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科技支農服務團)
4、高校基層共建基地,社會實踐薪火相傳
7月8日,植物保護學院還與和鳳鎮簽訂了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并舉行了授牌儀式。此舉對接雙方需求,一方面可以為植保專業的大學生提供基層實習的機會,促進其將專業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強化其服務“三農”的意識,同時也推動高校產學研發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也能依托高校學科和專業資源,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咨詢服務、人才培訓等支持和服務,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雙方將持續合作,共同推進高校和農業強鎮的發展共進。
三、活動調研結果
在為期一周的實踐過程中,科技支農服務團的隊員們齊心協力,在帶隊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每天及時總結活動開展的情況和效果,交流活動組織和籌備中的經驗,隨時記錄并總結在實踐過程中收集到的農業生產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初步調研結果如下:
1、水稻目前的主要蟲害
普遍發生的蟲害:稻縱卷葉螟、稻薊馬、稻象甲
零星發生的蟲害:褐飛虱、蚜蟲、二化螟
2、水稻目前主要病害: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零星有發生,但植株病害級數都不高,幾乎都在一、二級,井岡霉素和一些三唑類殺菌劑在田間被使用。
3、雜草:稗草、闊葉雜草
對于水稻移栽田的第一次噴藥,草害是防治的重點,磺酰脲類除草劑20%吡嘧磺隆可濕性粉劑使用尤為廣泛;除草劑在當地用量水平逐年升高,現已成為水稻田用藥的主要使用品種。
4、農藥施用情況
農戶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數十年,擁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但是也存在農技知識匱乏的現象,具體表現在:調配比例不科學,缺乏專業知識與科學指導;不考慮環境因素,環保意識薄弱;過度使用農藥,破壞稻田生態平衡;使用農藥習慣不科學,噴灑時完全沒有防護措施。
5、農戶心聲
隊員們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農戶們熱切希望基層植保體系能提供更加詳細的農藥使用指導方案,加大宣傳與普及力度,同時希望能夠得到更多更好的農技教育、培訓、技術和資源,期望類似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講座能更多走進村鎮,有針對性地進行實地指導。
四、活動效果
1、 學生深入農村一線,理論聯系實際
實踐中團隊成員受到到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被他們豐富的種植經驗和對專業知識的求知欲深深觸動,與他們共同討論,將植保知識、實驗成果結合生產實踐,盡自己所能為農戶們排憂解惑。
2、開展專業技術講座,服務當地群眾
本次活動成功舉辦了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講座,農民培訓會和咨詢服務活動,為切實幫助農民提高病害防治能力,改善農藥使用的不合理問題提供了信息交流與技術指導的重要渠道,受到廣大農戶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3、發揮了專業優勢,獻力農村發展
通過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為“三農”及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意識,發揮農科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將專業理論和生產實踐相結合,體現當代大學生的高素質、高水平,以幫助促進農村更好更快發展。并通過宣傳教育,加深學生自身及農民群體對可持續發展農業的認識,把先進的科學技術送下鄉,提高了“三下鄉”活動的服務水準。
4、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高校基層無縫對接
學院和和鳳鎮成功簽訂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共建協議,實現人才輸送,充分利用專業資源,發揮科技優勢。讓懷有報國之志的青年學子,全方位地接觸社會和適應社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努力鍛煉自己以成為對社會有益、對人民有用的大學生,真正讓青年學生“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5、積極總結宣傳,產生良好社會反響
科技支農服務團的隊員們每日召開集中會議,及時對活動內容與進程進行記錄和總結,回顧與反思,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完善工作。隊員們不僅在活動中及時通過微博等方式傳達心聲,還將每天全新的內容形式和收獲體會總結成稿為新聞、感想等在報紙、網絡媒體等媒介上進行發表和交流。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共發布微博24條,人人網狀態5條,并經南農學生會、南農青年等平臺評論轉發多條,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本次活動還受到了新聞網、龍虎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