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協同立德樹人對暴力說不心得體會(通用3篇)
家校協同立德樹人對暴力說不心得體會 篇1
我的兒子鎖睦晨今年6歲,目前就讀于東關小學學前四班。學習上他自覺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中,他熱愛勞動,充滿愛心。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畫畫、唱歌和跳街舞。進了學前班后,在老師的悉心教育和培養下,我們感覺他進步明顯,對學校生活適應較快。借此機會,我要特別感謝班主任唐老師、語言課的郭老師及所有其他老師,謝謝你們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無盡的愛。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相輔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單單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也不代表學習文化知識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家長要做到言傳身教。另外對待孩子,我們要做到疼愛但不溺愛,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敗是正常的一件事,對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強求。
如何采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好小孩
我認為必須家庭與學校兩方面共同發力,掌握好小孩品德發展的共性。平時,家長和老師也要多多溝通,與老師一起查找針對小孩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緒是否穩定,言行是否一致,并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計劃,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得到改進。平時多與孩子平等交流,耐心聽取孩子的不同意見,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對于孩子犯錯,家長不必太過激動,可采取擺事實,明道理的說服教育法,榜樣示范法,欣賞激勵法等。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我們要通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家校協同立德樹人對暴力說不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x月x日,實驗第二幼兒園組織全體教師、家長觀看了第二屆家庭教育發展論壇第八講《對暴力說不》。
本次講座主要從什么是針對未成年人的暴力行為及危害現狀;近年來,法律政策及新修訂未保法對暴力問題的關注;針對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預防,應對與處置三方面進行講解。
暴力不但會傷害人的身體,還會使一顆純凈的心靈走向彎曲,使人精神受到痛苦折磨,甚至會導致死亡。
成長的旅途并非一帆風順,針對暴力作為家長和老師都有必要好好反思。
針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愛之深,責之切”、“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次教訓給個夠,下次看他敢不敢”的教育行為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首先,家長需要提高認識。當發現孩子犯錯時,我們不妨冷靜地與孩子進行溝通,正確的分析一下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好奇心的驅使?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還是他人的教唆?只有在充分分析孩子犯錯原因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古人云,“人非圣賢,誰能無過”。一味嚴厲地呵斥,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悲觀;一味嚴厲的打罵,則會給孩子留下不滅的陰影。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先給他們傳達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再對他們做出一些適當的懲罰,使其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責任。
最后,要做到獎懲結合。很多孩子是能夠區分對錯的,當他們犯錯時,最害怕父母的責罰的。因此,在責罰孩子犯錯前,父母不妨指出孩子的優點并給予鼓勵,然后再反映出他們做得不對的地方,及時作出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家長并不是只把眼光盯在他們的錯處,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同樣看得見。很多時候,恩威并用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奮進的起點!為了讓燦爛的陽光照遍每一個角落,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家長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對兒童暴力說不,針對兒童的十大自護建議:
一、不輕易跟陌生人說話。
二、單獨行走時不走無人或人少處。
三、不跟陌生人或非熟人到車里、家里或偏僻處。
四、不吃陌生人或非熟人給的食品、飲料。
五、不進入游戲廳、歌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進入的場所。
六、遇到搶劫時要舍棄財物保安全。
七、遇到拐賣、綁架或強迫賣淫時要巧妙尋求周圍人幫助。
八、遇到家庭暴力要找自己信任的人與父母溝通或嚴重時報案。
九、遇到以大欺小等暴力侵害要及時告訴父母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
十、遇到別人遭受暴力時可見義智為而不盲目見義勇為。
我們的預防比事后的幫助更為重要,讓我們從自身做起,保護好孩子,對暴力說不,在健康的路上希望有你、我共同守護。
家校協同立德樹人對暴力說不心得體會 篇3
社會在進步,越來越多的家庭奔入了小康社會,但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還有許許多多家庭沒有脫貧,為了進一步了解脫貧工作,20x年11月13日下午由海興中學楊校長,時校長,劉校長,王校長四位校長共同帶隊組織各年級主任以及兩位實習老師一起到海興縣后程村進行走訪調查,體會民生的扶貧工作。
我們分別針對以下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
1.熟悉扶貧對象的基本情況,并介紹自己的情況。
2.檢查扶貧對象小紅包里面的各種證件是否齊全。
3.在扶貧對象家中張貼新換的連心卡,公示牌。
4.幫助扶貧對象打掃衛生,陪他們聊聊天。
校長和主任們一共分為三組,分別去自己所對應的村民家里送溫暖,王雪和劉艷菲負責記錄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任務分配完成,我們就一起步行走進了后程村。剛一進村,就吸引了站在路上閑聊的老爺爺們的目光,他們很友善,有時還主動先給我們打招呼。看到我們眼睛好像一下子亮了起來,畢竟我們比他們年輕的多。
在我們走訪的過程中,看到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有欣喜、有無奈、也有心酸。欣喜的是老百姓大部分房屋體面,能夠保證基本的溫飽;無奈的是看到真正貧困的人家,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因為我們除了會教書還只是會教書;心酸的是村里留守的村民絕大部分是年齡大的婦女、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單調乏味,除了給孩子做飯的保姆身份之外,就是圍一塊嘮嘮嗑,或者張家長李家短一番。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家,是全村最貧困的人家。家里有三口人,妻子臥病在床,兒子精神不好,全家只依靠79歲的大爺。大爺前幾天腿受傷了,但依然去干活,因為全家的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聽著他述說的情況,很心酸,體會到生活真的太不容易了,自己真的很幸福。
然后我們有去拜訪其它的人家,他們你一言他一語,輪流釋放信息,樂此不彼。
我們偶爾可以插上話,一邊認真的聆聽著,一邊記著筆記,一邊解釋著,有時還寬慰幾句。貌似我們是救星,貌似我們很偉大,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一切問題。我們能做的唯有微笑著聆聽,貌似從來沒有見過這么認真聆聽他們傾訴的人。他們臉上綻放貌似久違的笑容;或許是我們能靜靜的聽他們訴說,他們有了傾訴對象,而且樂意聽他們訴說。他們或許忽略了我們是教師,我們有的是耐心,除了教學就是聆聽學生的傾訴,我們的功課是經得起考驗的。
不管怎樣,看到他們開心,我們心中有些許欣慰。也多多少少有一丁點的成就感。至少給他們的寂寞無聊的生活增添點新鮮感。每次去走訪都會有老百姓主動打招呼,有時會寒暄幾句。看到他們的微笑,我們也算是沒有白走一趟又一趟。忽然間悟到留守老人和孩子內心也是貧困的,他們更需要扶貧。因為全國范圍內的留守老人和孩子遠遠高于貧困戶。他們的生活除了單調還有無奈。
這次活動是我參加過的最有意義、收獲、感觸最多的一次教育活動。我深深的體會到,相比那些弱勢群體,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有完整的家庭,健康的身體,整潔的樓房和風吹不到、雨淋不著的實習工作。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社會多創造價值,盡自己全力為需要的人盡一份愛心。我也希望今后這樣的活動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大家攜起手來,就會幫助那些無助的善良的人們撥開云霧,重現一片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