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的感觸體會(精選4篇)
研討會的感觸體會 篇1
本次學習的過程與感受,劉燕老師已經在其個人工作室中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此,我將學習到的內容整理歸納,呈現給老師們,希望能給其他老師以啟發和幫助。
一、新課標的啟示。
在語文教學中應進一步明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重視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強調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多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合理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中學語文課堂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防止逐字逐句的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要少做題,多讀書,讀整本的書。
三、注意新課標中增加的新內容。
初中7至9年級增加14篇:《十五從軍征》(十五從軍征)漢樂府;《木蘭辭》(唧唧復唧唧)北朝民歌;《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陳子昂;《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崔顥;《賣炭翁》(賣炭翁)白居易;《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李清照;《南鄉子》(何處望神州)辛棄疾;《滿江紅》(小住京華)秋瑾;《莊子》一則(北冥有魚……亦若是則已矣);《禮記》一則(雖有佳肴);《列子》一則(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聲哉?);《與謝中書書》,陶弘景;《湖心亭看雪》,張岱;《河中石獸》,紀昀。
減少兩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韓愈(此篇移至小學階段);《觀刈麥》(田家少閑月)白居易。
四、作文要寫自己的話,教師要教會學生像人一樣的說話。
切忌學生作文堆砌古人、古詩和名言。內容假大空,千篇一律,無病呻吟。初中階段的作文,能流暢地把事情講清楚即可,要寫自己的話。谷教授舉例:一個學生一年寫了56篇作文,全都是羅列李白、陶淵明和蘇軾,但每次都能得高分。這樣下去,是很可怕的。
五、課改的推行是舉步維艱的,甚至是悲壯的。
呂叔湘說過“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力,而不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一把鑰匙,教會他動腦筋”。但是,應試教育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課改沒能真正落實,學生的負擔反而更重了。語文教師應該改變“滿堂灌”的課堂形式,注重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培養語感,閱讀和寫作能力。我們應該重視占90分的閱讀和寫作,而不是只盯著30分的基礎知識。要想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須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實踐能力。
六、課改可以給枯燥的語文課堂帶來生機和活力。
濰坊的課改經驗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學習借鑒。他們對初中畢業生進行回訪時發現,學生對初中語文的認同度很差,認為語文課“沒意思”“背誦太多”“死板,師生不互動”“課文枯燥”……有一句話一針見血地寫出了語文課堂的弊病:“一篇三分鐘即可讀完的課文要講三節課,一本三天即可讀完的課本要學半年”針對這些問題,濰坊的做法是:“三不講”學生自己已經學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叭v”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知識。
這樣,提高了課堂效率,節約出了寶貴的時間學生們大量的閱讀。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了,語文的成績更好了,關鍵是,語文的素養提高了。聊城課改的經驗也是圍繞“讀寫”展開,提出了“讀書使人高尚,寫作使人善良”的口號。重新編排語文課:教材基礎課,閱讀課,閱讀交流課,隨筆交流指導課。
七、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師,教師的美麗在于激情。
沒有激情的課堂平平淡淡,沒有激情的教學興味索然。26號下午的三節課,讓我們驚嘆于三位教師的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深厚而文學底蘊和澎湃的激情所折服。我的拙筆不能形容聽課的感受,請大家在網上搜索“樂陵陳萬太視頻”和“臨沂二十中學劉曉凡”,親自感受他們的魅力。
我的體會總結為一句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可以是幸福的。
研討會的感觸體會 篇2
我有幸參加了今年的市中考語文研討會,從各方面綜合的情況來看:從大的方面說,今年中考語文和去年的中考語文在題型、題量和結構、分值等問題上保持一致,基本上沒變化。我還有幸聆聽了許多老師的講座,深有感觸。
首先,我再次感受到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真不容易。做一個語文老師,要經常思考一個問題:未來社會對學生語文的要求是什么?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運用語文交流,吸收優秀文化,提高思想修養,促進精神成長;課程理念:獲得語文素養,培養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學習,關注社會需要。其中,精神層面及語文素養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國民素質的提升,這是關鍵。我想,教育的功利性,目光短淺的應該教學,實在是背道而弛。盡管這與現實的中考矛盾重重,但不妨礙我們倡導新理念。做“大師”,不做“匠人”。
其二,對于初中學生,培養自主學習則可,合作探究,則不必太過于糾結。優秀的語文課,應該是一種安靜思考、文思飄揚的情境,有靜心,有耐心,不浮躁,才能提高真正語文素養。想想我的語文教學實踐,正是如此。當思維火花在課堂碰撞,又能冷靜表達時,效果是的。
其三,語文教學重在培養興趣和習慣。語文是不能速成的。積累的習慣與愿望,對語文學習而言,相當可貴。從教語文二十多年,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興趣是學好語文的根本!試想,缺失興趣的語文教學,還能走多遠?就像中考復習,題海戰,實在是得不償失。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傳統的寫字教學不能丟;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教材為本,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注重學法指導,適當訓練提升,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踐行語文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的特質。開辟語文的自由天地。
研討會的感觸體會 篇3
一、 專家講座,指引方向
每次的專家講座都是那么的精彩!帶著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種種疑問,我走進了研討課堂,專家們的精彩講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作文教學是我自身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題:不知如何去引導學生也不知如何有效實施作文教學。在會上聽取了吳洪成教授的報告《教學理論與小學快樂作文》,才知道快樂作文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真正的讓孩子喜歡作文才是快樂作文。聽了吳教授的報告我茅塞頓開,他的教學方法也指引了我作文教學的方向。
二、 課堂示范,引我反思
每一節的課堂展示都那么的可貴!讓人耳目一新,時時處處滲透著教師的教育機智。原來作文課可以是一次“生日party”、可以是一場魔術表演還可以是“一次游戲比賽”……印象最深的是趙景瑞老師的作文觀摩課《起筆名》,先和學生們互相熟悉讓孩子們把他當成是他們的朋友,頓時這一幫孩子們活躍起來,和老師的溝通也變得暢通無阻。通過名人的筆名引起孩子們的好奇,接著讓孩子們說為什么起筆名?然后以自己的筆名為例子讓孩子們評議一下好壞!伴L眉”“井銳”,然后再讓孩子們給自己起一個筆名,最后讓孩子們把整個過程寫下來。趙老師在整個過程中抓住孩子腦中那些思維的火花引領他們步入作文天地。反思自己的課堂,只是生硬的提出習作要求就讓孩子寫,沒有引導孩子觀察、思考的過程,可想而知孩子的作文不夠理想。趙老師開始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引領他們一步步探究,這樣孩子有了心理活動也有了實際的行動在說的時候就有東西可講。接下來又聆聽了吉春亞老師的觀摩課《游戲作文》,才知道游戲作文要先定準目標,然后在游戲中一步步的達到目標,游戲課要玩中有所得,得到知識和寫作的方法。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要學習與改進的地方真的很多。
另外,印象較深的還有接下來的展示課和交流課,其中展示課《吹球入碗》、《連字成句》和交流課《感動》、《認識你是我的緣分》
讓我收獲很多。以往我的作文評改只是等學生做完收上來逐一批閱,批改完成放到一邊下次再寫,如此反復,總感覺工作量大學生的寫作水平卻沒有多大的改觀。聽完這些課后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么我們“累”卻沒有價值?為什么我們不能把方法教給孩子讓他們互評呢?這樣,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知道了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師也從繁重的批閱過程中解放出來,變身為真正的學習引導者。讓孩子們愛上作文,樂上作文,讓作文不再成為孩子們的負擔,這樣才是真正的快樂作文。
總之,聽專家講座、聆聽名師課堂都是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水平做準備。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自己的實踐,我會用所學到的東西來改進我的教育教學。最后再次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機會!
研討會的感觸體會 篇4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高考作文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次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學研討會,將新課標的理念創新和高考實際結合起來,是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一個有效切入點。四節觀摩課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二中xx老師的《記敘文常見毛病的診斷與修改》舉重若輕,還課堂給學生;xx中學xx老師的《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條分縷析,先例后理引導;xx中學xx老師《設喻用象情理融合》嚴謹求實,講練讀寫結合;xx市中學xx老師《讓思想在錘煉中升華》探索創新,與學生平等對話。四節課雖然應試針對性很強,但因過程貫穿了“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平等對話交流”的新課改理念,課堂鮮活生動,學生參與積極,效果十分明顯。
在新課改背景下,作文教學須在理念創新和應試需要兩根鋼絲間尋求前進的平衡,這四節課既能圍繞高考作文的考點要求,又能夠充分利用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平等對話交流的理念,給作文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值得學習借鑒。其中,xx老師的課堂有個細節值得回味,這篇作文課是修改一篇學生習作,由于是xx中學的奧賽班,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尹老師在讓學生找出文章中表示事件進程、景物變化及情感變化的句子,品評文章的優缺點后,展示了自己的修改文章,隨后問學生同意老師修改的拍拍桌子,一陣噼里啪啦之后,xx老師笑著說,一半同意已很滿足了,學生們也是善意的一笑。尹老師用讓學生更多參與研討的的方式,使學生對作文理論、方法有了更加感性的體驗,進而消除學生作文的畏懼心理和作文沒有具體的高下之分的模糊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作文興趣,提升學生人格,進而才能提升學生的分數。在作文課堂上少一些灌輸,多一些討論和探究;少一些話劇表演式的全程設計,多一些師生間思想碰撞出火花的隨意和散亂,多一些寬容,或許更利于師生的減負增效。
同時,這四節觀摩課不同于以往的競賽課,是一種原生態的真實課堂,沒有固定熟知的閱讀課本,所有素材都來自于學生的習作或現實的熱點,幾位老師卻能因勢利導,順勢就勢,水到渠成。但就在這看似輕描淡寫的點撥中,卻足見幾位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平時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平等對話交流”新理念。xx市中學的xx老師在引導學生探討“如何看待北大校長實名推薦制”時,面對陌生學生的眾說紛紜,給予的精準點評和恰當概括,讓人不由贊嘆。這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平時教學的經驗,更是一種廣博知識、教學理念的感悟積累。這幾節課中也有個小插曲,就是xx中學的xx老師在講課結束時隨意說了句,謝謝同學們的配合。卻引來與會專家的非議,是學生配合老師,還是老師配合學生?到底誰配合誰?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反映了日常教學的一些理念。我想新課標的理念是不是也就在這細微之間呢?
隨后的互動交流中,與會老師專家就當前作文教學現狀、有效途徑及具體措施暢所欲言?偹苤,作文教學一直以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大家一致認為高中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教學內容無序化、批改方式程式化、能力形成低效化”的傾向,老師“打亂仗”和“亂打仗”、學生“不會寫”和“不愛寫”的現象十分普遍,都深切的感受到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也都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設想。比如xx市教科院xx老師的《作文教學新課型探微》、xx中學xx老師的《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訓練》、夷陵中學xx老師的《激情入格 出彩》、一波老師的《情“理”交融鑄佳文》值得借鑒學習。(已印發給各個備課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我們可以群策群力做一些實際的工作,比如在作文訓練的序列安排上可以先按記敘文、抒情散文、議論文和高考升格文等序列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形成校本教材。在學生的閱讀上可以按道德價值、人文思考等方面鋪設專題,精編成冊?傊,經過全體老師一個學期、兩個學期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出成果的。
接下來的專題報告先由省教研室秦訓剛教授主講,他談到了新課程標準的作文教學和大綱背景下的作文教學的不同,著重強調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老師有責任引領學生關注現實社會,思考人生,抒發自己獨特的人生領悟。在這個過程中要更多一些包容,更多一點耐心;少一些說教,少一些指責。他還強調老師的教學雖然是“教無定法”,但還是有些共性,多一些新理念的指導會讓自己視野更加開闊,教學能力提升更快。他說,好的教學方法大體上可分兩種,一種是學問家的教法,關注學生的知識、學問;一種是思想家的教法,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他希望老師們能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用思想家的教法,關注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品質,從而提高學生寫作。這些談話言淺理深,給人啟迪。大會最后由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學院教授、xx省高考語文閱卷組長劉九洲教授作題為《高中生寫作及其評價》的學術報告。劉教授的報告更多的是聚焦高考,歸納起來是兩個方面:一是高考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二是高中作文教學的建議。在談到高考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時,劉教授談到高考作文普遍是有知識而沒有文化,存在著空乏化、模式化和病態化的傾向。尤其是在講病態化時,列舉了x年高考作文的一些例子,例如受大眾娛樂、社會現實的影響,學生甚至大膽的寫到了“性”,還有的寫到要嫁個好老公,讓人震驚;編造親人去世、自己綁滿繃帶在考試等等,以求得閱卷老師的同情分。老的問題,新的發展,說明了文化的缺失、良知的喪失。在對高中作文教學的建議中,x教授著重指出當前訓練學生思維時過于理性化,缺少感性思維成分。近幾年,一再提倡人性化作文、生活化作文,一再強調要寫身邊事、說平常理,這些都帶有糾偏的意味,希望把那些假大空的高考作文,把那些概念化、模式化的高考作文的比例降下來,把考生引到“寫真情實感”的正路上去,讓考生明白:高考作文也要遵守寫作規律,情之所至,思之所至,亦即文之所至。劉教授著重指出:
一、要把作文教學要和學生感悟人生結合起來
如果考生寫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并且試圖通過個人的生命體驗去詮釋生命的意義,用獨特的眼光去考察人生的真諦所在,即或所選題材并不宏大,立意也不那么深刻,但因為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某種感悟,有獨特性,就應當給予充分肯定。 列舉了《站在車站的門口》,主人公的轉換,不斷上演著人生的傷離別,抒寫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
二、要和和體味人情結合起來
如《站在父愛的門口》中的“三思”真情;他說,人情冷暖是人生體驗越不過的一道坎,是個體生命體驗中道不盡的話題。因為有人情冷暖,人生才是多色調的,才顯得豐富多彩。我們鼓勵考生平時就應當直面冷暖人生,尤其要努力用冷冰冰的人情去把自己的心磨出厚厚的繭,這樣才不會在生活的苦難面前盡顯弱態,才能傳承民族的精神命脈。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就是因為在今年高考作文中,有不少考生沉湎于個人的情感世界里,或停留在幼兒心態中,他們雖然寫到“站在十八歲的門口”、“站在青春的門口”,但是其心理與人格遠沒有成熟。如何盡快讓自己成熟起來?除了多體驗人生,似乎沒有別的路可走。
三、要和展示人性結合起來
如《站在我家門口》“門口站著一條狗”。 這篇文章可能是仿擬之作,它用黑色幽默的筆調鞭笞了人性的“惡”。文章第一段寫“我家門口蹲著一條狗!边@條忠誠勇敢的狗與弱小的人形成鮮明對比,最終后者反而需要得到前者的幫助。第二段寫“我家門口躺著一位豬”。這位英雄的充滿智慧的豬與背負枷鎖的人形成鮮明對比,最終后者反而需要向前者討教,需要前者拯救。第三段寫“我家門口站著一個人”。是誰?有可能是收水費、電費、房租的,也有可能是小偷、殺手!耙粋文弱的高中生,怎么斗得過這些窮兇極惡的壞人!”正想著,這個人拿出鑰匙,打開了門。原來,這個人就是“我”自己;恼Q的寫法,表現了人對社會的異化的一種理解。
他說,并不是一味強調“身邊事”“平常理”,不反對考生“仰望星空”,不反對學生質疑生活,不回避社會現實,從人生的冷暖中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談到高考作文命題時,他比較欣賞上海文卷中的人文精神,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須跨過這道坎”“他們”等等,充滿了生活化的氣息,并且對命題作文比較感興趣。他說,出題的方向大多由以往“內省式的反思”轉向到人文色彩、時代精神越來越明顯。提倡人文已成為時代趨勢,建議老師抓住一個關鍵詞“生活”。我認為,這一點對我們的作文備考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理念的新舊與否并不重要,只要眼中有生活、心中有熱情,我們一定能做好。高中作文教學既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焦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希望借這次研討會,我們的作文教學有一個新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