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通用3篇)
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清明》詩,流傳至今,成了詩歌中的經典之作,每到清明來臨之際,都會被無數人朗誦吟詠。其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一千多年后,成了清明期間最深入人心的天氣標簽。
那么,為什么清明時節會“雨紛紛“呢?它有沒有科學依據?雖然民間有各種說法,但氣象專家解釋說,從專業角度講,“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有科學依據的。
眾所周知,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表示春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交清明節氣。《歷書》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中國傳統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并稱中國傳統節日四大祭祖節日。
每年的清明節都在四月五日前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茂盛之意。這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萬紫千紅,滿園春色。即便如此,到了清明時節,正是寒冷過去,春天來到的時候。這時,來自西伯利亞、長期霸占江南的冷空氣開始減弱,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冷暖空氣經常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其二,在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里的云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其三,清明前后,地球大氣層里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由于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雖然它預示著天氣回暖、花紅柳綠,卻也常常“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如果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就叫“潑火雨”,也就是“清明雨”。杜牧所寫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 篇2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于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 篇3
清明節這天,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姑姑一起到奶奶的墳前掃墓。這天,晴朗的天空萬里無云;暖暖的春風輕輕地從我的小臉上吹過。
一路上,看到田野里那一片片金黃金黃的油菜花正在爭春怒放;“嗡、嗡、嗡”,辛勤的小蜜蜂的在花叢中忙來忙去。小河邊,一棵棵柳樹的枝上都掛滿了一個個剛長出的翠綠翠綠嫩芽,柳枝在春風里搖擺起她那婀娜的身姿,在流淌著的小河水“叮叮”“咚咚”的伴奏下,它跳起輕快的“迎春舞”。也有那粉紅色的桃花正如癡如醉般在春風里搖晃著、微笑著。
路邊的野草,開著一朵朵美麗的小花,一起在沐浴燦爛的陽光,并散發出一陣陣的芳香飄在我身邊。我也特別高興地摘了許多小花,編成個小花環,放在奶奶的墳前,這是我們對奶奶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