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集成心得體會
談談自己參加考試的一點小心得體會。 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復習,于XX年5月22日參加了全國統(tǒng)考。
當天考試的人還挺多的,我被分配到了第24考場,參加考試的人除了六位同事大家都互相不認識,有5名老師監(jiān)考,每個人像是有多年擒賊經(jīng)驗的老警察。
上午考試75道選擇題,試卷發(fā)下來后,匆匆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有些上次考過的類似題目,總體上還是不錯。
我是分兩次做題,第一次做有把握的,直接就涂在答題卡上,第二次做不太有把握的,只能靠邏輯推理或是靠猜以及排除法找出答案的。
等我做完第二遍時,離考試時間還有近一個小時,考場剩下一半的考生了。
上午考完試后,總體感覺尚可,估計分數(shù)應該在55分左右。
下午2點開考,總共5到案例分析,打開一看,感覺有兩道題比較有把握,答題時根據(jù)參考資料上要求的一是要根據(jù)每道問答題的分數(shù)來答要點,比如5分問答,答案至少要答到5條;二是如果不會,也要根據(jù)經(jīng)驗寫滿,這樣老師多少會給點分。
下午我到了鈴聲響了后才離開考場。感覺下午的考試不是很理想,估計不出大致的分數(shù)。
耐心的等待成績的公布,如果自己通過中級考試后,那就開始準備高級的考試。
在今后的論壇學習中,我會做些考點分析,定期發(fā)布主題,希望同樣參加考試的人提供方便,若朋友們有其他的考點有疑惑或需要交流的都可以發(fā)布主題,我們共同討論。
期望我們共同的進步。
系統(tǒng)集成心得體會(2):
心得
最后,談談在這次ci實踐中感受到的一些心得:
ci和process及agile:敏捷編程中要求在每個小迭代中都有交付件,因此要求每個迭代都有完整的集成及測試工作,因而ci是一個很好的敏捷實踐,用以保證交付件的質量。如果沒有很好的ci,很難做到真正的敏捷。此外,ci的引入也會對現(xiàn)有流程形成一定的影響,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以前rd總是在每天晚上下班前把當天完成的代碼check in,而現(xiàn)在則是,完成了一部分就立即check in一部分,并等待幾分鐘,確保check in的代碼不會讓ci失敗。
ci和testing及automation:其實在前面的實踐中也已經(jīng)看到,ci中包含了很多的測試實踐,比如單元測試、組件測試、功能測試、系統(tǒng)測試等等。integration不只是compile,更多地是通過測試來保證質量。這對rd和qa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持續(xù)意味著我們必須要保證測試的一直可用,在實施ci之前,我們也有單元測試,但單元測試往往在進入alpha或beta后就再也沒人關心和維護了,在項目結束時甚至單元測試的程序連編譯都不能通過。其次,自動化的要求意味著必須要更好地去考慮產(chǎn)品設計、實現(xiàn)、以及測試的設計工作,一個低耦合的架構才有可能更多地自動化,糟糕的設計工作會讓自動化根本無法進行。
ci和cross-platform開發(fā):趨勢很多項目都有多個平臺的版本,因此對軟件的跨平臺開發(fā)也有很高的要求。那ci對跨平臺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我們在多個開發(fā)平臺上都有響應的ci系統(tǒng),那我們在開發(fā)任何一個平臺的時候,新增或者修改的代碼都可以及時通過其他平臺上的ci系統(tǒng)得到盡早的驗證和反饋。這樣,通過ci可以更好地要求開發(fā)人員考慮跨平臺的需要,不能因為一個平臺的代碼而讓其他平臺的ci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