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吃青團作文(精選4篇)
清明節(jié)吃青團作文 篇1
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個晚上,奶奶在廚房里切切炒炒,為明天的清明節(jié)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二天一大早,奶奶就起床了,我想看看奶奶是怎么包青團的。青團,看起來是青色,但上面還有綠色的東西。只見奶奶坐在凳子上揉著面團,面粉變成了綠色,這種綠色的東西是奶奶從山上采摘而來的青葉。把它切碎,并融入面團中,可以使吃青團的口感覺得有彈性。奶奶搓的很吃力頭上還滴下豆大的汗珠。搓了一會兒,奶奶就把面粉放在桌子上,桌子上放著餡,餡是由咸菜、肉碎、豆腐干和筍組成的,還飄散著一股誘人的味道。
奶奶對我說:“冰晶,你來了就幫我個忙吧,幫我柔青團。”奶奶在我面前放了一大塊青團,讓我在上面拿下一塊青團,揉圓,放在她旁邊。奶奶的任務就是往里面撞餡。開始揉了,奶奶先從青團中取出一小塊,讓我照著這個的大小來搓,我點了點頭。當我繼續(xù)往下做的時候發(fā)現(xiàn)面粉像一個黏人的小娃娃總是粘著我的手,奶奶告訴我,用手蘸一下干粉就行了,我試了果然如此。我就這樣搓著,做出大小不同的青團,奶奶往青團里裝餡的時候很麻利。之間她往一個中心插入手指,用另外四只手指反復地碰著青團的四周。小小的空虛立刻就變成了大洞。奶奶就向里面舀餡,餡滿了之后,奶奶就用手把口給往里推,然后捏起來,一個胖乎乎的青團就算誕生了。隨著我和奶奶默契的配合,面團就被我們包完了。開始燒青團了,隨著從鍋里飄來的香味,我流著口水,在鍋邊走來走去等待著吃青團,媽媽笑著說:“你真是個小饞貓!”半小時過后,青團就燒好了。吃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青團,我高興極了。
清明節(jié),既可以思念去世的親人,又可以吃到美味的青團還可以飽覽春天的景色,真有意思呀!
清明節(jié)吃青團作文 篇2
江南四月,苗青草青樹葉青,風清水清空氣清。清明節(jié)來臨,時令食品青團也出現(xiàn)在人們踏青的食品袋里。青團,外表青青可愛,口味清香誘人,它是由叫做“青”的植物染青的糯米粉做成的帶餡的團子,是一種極富民俗特色的傳統(tǒng)食品。我們江南一帶就有清明節(jié)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
吃青團的風俗有來歷。相傳太平天國將領(lǐng)李秀成兵敗被追殺,他只身出逃,在一農(nóng)田裝成耕農(nóng)躲避,此時他饑餓難耐,讓村民張三想辦法給他送點吃的。因官兵搜查很嚴,張三很為難。當看到地上被踩爛的艾草時卻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把艾草煮爛,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青團子,然后把青團子和青草一起放到筐里,順利躲過官兵的檢查,來到水田邊將青團子和青草一起往田里扔去,官兵以為他在施用肥料,就散去了。官兵一走,李秀成撈起青團子就吃,不僅充饑,而且清香滿口。李秀成吃飽了肚子,等到天黑就摸過官兵的哨卡,安全地返回了太平軍的大本營。后來,李秀成吃青團子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張三做的青團子就成了清明時節(jié)一道十分獨特的風味食品。
查查青團的做法,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用青菜汁,有的說用清明茶或艾葉粉,過程倒都差不多,綠色汁液和咸鹽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澀味后,搗爛,配上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春筍等其它餡料的。團坯制好后,將它們?nèi)胝艋\,墊上粽葉,隔水蒸熟就大功告成了。
而現(xiàn)在人們圖方便,一般去超市買青團,小小一個裹在保鮮膜中,顏色碧綠。這些青團雖然不是用“草頭”做的,但特別糯,口感很細膩,人們也很喜歡吃。
清明節(jié)的青團是一定要吃的,它不僅是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更是流傳已久的一種食俗文化。
清明節(jié)吃青團作文 篇3
4月5日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每逢清明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做青團來祭祀祖先。清明前一個星期,我到外婆家玩,正巧,外婆正在做青團。我來不及放下帶來的東西,就沖向外婆,嘴里還嚷嚷著:“外婆,我要做青團。”外婆答應了。
糯米粉已經(jīng)和好了,是淡青色的,還有三種餡料:豆沙的、芝麻的、雪菜筍尖的。外婆熟練的捏出一個面團,做成小碗狀,加入一勺芝麻,用左手托住,一邊使“小碗”飛快的旋轉(zhuǎn),一邊用右手手心周圍的肌肉一點一點地搓合起來,沒有一粒芝麻掉出來。外婆的動作如此麻利,才用了十秒左右。
外婆給我示范了兩次,便讓我做起來。比起外婆,我顯得笨手笨腳,芝麻撒了一地,做的青團,肚皮裂開,嘴裂開。
該蒸青團了,外婆往鍋了倒了大半鍋水,架上青團,蓋上鍋蓋,便開始蒸了。大約煮了二十來分鐘,廚房里的彌漫著蒸氣,感覺象在云端里,空氣中散發(fā)著青團誘人的清香。外婆掀開鍋蓋,那香味更濃了,沁人心脾。
我一口氣吃了三個青團,一邊吃,一邊笑,我的小肚子也成了一個圓圓的青團。
清明節(jié)吃青團作文 篇4
江南的春天細雨綿綿,到了四月,水鄉(xiāng)田間,綠野青山,多了一隊隊踏青掃墓的身影,菲菲細雨中撐著陽傘,或緬懷,或賞景。返程時,手里多少都拎著幾個綠色面團一樣的食物,這是清明特有的食品—青團。
這年的清明節(jié),我有幸參與到制作青團的全過程。那是臨街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糕團店,每年這個時候,店門口總會排起長龍,等著買三五個青團,或自己品嘗,或送親朋好友。我吃過這家店的青團,鮮香四溢不粘牙,餡料十足易飽腹。
首先,我在裝滿面粉的盆里倒入足量的水,右手不斷攪和,讓面粉與水充分糅合,只是攪和來攪和去,攪和成了“漿糊”,愣是攪和不出團團來。“你這手法不對。”師傅見了,立馬用他自己的獨特手法,不一會兒就成了面團。我驚訝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這個是靠手法,要勤學苦練才成。媽呀,做個團子都這么費勁,干哪行都不容易啊。接著,放發(fā)酵粉,醒面1小時。這時,師傅拿出了新鮮的艾葉,用榨汁機榨成了艾草汁,綠汪汪的,我把這艾草汁倒入盆里,與面團充分攪和……這面團綠了!原來青團之青的奧秘在這里!師傅拿起一個鍋,倒少量的水,加上糖,大火煮七八分鐘,取出備用。又拿來紅豆,搗成豆沙,倒入剛才煮成的糖汁攪拌均勻。又到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翠綠的面團搓成長條狀,揪下一段,揉成小團團,壓成餅,放上豆沙再包裹,一個豆沙青團就成形了,再往鍋里煮五分鐘,香氣四溢甜上心頭的青團就出鍋了!
我這垂涎的舌尖早已忍不住了,拿起自己做的青團,迫不及待咬一口,啊,好燙啊!“你冷冷再吃!”我媽一臉無奈地說我。燙過之后,感覺味道不錯,既有豆沙的軟糯香甜,又有沁心的草香回甘。青團吃完了,可心里還是,甜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