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心得體會(精選3篇)
雙減后心得體會 篇1
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像春風般,吹響了為學生減負的號角。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對于此政策的出臺,我是擁護和贊同的,讓教育回歸更本真的狀態,是我們每個教育人的初心與支持。
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教育和少兒童健康成長的關心關注,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集中體現。我們一定要積極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做好課后服務等"五項管理",切實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學習和實施"雙減"政策,我打算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利用好課堂主陣地,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做到課前準備充分,知識儲備豐富、能力訓練到位,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課堂,向課堂要效率,讓學生"吃飽""吃好"。
二是完善作業管理,形成并完善作業系統,減少作業總量,提升作業質量。音樂課雖然沒有書面作業,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也有樂器需要練習,我會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做好每節課的合理安排,確保把課上好,也練習好。
三是配合學校抓好延時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除了周一周二的陽光活動課與延時輔導,周三與周五利用好學校現有設施、器材等資源,開展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相應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雙減”政策的出臺,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對教育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將減輕家長的負擔,讓"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了希望。同時,也督促著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多的辦法去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今后,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好"雙減"政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一份力量。
雙減后心得體會 篇2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全國各族人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投入到抗震救災當中去。作為人民子弟兵,到災區一線抗震救災,責無旁貸。我很榮幸,作為我院抗震救災技術支援隊的一員,奔赴四川綿陽、北川等地,參加抗震救災,為災區人民、援建部隊、援建單位提供飲用水和淋浴,履行一個軍人神圣的使命。
我首先在唐家山堰塞湖疏散撤離游仙區城市學院臨時安置點為災民提供飲用水。期間,我們和普通災民一樣,同吃同睡。時值盛夏,帳篷里地面是潮濕的泥沙,周圍又不透風,到了晚上,白天被暴曬的地面升騰起的蒸汽充滿了整個帳篷,我們在里面無異于在蒸籠里一般。同時,因為工作需要,我們必須早起晚睡,條件非常艱苦。
此后,我又被調到北川鎮擂鼓鎮供水點抗災。這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供水點,由于供水量大,我們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要起床,晚上十點多才能睡覺。供水點在路邊,每天過往的車輛非常多,大部分又都是救災部隊、援建單位的重型車輛,通宵作業,聲音非常大,同時,帳篷里悶熱異常,所以每天晚上都難以入眠。
但是,我始終保持著一個高昂的斗志,全力付出,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在有限的時間里,為災區人民多做一些實事。
在抗震救災期間,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和力量。我們出發抗災,院領導親自給我們送行,單位領導安排好后方事務;在災區期間,各級領導前來慰問指導,與我們通吃同住,身先士卒;抗災救災回來,院領導又親自迎接,這些,都讓我們感動,也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動力,深感我們做得還太少。
回想這一段特殊的時光,感慨頗多。
首先,對于抗震救災,應該保持一個積極心態。我們是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次地震范圍廣、威力大,救災任務尤其繁重,每一個軍人在履行好本職崗位的同時,都應當做好奔赴一線抗震救災的準備。對于我來說,能夠被派到一線,是上級領導的信任,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所以,接到命令后,我很愉快地就做好了準備,馬上出發。在災區的二十多天時間里,盡管自然條件有些艱苦,我也始終保持了一個積極平常的心態。
第二,盡自己所能,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盡管我們的抗震救災行動不是在最前線,但是我們的崗位同樣重要。水是 生命之源,保質保量地向災區人民輸送合格的水源,將對奪取抗震救災的最后勝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牢記,到了災區就是為了災區人民服務的,我們唯一的權利就是付出,此外沒有任何特權。在災區期間,我時刻用這一點提醒自己。每天晚睡早起,臟活累活爭著干,搶著干,主動積極地爭取多為災區人民做一些事情。在服務中,保持一個友善的態度,視人民為親人,通過無言的行動,贏取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綿陽抗震救災期間,該救災點本來沒有安排淋浴車,但是我看到災區人民需要淋浴時,主動和上級聯系,匯報情況,上級調派過來一輛淋浴車,受到災區人民的極大歡迎。在北川擂鼓鎮期間,有一次,天降暴雨,河水上漲,沖沒了我們的水泵,為了搶救水泵,我們二話不說,跳進河中,拼盡全力將水泵搶救上來,保證了后續救災任務的施行。通過這些行動,我們得到災區的人民信任和擁護,也樹立了良好的軍人形象。
第三,履行好本職工作也是對災區的巨大支持。說實話,地震發生以后,我就希望有機會去前線抗震救災,但是由于崗位的需要,暫時沒有被安排到一線去,這讓我有些失落。其實,履行好本職工作也是對災區的巨大支持。由于一部分人被安排去前線,必然會涉及到教研室相關工作的重新安排,因此,多分擔一些本單位的工作,就是對災區,對奔赴災區一線同志的最好支持。被派到災區,就愉快地服從安排,全力付出,留守待命,就干好本職工作,這是我們對抗災救災應有的態度。在后方,我們也可以通過捐款等各種不同方式支援災區。
第四,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常態化。我們是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根本宗旨。雖然在前線抗震救災是一項重大的任務,但是這畢竟這是臨時性的。為人民服務,更多地要體現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恪守軍人道德,在一點一滴中服務人民。人的生命有限的,但是服務人民是無限的。
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要想贏得人民的信任,就要把人民當親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災區的這段經歷,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正因為我們的付出,才會有災民會給我們送食物和水果,才會有災民微笑地向我們打招呼,更有尚未完全懂事的孩子向我們敬禮。老百姓之所以這么擁護我們,是因為我們來自他們,服務他們,我們和他們心連心。“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人民是我們的靠山,在今后的歲月里,我們應當牢記我軍宗旨,永遠做人民的子弟兵。
雙減后心得體會 篇3
這學期我報選了《大學生人際交往藝術》這門選修課,真是十分慶幸,如今這學期已經接近尾聲,一學期學下來,感受頗深。下面我就自己的心得體會談一下: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人際交往障礙會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健康等各個方面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通過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說明了大學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際關系交往和溝通能力。同時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人際交往環境,也將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于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而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在這一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會產生各種問題。認知、情緒及人格因素,都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建立。一旦在這一過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之中,或因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中,關于人際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統計中,戀愛煩惱占據首位。交際煩惱超過戀愛困擾。仔細分析,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困惑、不適可以分為以下5類情況:
(1)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
這類大學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際關系也不錯,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腸、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為此,有時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2)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這類大學生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個別人交往不良,他們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系比較近的人,由于與這些人相處不好,常會影響情緒,成為一塊“心病”。
(3)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
這類大學生能與他人交往,但總感到與人相處的質量不高,缺乏影響力,沒有關系比較密切的朋友,多屬點頭之交,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難以保持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這類同學多會感到空虛、迷茫、失落。某高校06級一學生,因同學關系不好,倍感孤獨、壓抑,最后離校出走。在離學校較近的幾個中小城市闖蕩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學校,在校園中與接到通知后星夜趕到學校的陳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時,悲喜交加的陳某父子面對的,除了學校因陳某不假離校、曠課50多個學時而給予的勒令退學處分和校方師生的同情之外,誰也無力給予陳某更多的安慰。
(4)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
這類大學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礙等原因,致使交往不盡人意,很少有成功的體驗,他們往往感到苦惱,很希望改變社交狀況。大一年級女生小張,她在家里一直養尊處優,家務活全部由父母包辦,自理能力不強。進入大學后,緊張的學習使她覺得不安。她開始獨來獨往,漸漸地,她有種異樣的感覺,好像全寢室同學都看不起她,打開水也要她去,掃地也叫她,她覺得自己成了別人“差使”的對象,越發悶悶不樂,上課也毫無興趣,成績一落千丈。
(5)第五類:社交恐懼癥。
這類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害怕,極力回避與人接觸,不得不交往時則緊張、恐怖、心跳加快、面紅耳赤,難以自制,總是處于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總擔心自己會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嘲笑,總處于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任務。社交恐怖癥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怖癥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并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于是患者就會變得過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郁,從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癥狀進一步惡化。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癥狀。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只要做到以上幾點,那么我們自身的人際交往技術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自身的素質也會有很大的改善,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會有質的飛躍。
以上是我對于這學期選修《大學生人際交往藝術》的心得體會,老師講的很多知識,自己都有了很多收獲,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多多收益多多進步,也很感謝老師這學期辛勤工作,我們會好好努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