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實訓心得體會_供應鏈管理實習個人總結(精選3篇)
供應鏈管理實訓心得體會_供應鏈管理實習個人總結 篇1
在信息時代的帶動下,現代企業的競爭不僅僅是質量、技術的競爭,更多的是成本的競爭,而成本的競爭也由過去的原材料的競爭演變成了技術成本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供應鏈,物流成本的降低。供應鏈運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從而供應鏈管理想當然的被放到了企業管理的首位。
通過課本的學習,對供應連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了概念性的了解,但是沒有實踐經驗,沒有動手的機會,通過這次實習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對供應鏈的實際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跟蹤了供應鏈的整個過程。其中包括和原材料供應商的開發、合作、談判、供貨、評價,終端客戶的開發、貨物的生產、單據的填寫、貨物的運輸、合同的簽訂、賬款的結算等環節。
其中讓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單據的填寫,因為整個外貿做完有很多的單據,并且不能有一處錯誤,有了錯誤就意味著要重新填寫,更麻煩的話還要到銀行、貨代那里去修改,更有可能導致貨物不能出港或者不能在目的地進港,從而導致不能如期交貨,給公司和客戶帶來很大麻煩。在我實習期間公司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裝船單填錯了,給客戶發錯了貨物,沒辦法只能把貨物原路運回,但是時間不夠不能等到下班船,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進行空運,還好貨物的數量不是很大。因此公司的業務員特別注意單據的填寫,國外客戶的開發不容易,成本也比較高,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填好的單據總要經過幾個人核對后才確認。
剛開始我不以為然,不就是一套簡單的單據嗎,也就是些簡單的數字、英文字母,再加上一些表格,把那些數字用簡單的數學運算處理一下填到相應的位置就可以了啊。可是經過幾次動手以后我才發現遠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稍不留神就是一張錯誤的單據,在沒有發出去之前是沒有什么的,但是一旦成為一張真正的商業單據,就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從而細節的東西十分的重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細節決定一切,細心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一個習慣。
供應鏈管理實訓心得體會_供應鏈管理實習個人總結 篇2
本次實訓,旨在加深我們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綜合知識理解的同時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樹立全局觀念,注重培養我們的物流資料收集、分析、處理和集成能力,計劃及執行。強化我們對物流各崗位職業技能的了解,進一步提高制造物流運營方案的設計能力。 本次實訓內容主要是圍繞著供應鏈管理。三個星期的實訓中,我們根據系統軟件,分別扮演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公司,模仿真實的公司運作,通過實踐操作,了解物流在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和控制等職能。從單一的企業角度來看,是指企業通過改善上、下游供應鏈關系,整合和優化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獲得企業的競爭優勢。
我們主要是按照拉式的供應鏈方式操作,從零售商下訂單,到制造商生產需要原材料在進行采購,在從上游往下游流動的這么一個過程。先是從零售商下訂單,然后制造商接受訂單,并按照訂單制作出供貨計劃。根據供貨計劃,制作出MDS主需求計劃、MPS主生產計劃以及MRP物料需求計算,并發出需求通知。物流公司接收到物料需求通知,制作采購計劃,生成采購訂單發送給供應商。供應商按訂單接收后,進行訂單備貨,并發送給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收到物料后,按照配送指令,制作配送計劃,將原材料配送給制造商。制造商進行收料后,開始生產,并進行檢驗,將成品發送至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收到成品后,按照配送指令,制作配送計劃,配送給零售商。零售商收到成品后,就可以往市場進行銷售。整個供應鏈流程就結束。在供應鏈系統中,物流公司充當的是第三方物流公司角色,零售商、制造商、供應商都是將配送業務外包由物流公司完成。
我在制造商、供應商、零售商、物流公司中扮演了具體的角色,體會到了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環節的運行需要相應環節的回應,否則寸步難行。例如在做物料齊套時,配套的材料必須嚴格仔細清點數量,否則無法進行。
通過這次實訓的實際操作,使我對整個社會物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對物流相關性的業務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把我們日常學習的與專業有關的知識緊密的結合了起來,將我們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具體實踐相結合,以提高我們的專業素質和能力,讓我們對物流公司的營運流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提高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真正理解并吸收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
供應鏈管理實訓心得體會_供應鏈管理實習個人總結 篇3
通過近期兩周的供應鏈管理課程學習,我對供應鏈鏈條的整合、供應鏈的工作方式以及供應鏈的結構與創新等層面的理論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
其中有一點,也是整個供應鏈流程最為核心、起決定性作用的部分,Push-Pull模型策略的選擇, 兩種模型從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以及可盈利空間,也長期關系著市場競爭力與企業存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供應鏈模型在任何的市場交易活動中都無不存在,而我們也可以看到Push模型在很大程度上長期占據了領導地位,從古時候起沿街吆喝著賣燒餅到如今的自動化燒餅生產、預定、銷售等等,無不存在著Push模型的蹤影,所以push模型本身有它不可替代的優點:有計劃的為一個目標需求量提供平均成本最低、最有效率的產出,而且可以用現貨品的實時提供把握商機創造利潤,但在市場活動不斷變化的過程中,Push模型的缺點也越來越嚴重, 在當市場需求不如預期而未能銷貨時,推的越多,庫存積壓的風險就越大,以至于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顛覆企業。
自然的Pull模型成了繼Push模型之后的一個亮點,它通過消費者導向或需求導向由消費者購買產品后,經由銷售時點情報的數據收集,啟動供應鏈零售店經由EDI向物流中心產生自動補貨要求。物流中心經由EDI向制造商產生自動補貨要求,制造商再快速自動或生產,并經由EDI事先寄貨通知給零售店,物流中心采取跨庫作業,減少入庫時間,以使貨物很快送達零售店。當然這樣做,為顧客提供量身訂制的產品與服務,使它快速適應市場化發展,大大的提高了企業競爭力;但是這樣的響應客制化需求的成本也非常高,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很大的延緩了商品面向市場的時機,對企業來說也是很大的一種風險。自然的,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市場的真實案例,比如:小米盒子、小米手機、樂視盒子等等,都采用了饑餓營銷的策略,我們可以歸結為采用了Pull模型策略,雖然不全是,在實際的購買活動中,大大的降低了消費者的預期,最終也導致了不少消費者選擇放棄,我本人就是一個案例,在無耐的等了一個月,還是無所獲的情況下,寧可花高價錢購買其他品牌類型的機器,我想這并不是個例。
所以通過以上陳述,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單靠某一種模型策略,無法適應也無法長期應對市場的變化、發展,何談企業做大做強;所以,在市場營銷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企業、公司等,根據自身公司的特性,在不同的領域采用了Push-Pull相結合的策略,自然的,衍生出了不少這方面的智能化系統,諸如:中國電信的IP決策支持系統、沃爾瑪的客戶需求分析系統……。當然,智能化系統未必能夠智能,只是我們能夠在決策的過程中,分析與參考,但在通常的情況下,誤差一般不會很大,企業可適當的規避風險。另外,在針對模型級別的選擇之下,我們甚至可以針對企業不同的產品特征進行二級、甚至是三級的Push—Pull模型的選擇, 從一定程度上,也同樣會減少企業的市場成本與風險。
關于Push—Pull模型的選擇,在大數據的領域中,無法脫離企業的業務與產品數據,也不可能靠拍腦袋來進行預測,所以一方面結合智能分析與預測系統,另一方面也要進行人工干預,以確定Push—Pull的臨界區域,相信在不斷的分析、運作、調整、優化之后,企業的發展應該能夠大大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