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心得體會(精選3篇)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心得體會 篇1
經過三天的培訓,使我受益匪淺。聽了幾位專家的報告,使我的視野開闊了許多,雖然感覺很累,還可是很值得的。
專家的出發點和高度就是比我們教師高。從他們的見解中我體會出三點:
一、細節顯出教學的智慧
一句無心的話、一次不經意的行為、一種慣常的態度……課堂教學中微不足道的細末之處,往往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表達著教師的教學風格,體現出一位教師的實力和功力。點滴的微末決定著教學的成敗,絲毫的細節決定著課堂的效率與質量。關注細節,其實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落實到位,就是關注教學行為能否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重新塑造自我;關注細節就是追求教學的智慧;把握細節,更是提升教師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
二、方法是思想的生長點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日,我們的教育并不缺乏實踐者,我們缺乏的是向更高境界“加速”的追求者。教學活動永無止境,怎樣能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高的教學效率呢?其實,并沒有捷徑。“熟生巧,巧生華”,在教學過程中,或許我們會有成功,或許我們會有失敗,但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熱愛學生,苦心尋求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教學的趣味自然會生發出來,就能到達教學的夢想境界。
三、反思是前進的車輪
成長=經驗+反思。這是波斯納關于教師成長的經典公式。作為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我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我的教學理念。要使自我盡快成長焉起來,僅有不斷反思,堅持寫教學后記或教學隨筆,這樣就更能使我們逐漸向專家型教師靠攏。
以上三點是我在培訓期間的一點小感悟。總之,在這次素質教育培訓中,我感覺是成功的,有效的。專家就象手電筒,輻射出精華,照亮更多的教師,影響更多的學子,這使我們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回報學校,回報社會。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專家的精華,更加努力的向他們學習,使自我的教學水平、業務水平更上一層樓。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心得體會 篇2
一位優秀的教師既是好的教學大綱又是好的學習者。他只有不斷學習,吸收營養,才能不斷向學生灌輸知識和學習能力。校本研修工作在促進新課程改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謂功不可沒。我在校本研修學習中,始終將教授和教育教學緊密結合,不僅教學和教育教學相互促進,還減輕了自己工作的負擔。接下來,我談談我自己的校本課程、經驗:
第一、課堂教學研究。
在我看來,教書就是教授,讓教授和研究的時間從教室出來。約翰肯尼迪,學)為了解決教學和研究時間問題,我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操作,而是使用藝術,充滿智慧的過程。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智慧取決于教師的即時觀察、分析、確定和思考。也就是說,它是通過教學和研究得到的。因此,教學過程本身也是教學和研究過程。我在教室里采取教邊研究的形式。這樣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教授更有實效。我發現,學習教學就是研究。最大的優點是,不增加自我的額外負擔,增加教學和研究的機會和時間,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第二,教學和研究來自生活。
事實上,教授和研究的資源在教師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總是無處不在。如果我們成為有心人,善于發現,勤奮思考,研究研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例如,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不細心摔跤,不肯起床到最后,當母親或父親需要扶著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為,在現實教育過程中,很多教師總是過度稱贊,高度評價學生,這就是現在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使學生們經常被稱贊為“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例外地留下學生,助長了自滿情緒。
第三,教師要勤于寫作。
有句話說,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至少是一個蹩腳的作家。這句話很好,是的!老師要求學生努力寫作文,寫好作文,但老師們不以身作則,帶頭寫漂亮的文章。那么如何說服學生呢?能意識到這一點嗎,現在經過進修學習,我又喜歡讀書寫文章了。無論是生活隨筆還是對教授的謙虛看法,我都在盡力寫作。不僅寫著自己的人生,還寫著自己學生的喜怒哀樂。
第四,聽,評價。
每周至少堅持聽1、2節課,同時聽評價記錄,課后及時與講師反饋。每次上一門課,都能讓自己收獲不淺,吸收別人上課的驚奇,彌補自己的不足。(喬治伯納德肖,學)看到別人帥氣或不足,總是會想,如果自己上這門課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辦,自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有經驗的老師上課,當自己站在講臺上的時候,自己應該在哪里注意哪些細節。第五,校本研修伴隨著我的人生成長。校本研修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是學校發展的不竭源泉。教師的成長是學校生存的支柱。我在其中感到成長。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心得體會 篇3
校本研修工作在推動新課改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謂功不可沒。以下工作心得體會范文《校本研修工作心得體會》由工作心得體會頻道為您精心提供,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在學生和教材之間有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
老師的職責就是銜接、引導,尋找結合點,讓學生借助教學資源,主動獲得發展。要善于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并要積極參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喜歡學習興趣,通過創設直觀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隨情境而展開。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有效的作用。透過孩子們好奇的眼睛。來激發我們的數學課堂。
我認為校本研修是一很好的個平臺,每一位教師都是主角。校本研修是一個行動,是每一位教師一生必然經歷,在行動中感悟,內因要有對自我發展的負責精神。校本研修是一種品質,過去常常在繞開實際或真實的問題“空談”,你好我好大家好,現在追求的是坦露真實問題,探究性的問題。
二、研修是在成長在自我,但我們要選擇好適合自己的那一“行為”。
研修在關鍵的還是要給自己定位準確,新教師、青年教師與經驗教師、骨干教師各有自己的發展需要,所謂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目標也。如果沒有自己目標的研修,那么我認為就會生活會在平庸里縈繞,浪費時間。有趣的是,我們會常常在他人那時得到更多的啟示,甚至頓開茅塞、醍醐灌頂,所以,傾聽其他學科、其他領域乃至教育外生活中的話語,你都能從教育人走向社會人,今天做教師,“志當高遠”,那么就要有“見賢思齊”的心智。這是教師人文精神需要掙脫“相傾、相輕”的陋習。即使教育人,也各有分工側重,貴在能夠在相伴相隨中“為我所用”。對于社會或教師的境界,我們要有一顆理解心;但對于自己的成長必須要有一顆上進心,與名優為伍,與智者攀談,與自我對話,則是“走向成熟、走向優秀”的必由之路。從此,從教師走向智者!
研修始于教師,但著力點還是要落在學生,研修學生喜歡的課堂、喜歡的教育,學生參與程度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取決于三個方面:
1、是否在參與中體會到快樂,
2、教師是否經常鼓勵學生,
3、同學是否支持。
另外老師評價的語言值得我們關注:
1、評價語言發揮了判斷功能。是理解到位還是不到位,教師明確告知學生;
2、評價語言起到指導作用。
3、教師評價的語言具有激勵性。
課堂里,老師要不斷鼓勵孩子們只有這樣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參與的情緒越來越高。才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同時方法也很重要。學生學習習慣不能馬虎,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教學效率前提,尤其.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更為重要.如上課時,有些學生的注意力總是不集中等這些行為。教師注意提醒學生養成聽的習慣。教師有效示范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