須在課堂上下功夫,深入研究課堂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否則就會依舊陷入“堤內損壞堤外補”的怪圈。完善教學結構,提高課堂的效率。除此之外,“雙減”對作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作業設計,少布置機械的、整齊劃一的作業,盡可能布置分層作業、菜單式自選作業、自主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研究作業設計,擴展作業內容,擴寬作業路徑,改變評價理念,逐步樹立“進步即質量“的評價觀。
“雙減”呼喚教師的快速成長。作為一名老教師,更應肩負責任,繼續秉持初心,扎扎實實立低礪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