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實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服裝設計實習心得體會 篇1
根據學校決定,為了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工作,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每屆都開展了成衣實習。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服裝設計與制作的基本實際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畢業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次我們的實習主要有三個任務:男裝,女裝,童裝。
在成衣工藝實習短暫的一個多星期時間里,經過仔細觀察、認真學習、專心投入、不斷攫取知識、不斷鍛煉自我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和成熟. 尤其是在此期間認真觀察和學習的男士休閑褲子工藝有利于培養我更好的制作出高質量的產品的技能水平,而這些往往從課堂中難以既準確性又爭對性地去獲取. 磨練的同時,獲取了知識又啟發了我的創作思維.通過教學和實踐,我掌握了休閑褲的結構制圖,裁剪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掌握了褲子的變化規律,款式變化的制圖方法,學會了男士休閑褲的制圖方法和計算公式,男休閑褲的放縫,排料與用料計算。掌握了褲子的縫制流程,質量要求,成品質量標準,整燙工藝要求。
做完男裝.女裝和童裝后,我真正了解到服裝基礎工藝制造過程的基礎手段和方法,主要分為三部分:手鏠工藝.機鏠工藝和熨燙工藝。手鏠工藝有著靈活。針法多變的特點,它是服裝縫制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藝。機鏠工藝是指服裝加工過程中,依靠機械來完成的縫制加工手法。它是現代服裝工業生產的主要手段。這段實習期間,我們對機鏠的熟練度進一步提高。我們可以畫出自己喜歡想要衣服的紙樣,學會用縫紉機和包縫機把衣服做好。熨燙工藝是服裝加工中的一項熱處理工藝。它是采用專用工具或設備,對縫制衣物通過加溫,加壓等手段,使之變形或定型的一種工藝。熨燙的方法主要有平燙,起燙,扣燙和推.歸.拔。
通過成衣實習,我覺得促使了我們了解社會、了解生產實際、了解服裝市場的需求與消費者心理及流行趨勢,增強學生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信譽意識,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培養和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設計和動手制作的技能與工程。
服裝設計實習心得體會 篇2
我們實習所在的工廠是廣州歐雅服裝公司有限公司下屬的時裝分公司,具有所加工的產品種類繁多,變化快,且產品完成質量好,工藝規范等諸多優勢,非常適合作為我們學習觀摩的服裝企業.這是我第一次正式與社會接軌,踏上工作崗位,開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從學校到社會,環境的轉變,身邊接觸的人也完全換了角色,老師變成老板,同學變成同事,相處之后完全不同,一切都處在巨大的轉變中.
剛一到廠的時候,我們先是整體的參觀了整個廠區布局,對公司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工廠雖然規模龐大卻也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復雜,各個生產部門都是有條理的,安排的方式都是有效率的,這些是我們以后需要去深入了解的,畢竟學校對于我們的培養得方向是高級技術崗位實用性人才,除了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外,更要對整個服裝產業做到一目了然,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服裝行業的發展.
我們的日程安排根據實習內容規定的四個方面,實行的是分組輪換制,每一個階段約為四周左右,在第一階段,我被分到了公司技術部的制板室,這讓我心中一陣暗喜,我喜歡打板師這個職業,因為我喜歡思考,對數字敏感,對服裝的變化好奇,制板這門技術把服裝款式設計的感性思維上升到了理性分析的層次.
可是在第一天的時候我就開始犯難了,一個難題擺在了我們的眼前,公司的制版方法與課堂上的理論有很大的差異:1公司比例制圖方法與學校原型制圖法的差別.2因為公司是以外貿服裝加工為主,所以版型的設計是以客戶訂單和樣衣為標準的,外貿服裝嚴格的數據精確度如:前浪18.5,后浪30、袖籠高26.5……而且有許多專業名詞使我們從未使用過的.3訂單上所提供的尺寸都是成衣尺寸,不需要再在考慮原型法里所說的放松量,4訂單上所使用的尺寸都是以英寸為單位計算,等等.這就使得我們必須要迅速的適應這一轉變,換一種思維和方法制作出符合訂單尺寸且外形美觀的紙樣.
其次,國外服裝與國內服裝在板型尺寸上有相當大的差異:1服裝中休閑服居多,在尺碼上較國內的大,及其寬松.2褲子不分男女以低腰為主.3除夏裝外,服裝面料較厚,衣袖普遍較長4在色彩的選擇上一般以灰、黑色、墨綠色、石頭色、米色為主,也有少量的純白色.與我們國內的服裝習慣用色、搭配都不大相同.5衣服上基本上都有口袋,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多,并且許多都是立體口袋.
在連續試打了兩個款式的樣衣板后,才慢慢琢磨出一些滋味,其實,在制板的時候無論“原型法”還是“比例法”,各有各的優勢所在,要融會貫通綜合運用,才能做出更精確,更美觀的紙樣.
服裝設計實習心得體會 篇3
談到服裝設計水平的比較,鐘小姐承認中國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羽絨服品牌里面國產的只有一個“波司登”在國際上有些名氣,其他的都僅限于國內,或者在國外的某一個地區。
那么中外服裝設計差距的原因在哪里呢?鐘小姐認為首先在觀念和文化傳統上中國和西方國家就存在很明顯的不同。如意大利和法國的設計文化極為發達,美術傳統源遠流長,而在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服裝設計才剛剛開始,大規模的普及也就五六年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里難于孕育出先進的設計文化和氛圍。沒有好的環境,設計水平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所以設計水平跟國外有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設計文化上的差距外,中國服裝設計水平不如國外的重要原因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眾所周知,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一直是廣受詬病,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發明專利、軟件開發等,知識產權都難于得到有效的保護,服裝設計也是如此。款式雷同的現象非常普遍,以羽絨服為例,每個季末的時候一些大的服裝公司總會上市一批新的款式,試看其市場表現,如果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就會在下一年以這些款式為藍本,推出風格類似的產品。但是一些較小的服裝公司也會購買這些新款的羽絨服,然后略微變化,再推向市場,這樣設計新款式的公司的銷量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更為惡劣的是,有的公司甚至直接在廣東采購一批服裝,然后貼上自己公司的牌子進行銷售。利益受損的公司也鮮有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因為成本太大,維權很難。
從公司的經營來看,抄襲其他品牌的創意和風格是最廉價的方式,但是這對整個行業設計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由于設計本身是從借鑒、模仿開始的,改變一小點就可以跟別人區別開來,如袖口、口袋、衣領、顏色等,到底是借鑒還是抄襲很難有統一的說法。
觀念上的偏差也成為阻礙中國服裝設計水平提高的一個原因,對于打造自主品牌很不利。最典型的就是盲目崇洋媚外,似乎國外的就一定是先進的、時尚的,就一定比中國本土設計的更好。鐘小姐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做羽絨服的國內企業,由于他們的品牌名稱有一個“法”字,在一年的營銷會上大打“法國牌”,號稱自己是法國品牌,在宣傳海報上還專門弄了個“埃菲爾鐵塔”的圖片,做足了法國品牌的樣子,但是公司的新款羽絨服完全是由中國設計師設計出來的,跟法國一點關系都沒有。可是這樣的營銷會效果很好,訂貨的客戶非常多。聯系到前一段時間“達芬奇家具”造假的新聞,讓人不得不為中國品牌的形象感到擔心,明明是國產貨,卻非要請洋和尚來念經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實在是“中國制造”莫大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