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關于學習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精選4篇)
大學生關于學習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1
西安交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定要牢記總書記囑托,不忘初心,再鑄西遷精神之魂。西遷精神是新時代交大人奮斗的動力,西安交大人要發揚西遷精神,以奮斗的姿態,做好本職工作,建好創新港,為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貢獻力量!
西遷人身上體現了中國千千萬萬勞動者的愛國奉獻和勞動創造精神。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新一代的交大人不能辜負這個美好的時代,應該學習西遷精神,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西部發展和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全部力量。
作為當代交大學子,我們不僅是西遷精神的繼承者,更是新內涵的創造者。傳承西遷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是青年人共同的歷史責任,我們當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培養崇高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響應國家號召,投入新的時代洪流!
“扎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這是學校的辦學定位,也是我們交大學子一往無前的目標,我們將傳承西遷精神,努力學習,對祖國、對母校永葆一顆赤子之心,用自己的才干來回報社會。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作為交大學子,一定要把西遷精神學習好、傳承好、弘揚好,創造更大的業績、做出更大的貢獻,為西遷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跑好歷史的接力棒。
新時代西遷精神新傳人要高揚四面旗幟,用不懈的拼搏奮斗,讓西遷精神閃耀新時代的新光芒!離退休黨委書記、離退休工作處處長申丹表示,西遷精神是學校邁入新時代的不竭動力,愛國奉獻是知識分子的永恒信念,全力實現“雙一流”和中國西部創新港建設目標已成為所有交大人的共同追求!
大學生關于學習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2
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當年的交通大學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草棚大禮堂”,每個經歷西遷的人都對它記憶猶新。1957年,學校的大禮堂還沒有建成,為了盡量滿足遷校后的實際需要,學校請來南方工匠,用竹子精心搭建了一座令人稱奇的“草棚大禮堂”。
“草棚大禮堂”依地勢而建,用竹籬笆做墻,大竹子做梁,茅草做頂,能容納5000多人開會。里面沒有正規的椅子,只有一條條長板凳,一條凳子上可坐七八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校開大會、辦文藝演出、放電影、開音樂會等都在這里進行。“草棚大禮堂”給當年的西遷師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在60多年里,西遷的交大師生們歷經風雨,扎根黃土地矢志不渝,他們在困境中艱苦創業,為建設西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用自己的行動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西遷精神”是在黨的關懷和哺育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不忘初心的生動體現,西安交大為國家、民族而生,也將永遠把黨和國家的發展作為奮斗指南,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作出特有的交大貢獻。學好西遷精神是廣大知識分子健康成長、創造偉大業績的行動指南,也是新時代做好知識分子工作的重要遵循。學校將弘揚光榮傳統、秉持民族復興擔當,緊跟時代步伐、當好新傳人,明確辦學定位、實踐新要求,加快建設“雙一流”、實現新目標,全力推進改革發展事業,不負總書記對西安交大的關懷和期望。
大學生關于學習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3
60多年前,作為東南翹楚的交通大學,為貫徹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決定,從繁華的大上海遷至西安,在黃土地上永久地扎下根來,用青春和汗水為西部建設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微電子校友會的所有人員都是在這60多年中接受了母校的培育和洗禮,最終走出交大,走向祖國需要的地方和行業中去。集成電路產業是我國戰略性產業,關系到國家的信息和國防安全,記得總書記20__年給集成電路產業的指示就是“緊抓不放,實現跨越”,這和我們交大的西遷精神一脈相承,集成電路產業這些年正是在總書記的關心和支持下迅速發展,這里面有我們許多交大微電子校友的身影。
校友會的名譽會長肖勝利就是在60年代秉承了老一代交大人的獻身精神,扎根大西北,把一家瀕臨倒閉的集成電路封裝企業改變成為全國第二,全球第六的封裝企業,這也是交大西遷精神的充分體現。校友們紛紛表示,一定要向老教授們學習,學習他們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價值追求,將每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同心同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大家認為西遷精神就是響應國家號召,跟黨走,到祖國最需要的產業發展中去。其實西遷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國家戰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貢獻自己的這樣一種精神。對我們微電子人來講,西遷精神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堅決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砥礪前行,矢志不渝地踐行好西遷精神,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關于學習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4
西遷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奉獻精神,更是一種家國情懷。西遷的老一輩革命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不遠萬里、支援西部,是使命、更是擔當,他們深深懂得“有國才有家”的道理,為了這個初心,他們含辛茹苦,負重前行。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更要秉承老一輩的“西遷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從老一輩西遷人手中拿起接力棒,承繼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勇于創新,緊跟黨和國家的步伐,把“西遷精神”發揚光大,用知識、用雙手、用行動去奮斗,無愧于我們的時代。
1896年,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在上海創建,1956年,交通大學自上海西遷至祖國西北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安。于是,懷著建設大西北的理想,交通大學教師共有537人遷到西安,占教師總數的70%以上。從一無所有,到為西部工業發展奠定高等教育基礎,再到成為祖國西部工業人才的搖籃,這離不開那一批批義無反顧奔赴祖國西北的老教師們和莘莘學子的奉獻和付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對于西遷精神的感悟,這正如周總理那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點亮了億萬學子心中的燈火。中國自建國以來,基礎建設飛速發展,至今,人們仍不禁贊嘆。
雷鋒同志曾說,“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對新時代青年來講,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使命,我們必須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像老一輩交大人扎根西部一樣,
作為土木學子,深知中國發展的不易,理應扎實專業知識,在畢業后積極投身到祖國建設中去,堆砌起中國的一磚一瓦,擁抱每一寸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