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年級家訪心得體會(通用3篇)
小學年級家訪心得體會 篇1
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二十多年來,我基本上都當班主任。我深知:家訪工作是班主任協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經常性的工作。家訪工作看似麻煩,煩瑣,工作量大,耗費時間,但是家訪讓我感受頗深:
首先,全面的家訪,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細致了解,與家長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社會,家庭,學生的聯系,了解家長對子女的關切與期望。了解學生的個性與想法,加強了師生感情,家訪對以后的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增強了我的責任感,也讓我更加熱愛學生,熱愛工作。
其次,交換訪談方式,為家訪工作增加新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家訪的方式也隨著改變。由于人們的職業特點、個人閱歷、經濟狀況、文化素質、思想修養、性格脾氣各不相同,學生家長可分為好多不同的類型。作為班主任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訪的方式不改變,有時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再次,家訪也給教師本人上了一課。因為一個學生在班上不過是三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卻是家長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訪時的交談中,我深深體會到家長的期盼,深感責任重大,對今后的工作絲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第四,家訪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更好地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建議家長要嚴格要求和愛的鼓勵相結合;對子女的學習輔導和思想品德教育、勞動教育并重,提供他們力所能及的勞動機會;協調好家庭成員內部的教育力量;要多與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思想動向,并對癥下藥;及時加強對孩子的心理開導,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質;注重孩子的養成教育,注重發展長遠利益,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著想。
我深知:家訪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通過一段時間的家訪,我得到了許多收獲,并決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家訪工作,為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學年級家訪心得體會 篇2
身邊總有朋友問我,你給孩子怎么規劃的。我回答:"讀書考大學咯。"此時朋友總會一臉迷惘地,于是我便會再補充一句:"復旦、交大、同濟,三所大學選一所,最好是醫學院。我們家不是當醫生的,就是搞科研的,我們對孩子就這個要求。"
朋友聽罷,總是一臉微妙的表情,以至于我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太高了,還是太低了。
其實,我和孩子爸爸在寶貝的學習方面,都是很"吊兒郎當"的人。也許是自己一路就是靠學習走出來的,通過努力拿個名校文憑,所以我們似乎不覺得孩子會在學習方面有什么困難。
可在其它發面,我們可能做得不如其它人:比如商業和經濟頭腦、社交能力等等。但我總是安慰自己:人無完人,老天爺是公平的,我們只要按照自己擅長、且喜歡生活方式生活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我們也沒有逼著孩子朝著琴棋書畫的方向發展,理由很簡單,自己不擅長的,為啥逼著孩子學出花樣來。就拿我來說,我就不擅長繪畫,真的是渾身上下一點美術細菌都沒長,我的孩子去了美術班說不喜歡,于是我也沒再逼著他,反正小學有美術課。
至于音樂藝術方面,帶他去拜師父開蒙學京劇,娃卻說"京劇是媽媽喜歡的,不是我喜歡的"。帶孩子去學鋼琴,老師說他還坐不住板凳。所以藝術方面,我們也沒有過多地要求孩子。
我和先生這輩子誰也沒在藝術上有所擅長,如果娃真的喜歡,那么他自己就說去學了--有很多人十幾歲甚至成年后才開始學樂器,最后也演奏得不錯。
我和娃爸都不是在藝術上建樹的人,孩子喜歡我們支持,但沒必要要求孩子一定學出什么樣來,最重要的是樂趣和享受,以及在成年后讓自己生活有一個愛好和追求。
可老師的家訪,似乎讓我觀點動搖了:是不是每個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優秀的孩子還有很多?我對自己孩子的評價,是不是有些過高了?我是不是也要給孩子再加點砝碼,讓他琴棋書畫語數外一起學?
小學年級家訪心得體會 篇3
我們常常抱怨此刻的學生不好管,如果我們另找一條途徑,走進學生的生活,和他們零距離接觸,也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學生的'家長我基本都透過電話,但是當我真正踏入本次家訪之路時,我才體會到了電訪所不能到達的效果。
12月21日利用休息時間,我和同事深入幾個學生家中進行家訪,其中的感觸頗深。我深切地感受到家訪拉近了老師和學生家長的距離,只有家長們少了誤會和責怨,我們的工作才能得心應手。
寒冷的風呼呼地刮著,老師的家訪卻給學生和家長帶去了溫暖。尤其是山區的孩子,他們離家較遠,平時午后在校吃飯,所以能夠和家長交流的機會很少。雖然我很多次試圖與這些孩子交流,但是效果依然不佳。每次批改他們的家庭作業,心中總是感覺很無奈。我們首先走訪了其中的一位——張某某。這個孩子平時頑皮好動,上課精力很個性不集中,作業不能按時完成,考試試卷從來沒及格過,而且平時頗愛管“閑事”。到達學生張某某家時,他的家長頗感意外。或許是因為孩子的調皮,或許是因為許多次老師電話“邀請”,都沒能把張某某的家長請到校園,張某某的媽媽很是不好意思。我和張某某媽媽稍稍交流了一下孩子的在校表現。張某某媽媽滿臉歉意地說:“老師,我對孩子管理太松了,您前幾次打電話,我因為上班抽不開身,所以沒能去校園……”
“工作再忙,也不能不管孩子呀!畢竟孩子才上二年級,沒有家長的管理,孩子怎樣能約束住自己呢?……”我開始耐心地做家長的工作。
“對,對,對,老師,是我們做的不對!……”張某某媽媽點頭答應著。
停了一會兒,我又說:“您工作忙,為什么不讓孩子的爸爸去校園和老師交流呢?”
張某某的媽媽低下了頭,沉默了一會兒,我感覺其中必有隱情。果然,她抬起頭時,眼圈已經發紅了。
“老師,您沒聽說過前兩年硫酸廠發生的那件事嗎?孩子他爸與人打架,我們家賠付給人家很多錢,欠下了許多債。我一個月就20xx多塊錢,還要供張某某姐弟倆上學,所以對孩子的管理放松了……”張某某媽媽哽咽著說。
聽到那里,我的眼睛濕潤了,自以為很關心孩子,自以為很會講道理,卻從來不明白去找找孩子落后的根源在哪里。我開始與他們心貼心的交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補習計劃……孩子笑了,家長笑了,我也笑了。
在家訪中,我還了解到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整個忙于生計,極少照看、督促孩子。這使得我們肩上的職責更重了。我們沒辦法選取家長,我們只能選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來對待這些更需要我們關心的孩子。很多家長都反映:老師說的,孩子會聽進去的。作為學生的老師也特感動于這句話,老師的魅力無極限。當然高興之余,需要我們付出更多了。同時讓我們更深的認識到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不同影響.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明白如何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指導,這些家長的孩子多數會養成良好的習慣,有較強的自覺性。管教子女嚴厲的家長,會教子女做人的道理,孩子的品性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對自己的子女過于溺愛的家庭,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膽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現了不會管、管不了的局面。針對這些狀況,我們和家長促膝談心,有的給予肯定和表揚,有的共同商討,有的用好的教育事例給家長作分析,委婉地指出其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教育措施,使學生心服口服,家長也欣然配合。
在這段時間的家訪活動中,我深刻體會到,家訪對教師和學生家長來說都是受益匪淺的.家長能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校園對學生的要求,老師能了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狀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我們只有透過家訪,走進學生的生活才能了解一些隱性的問題,找出學生不良行為構成的根本原因,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源著手,對癥下藥,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到達家校結合,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