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隔離期間心得體會(精選3篇)
個人隔離期間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寒假,注定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假期,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為保障全校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堅決防止和隔斷疫情輸入校園,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某某體校人這樣做:
(一)組織領導
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疫情防控應急預案,開學及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多次召開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會,將上級疫情防控政策精神及時傳達并貫徹執行,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確保體校開學工作安全有序。
(二)大值班
學校領導靠前指揮作表率,廣大黨員帶頭堅守崗位,全員參與,加大對校園巡查的力度,妥善處理各類業務和緊急事件,注意安全防范。
(三)信息上報
堅持“日報告”和“零報告”,開展安全風險排查,詳細摸排師生假期去向及與湖北等外來人員接觸情況,全面掌握師生健康狀況,做到全覆蓋、無遺漏。
(四)宣傳教育
不傳謠、不造謠、不信謠,加強正面宣傳報道,積極傳播正能量。通過學校微信工作群、家長群、班級QQ群等,將科普知識、上級政策精神、各項措施及時傳達到每位師生家長,營造濃厚的防疫氛圍。
(五)衛生消殺
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對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訓練場館、食堂等重點部位進行消毒,做到無死角、全覆蓋。瞧,他們是那么的細心、認真!他們噴灑的不僅僅是消毒液,更是善愛之心。
(六)防護用品購置
面對疫情,按照“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原則,啟動應急支付程序,做好疫情防控資金的保障,保證應急藥品、防護用品資金及時到位。
(七)門衛值守
嚴格執行進入校園人員體溫檢測并建臺帳,外來人員、車輛嚴禁入內,杜絕傳染源進入校園,真正做到“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在這非常時期,宅在家中的體校師生們在與疫情抗爭!教師、教練員們的精心指導、殷切關懷,為的就是在所有家長心中建起最安心的`防護墻。
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市體育局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定會打贏這場沒有硝
個人隔離期間心得體會 篇2
通過這次的空乘實習,能較好的處理好 旅客矛盾或服務沖突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不斷總結別人和 自己的經驗,在處理問題時,自身要做到情緒穩定,有較好的觀 察力和理解力。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職業,但現實和我們的 夢想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現在的我作為一名有4 年工作經驗的空 乘,有很多的業務知識和生活常識需要我們鞏固和學習:一旦出 現緊急情況會應用到的特殊用語;飛機上如有乘客需要緊急醫療 救助,那么你就要懂得的最起碼的醫療方面的常識;不論飛國內 還是國際航班都需要流利的中英文;機上服務用的各類飲料要熟 悉,這些都需要平時的慢慢積累。當然對于我們乘務員來說最重 要的就是飛機處于緊急情況時的用語,而且要說得相當的熟練。
做為一名空乘也就代表著一個公司、一個地區乃至于一個國家。 比如有乘客想了解一些當地的歷史名勝、旅游景點、風土人情等, 就需要我們對他們進行概括或詳盡的介紹。飛國際航班的就要對 兩國的國情有一些大體的了解。所以乘務員的工作不僅僅是在飛 機上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平常對生活的積累與細心觀察以及對學 習的加強,這樣才會使平日里的工作得心應手。 在服務方面我認為乘務員為旅客提供服務,實際上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的人際關系。做好服務工作的基礎在于了解 旅客心理,關心旅客,熱愛旅客。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盡 量滿足旅客提出的要求,讓旅客真正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轉載請 保留此鏈接!。讓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最好的服務給旅客留下 最深刻的印象。
我想,如果一位旅客登機時,卻看見空中乘務員正在滔滔不絕的談論著一些不相干的事情,這時旅客會對我們的公司和員工留 下一個什么樣的印象呢?他可能在想:我們根本不重視旅客,對他 們不屑一顧或者想我們公司的管理體制很松散...等等一些對我 們公司形象不利的看法。反之如果旅客登機看見整潔的客艙,舒 適的座椅,隨時待用的咖啡,最新的報刊雜志時,旅客會感覺到自 己得到了重視和尊重,心里就會非常認同我的努力,也會感到非 常高興。
通過這幾年的飛行我認為對不同旅客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務,拉近距離,把服務想在前頭,做在前頭。能較好的處理好旅客矛盾 或服務沖突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不斷總結別人和自己的經 驗。但我想,在處理問題時,自身要做到情緒穩定,有較好的觀 察力和理解力。
處理不失平衡,最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總之,現在的階段是我提高自身服務水平的最佳時期。在實際工作中我一定會不斷學習,把所學運用到工作中,做一名合格的 空乘人員。
個人隔離期間心得體會 篇3
我們的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鄧稼先》這一課。原來我只知道鄧稼先是我國的兩彈元勛,老師講了這一課之后,我對他了解的更多了,而且我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鄧稼先是我國研制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領導人為我國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華人民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屈辱史,但是鄧稼先改變了這種局面。鄧稼先是安徽省懷寧縣人。在物理學上獲得了博士學位后回國到中國科學院工作。鄧稼先從1958年開始隱姓埋名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做貢獻,他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才是中華人民值得興奮的時刻。
鄧稼先是一個默默奉獻的人,他從不驕傲,從不公布自己的偉大事跡,直至他死后1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才給他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可以說他與世界上一切和他從事一樣工作的人都不一樣,到他臨死前還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
鄧稼先是祖國的自豪,他才是真正的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