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論心得體會(精選3篇)
課程與教學論心得體會 篇1
9月13—15日,我們洛陽市教育系統一行四十多人在教研室李仲冬主任、賈大慶老師的帶領下對山西省太古縣的課程改革進行了觀摩學習,先后聽取了明星中學、利民學校、太谷二中等學校安排的觀摩課,深入到課堂中去親身經歷太谷真實的課堂教學。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實地的去感受他們的日常教學。我們得到的答案是,太谷人沒有任何豪言壯語,他們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干的都是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事,課堂上,教師看似講的很少,主要是學生在活動,而課前他們付出的勞動是巨大的。
在13號晚上我們認真聽取了太谷縣教育局教研室張四寶主任的講座,他重點講解了太谷推行的是24字教學模式——“導入目標,自學質疑,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拓展、反思小結”。教師課上講得越多,學生學的東西越少;教師備課的時間越多,課下輔導、批改用的時間越少;教師選得題越精,學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14日上午,我們開始走進太谷各所中學,實地的去感受他們的日常教學。從聽到的每一節公開課,就完全能領略到太谷人銳意進取而又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一堂堂堪稱真實而又具體的公開課,沒有任何作秀的痕跡,無論是教師,無論是學生,完全沉浸在自己營造的學習氛圍當中,似乎對出出進進的參觀者以及身后聽課老師們發出的聲音毫無感覺。學生只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合作、探究或交流。身處這樣的環境,自己便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角色,成為了上課的老師,或者聽課的學生。
一、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習慣的養成。
14日上午我們去明星中學,一走進校園,耳畔邊聽到的全是的朗朗地讀書聲。一個個教室前后門打開,教室里沒有老師,每個講臺上站著班長,在領讀學生讀書。孩子們讀得是那樣專注,絲毫沒有領會外人的進入。我們走進所要聽課的教室,這里的學生依然在大聲朗讀,準備講課的老師熱情地招呼我們。我悄悄問了一下身邊的一個女同學,從她的嘴里我得知:每天到校上課前這段時間,他們有半小時讀書的時間。這個活動是在班長的組織下有序進行,老師是不過問的。我不禁驚嘆于教師的大膽放手,也驚嘆于學生習慣的養成。
二、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比如教師說:“我能打斷你一下嗎?”這樣的談話無一不在我們耳邊回響,我們感受并感動著。“就這一部分給提點建議”“我特別欣賞寫過程”這樣的評價是高水平的,既讓學生明確了優點與不足,又提出了改進的方向。
三、預習環節做得很扎實,為上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課堂平實,沒有大蓋帽似的導入,沒有華麗的形式。有的只是教師的引,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目標的嚴格落實。無論是第一環節的溫故互查,還是以后環節的設問導讀、應用實踐、拓展延伸,一直是學生在動,是學生在二人合作小組中完成。這樣的小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對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幫助后進生,學生的匯報語言流利,聲音響亮,歸納總結條理清楚,敘述完整。
教師學生角色定位準確,主體和主導恰到好處。教師從從容容,沒有一句廢話多余的話。一直穿行于學生課桌間,巡視檢查學生的情況。學生緊跟學案上的過程,積極探究,或練習,或思考,或動手操作,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動的狀態中。 最終,學生獲得的是實實在在的能力。以前,我們也總是在說“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還有什么“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類的句子,但背會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并不是用來說的,是用來做的。
四、大容量的課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
從太谷的課堂上,看到的是教師為學生準備的導學案,學生一節課,把新知識的學習融合在習題中,把新知識的鞏固體現在練習中,實現知識習題化,學生在整堂課中,是在練習中學習新知識,在練習中鞏固新知識,使得學習具體化。
五、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精講精練
參觀太谷的課堂教學,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特別是在基礎知識環節,學生能很快的完成任務,教師只是起到巡查發現問題,尤其是發現共性問題,然后讓會做的學生先講,如果都不會,教師抓住重點、難點、易錯點做出點拔。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了“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理念。 無論哪個年級段在課堂教學中都能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打破陳規,敢于異想天開,向書本挑戰,向教師挑戰,向權威挑戰,真正讓課堂成為學堂。
六、小組合作,人人參與
課堂上,溫故互查環節,小組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幫助組員完成了任務,同時也提高和鞏固了自己所學的知識,遇到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大組長或者班級里的其他小組幫助解決,這樣,講解問題的組長既鍛煉了自己的'思維和口才,又鞏固和理清了自己所學的知識,組員也學會了知識,實現了雙贏。在課堂上學生能學會的,老師一概不講。學生小組能解決的,老師一概不講。小組不能解決的,老師要起到恰到好處的引導。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整個班級分成多個合作學習小組二人一小組四人一大組,實行小組學導式教學。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各自擔任不同學科的學科長,負責該學科的工作,承擔相應職責。所有的課堂全部以小組形式出現。這種新的學習形式一下子吸引了我,學生激烈爭論,有時甚至為了某個問題吵的面紅耳赤。課堂充滿了活力。
總之,這次赴太谷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導學案規范了課堂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有一定幫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非常值得而推廣的。但也給我們提出了挑戰: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駕馭新的課堂。深入課堂之后,我才更加理解了太谷教研室張四寶主任提出的多與少的關系:教師課上講得越多,學生學的東西越少;教師備課的時間越多,課下輔導、批改用的時間越少;教師選得題越精,學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課程與教學論心得體會 篇2
本課創設了“買鮮花”的問題情境,教學除加、除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通過“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這個問題,列出含有除法和減法的混合算式,并通過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在既有除法又有減法的算式中,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學生已經會用乘加、乘減的方法解決除法問題,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底蘊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教學中我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理解,結合教學反思如下:
1、本課在小組活動時,為了避免一些學生只當聽眾,要求每個人先自已動腦,在思考出方法后,再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這樣既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又分享了其他同學的經驗。
2、教師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并特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方法寫出來。我們知道,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交流會更加深入。而記錄自己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理順自己的思維,也有利于學生冷靜地思考,這一做法也能幫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方法。
3、鼓勵學生對其他人的方法提出問題,并讓被提問者自己解釋。
我本想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對自己或其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學生的主觀性得以發揮,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是,也許是我太操之過急,,沒有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并不是很理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努力,完善課堂教學,已達到預期效果。
課程與教學論心得體會 篇3
在這幾年的時間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訓,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對小學教學工作有了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
始終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說話打鬧。這時如果采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復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總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