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初中優秀散文(通用5篇)
清明節的初中優秀散文 篇1
清明的雨失去了竹子的清明,總覺得缺少太多的韻味。但,在遺憾中突如其來的雨,卻又讓我對清明有了重新的體會。
那年的清明,我在外地友人那里寄居。或許是覺得我有些落寞吧,便邀上我一起去掃墓。那日的天空,一片陰沉,雷聲隱隱,或許,是要下雨了吧。蕭瑟的野草,低矮的墳墓,墳頭的壓錢,墳后的黃紙,墓碑前的祭品,蠟燭與紙錢,還有那白色的幡,一切對我來說都太過熟悉,熟悉地有些冷漠了。走過童年之后,我再不怕墳墓了,也曾深夜里在山里行走,也曾在陌生的墳墓邊上小憩,這一切早已司空見慣了。是啊,清明不過是一種形式罷了。“祭之豐不如養之薄”,生前對待自己的親人好一點才更重要,死去之后,再多的形式又有什么意義呢。
但,友人卻突然淚水縱橫。埋在墳墓里的是他的父親!山風突然吹起,幾聲隱隱的悶雷之后,黑色的天空里撕開了一個口子。雨線便從天空中連綿而至,剎那間整個世界成了雨聲的世界。如泣如訴的聲音,在這樣的日子里翩然而至,墓碑、樹木、行人以及眼睛里都滿是斑斑的淚痕。
友人的眼眶里布滿了血絲,在風雨中哭得有點凄然。幾個親人將他從墓前扶起,他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那塊濕漉漉的墓碑,上邊刻著他父親的名字。突然間,我也哭了。風雨中,我突然想起了遠方的父親,想起了一年又一年的清明,想起了遠方荒草里低矮的墳墓。雨在山頭就這樣下著,傾瀉著所有的哀傷。或長或短,或高或低,一段段的往事在雨縫里浮現。我突然很想家,真的很想,很想!夜里,躺在床上,在昏黃的燈光下,聽著外邊大雨敲打窗欞的聲音,聽著芭蕉葉子在雨中顫抖的聲音,手邊的書本一頁一頁翻開。
不知怎的,有一句話直到今天我始終忘不了,說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那時突然淚落如雨,暗夜里爬了起來,對著窗外的大雨輕輕地吟詠著《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一年的清明,我似乎長大了很多,也開始懂得了苦澀的滋味。
清明節的初中優秀散文 篇2
每逢節日,人們都會互道一聲“節日快樂”。然而,有一個節日卻例外,這就是清明節。有人覺得,清明節是祭祖和緬懷逝者的日子,這純粹是一個莊重嚴肅、沉重悲痛的日子。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誤解。
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按民間習俗,除了掃墓祭祀,還有踏青春游等游戲歡樂的內容。古人的清明,居然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斗雞等娛樂項目。
因此,清明節是一個充滿智慧飽含人生哲學的節日。在這個日子里,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烈,追思先賢。因此,這是一個感恩的日子。同樣是在這個日子里,人們熱愛生活,珍惜當下,不負春光,享受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明又是一個輕松的節日。
我想,倘若逝去的先輩們有靈,更希望聽到后輩們的笑聲。
幼年上學時,我們盼清明節就象盼過年似的,因為每到清明節,學校就要組織祭掃革命烈士墓。這對于學生而言,既是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又是一年中能夠集體出游的機會。想到要遠行,心里就激動。說是遠行,其實還不到5公里的行程,但對于我們這些在家門口上學很少接觸外面世界的農村孩子來說,其意義卻非同一般。
我們去祭掃的烈士墓位于一個名為余東的古鎮旁。1941年,49名新四軍戰士在余東英勇抗日,以身殉國。人們安葬烈士,立碑紀念。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他們的事跡被廣為傳誦,英烈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掃墓幾年,大都在同一個地方,烈士們的事跡我們也都背熟了。但每一次掃墓,我們的心靈都受到一次洗禮,總覺得必須好好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才對得起犧牲的烈士,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覺得,這種特殊形式的革命傳統教育,什么時候都不過時,尤其是對現在的學生,更應是必修課。
掃墓結束,便是我們自由活動的時間了。
清明時節,正值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楊柳吐綠,蘆葦青青。尤其是金黃色的油菜花,一片片,一簇簇,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爭相怒放,引來蜂飛蝶舞。但家門口的風景算不得風景,農村孩子對花花草草什么的不太敏感,無心追趕踏青春游的時髦,唯獨對逛街情有獨鐘。
清明節的初中優秀散文 篇3
下雨了,下雨了!在雨中,又是清明節,讓我想起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春天的雨,帶著一絲涼意,飄飄悠悠的灑向大地。樹兒的新葉子,會不會冷?那嬌嫩的小花呢?會不會才開放,就被打落、凋零?經過春雨清洗過的草坪,綠綠的,草尖上還掛著一滴滴晶瑩剔透的小雨珠。我一走近,就能聞到泥土的氣味,還有淡淡的青草味。那草坪,看起來多么柔軟,多么舒服!
雨中,小螞蟻是不是在小草和枯樹葉下躲雨?雨中,葉兒們洗了個澡,伸伸懶腰;花兒們在雨后紛紛開放,紅的,黃的,粉的……姹紫嫣紅,它們一起向春雨姐姐問好。我的小烏龜來福也喜歡看雨。一看就趴在窗臺上不動了。
小爪子不時地扒著紗窗”沙沙“的響。雨漸漸下大了。“滴滴嗒嗒”,是什么聲音?原來雨精靈在雨棚上唱歌,跳舞,微風為她伴奏,樹葉為她打節拍。我喜歡接雨水,把它們捧在手上,涼涼的。可一眨眼,雨就從我的指尖滑過,不見了。雨水只要被陽光一曬,就蒸發了,就消失、不見了。
雖然雨的生命短暫,但它可以滋潤干裂的泥土;也可以滋潤被太陽曬彎腰的小苗。雖然我們的生命就像雨水一樣短暫,脆弱。但是只要我們做好自己,我們仍然可以在陽光中綻開燦爛的笑容。
清明節的初中優秀散文 篇4
天空陰沉著臉象要哭,終于忍不住灑下幾滴珠淚濺落地上。我心里祈禱別這么快就讓雨泥濘了歸鄉的路。因為第二天是難得的月休,我將回家祭掃父母墳。
天使在夜里,還是哭了,時而嗚咽,時而放聲,淚珠飄灑到雨棚上,滴落在我心里。春雷怕雨孤獨,奏樂跟隨;風怕雨寂寞,如影相伴;天使怕我難過,讓風雨敲打玻窗安慰。思念在清明潮一濕的空氣里蘇醒,我父母的家呀,人去樓空,房屋易主。
第二天早上,我以風為櫓,搖回故鄉,在如煙如霧的蒼穹里穿行。山色空蒙雨亦奇,絲絲縷縷,飄飄灑灑地漫天飛舞,籠罩著樹,樹狂喜,舒展著腰肢;滋養了草,草瘋長,擺一動著小腦袋;潤一濕著花,花飄香,沁人心脾。十里青山,一溪流水,曲徑人稀,密林深處,啼鳥聲聲。盎然生機豐滿著我枯瘦的目光,清脆蛙鳴奏響我歸鄉的心曲。來到父母荒冢前,拔去雜草,擺好祭品,點燃香燭,焚燒紙錢。鞭炮鳴響時,我感覺到父母健在時的熱鬧與溫馨,香火彌漫中,父母的身影隱約在煙霧與酒杯間來了又飄散。我跪在墳前,手撫黃土,陰陽千古憾,無力托東風,一種呼喚超越時空。那深臥墓穴的親情總在眼前閃現。
父親健在時,家是溫暖的。不管嚴寒酷暑,父親總讓家人圍坐桌前就餐,不管冬去春來,父親總會用故事教我做人的道理。當我讀課文時,父親會接上幾句,當我編席時,父親會指點一二,當我干農活時,父親會示范些許。有父親在身邊,心里踏實而溫馨,雖然有時也害怕他的嚴厲,那是我借作業的機會抄歌,在勞動的間隙偷懶。
在我心里,父親是知書達理型,母親是無理取鬧型;父親是疼我的,母親是厭我的。我是父親的掌上明珠母親的出氣對象,雖然這樣,父親還是常打我,母親也怕我夭折。我記得幼年放牛割草時不小心跌落到水田里,渾身是泥,居然沒淹死,到了傍晚,母親拿著撮箕到我摔倒的田里邊撈邊扯著嗓門喊:“妹崽回來沒有?”,家人在院壩里大聲應答:“回來了”。當時我好生奇怪,后來才明白那是為我招魂。現在我想,如果這樣能喚回父母的魂靈,即使如杜鵑啼血也在所不辭。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一任淚雨紛飛的紅燭痛徹心扉,風吹紙錢化蝶飛。我咀嚼一個個故事成為精神上的慰藉,“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只好讓思念化作裊裊青煙,隨風飄去。面對黃土,我以想象結束彼此之間的距離。
清明節的初中優秀散文 篇5
清明雨上,折菊寄相思,撫琴吟唱。雨是人的離愁別緒絲絲縷縷,聲音沙啞,柳條搖曳著,送故人與灞上,這也是四月里的天。清明,清清明明的記憶,不肯抹滅或是減持的。綠葉興嵐處,拳拳相思意,墓志銘哀哀聲色盡是愁緒。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柳綠花紅,春光明媚,這雨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煙雨紛紛的雨叢里,人影浮動的盡是愁容倦意,或是故人不再,去年今日此境中,少了伊人,多了離愁,這天與地的分隔,或是天涯久遠的遠隔,即使是美麗的風景也總是有點孤芳自賞的孤獨與寂寥,風景依舊,只是看著風兒微微頻點頭的空落,此時是最難言說的滋味吧!
或許最解愁意的就剩下那杯杯盞盞里的三倆淡酒,暖風熏得人憔悴,迷離的眼神像是恍然錯失了半個世紀的陡然相遇的茫然失措,溫一壺清酒,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身上的濕衣,更甚解解心上的愁緒,遠在他鄉的游子,春意濃濃心易鬧!
清明,我是不敢觸碰的,易碎的心扉,總是在這個季節里演繹著,凄凄婉婉,往事淡了,回憶卻濃了,揮之不去的人影總是在西窗燭光閃亮著,孱弱的抵御涼風的時候慢慢的升騰,沁入心間,一地的花瓣是那凋落的心吶!荒冢,青柳,蒿萊熾幕,朦朧著的氤氳,無語的沉思,緬懷,淚如雨下,點香引言,敬茶酌酒,長跪泣涕,悲慟聲顫,眉間已了無春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