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精選7篇)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 篇1
4月5日是我國的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清明節中還有一個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來害太子申生,申生自 殺。他的弟弟重耳流 亡出走。大部分人都離開了重耳,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同他一起,其中有個人叫介子推。有一天重耳餓得暈過去,介子推用刀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內煮熟了端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對和他流 亡出走的大臣都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不愿見他,緊閉大門。偷偷背上他的老母親上綿山了,晉文公讓他的御林軍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用計、放火燒山,只留下一個出口讓介子推出來。晉文公便縱火燒山,燒了很久,介子推不愿出來,被燒死了。晉文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尸體時,拿出一條布上面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以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從此以后人們就有了清明節吃寒食、掃墓的習俗,清明節也流傳了下來。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 篇2
今年四月五號是清明節,在這特殊的日子里,使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每年的清明節,按我們鄉下的習俗,每戶人家都要去掃墓。大人們早就準備好了雞、鴨、魚、肉、酒、錢紙、蠟燭、鞭炮,滿滿裝了一籃。我們頂著毛毛細雨出發了,走在泥泥的小路上,不遠處傳來了陣陣鞭炮聲,我放眼一看,只看見許多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在誠心祭拜自己的祖先。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姥姥,姥爺的墳前,爸爸媽媽下去把祭品一一擺上,點上蠟燭,燒上錢紙,口中念念有詞,我想他們是在告慰自己的祖先,求得祖先的保佑。
這時,使我想起了姥姥和姥爺他們生前最后的時光,還有辛勤的勞動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著我們。您們安息吧,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來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年年清明節我都會來看您的。
清明節歷史悠久,即是節日又是節氣,節日習俗的形成與此時的節氣特點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的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我坐在車上,車緩緩地開,雨輕輕地下,草軟軟地搖,我想起了自己的祖祖。
風,吹了進來,那鄉村的小屋忽隱忽現,一座座瓦房,卻不見炊煙彌漫;一片片綠地,卻不見花兒;一塊塊石頭,卻不見尖梭。風,為我擦淚,但我明顯覺得濕漉漉的風帶著濕漉漉的淚。草場上桃李爭艷,玉蘭立尖,丁香奪目,美至極致,我卻沒心思觀花賞葉,祖祖,象在老房子門口等我!呃,沒人?一簇櫻花交錯接枝于門口,似白云,無慮無憂;似棉花,暖和柔軟;似綿羊,行走自如。我的思念,在我的心房,我的淚水,在我的心頭。
“到了!”一句話打亂了我的思絮,走下車,提著祭品,慢慢走向墓前。點燃香燭,插在兩旁,高舉三香,跪下祭拜祖祖,管它滿身泥濘,淚水和著雨水滴下墓前,我站了起來,拿了一把紙錢,丟進火里,我把想說的寫在紙下,愿它帶我的心去遠方。“爺爺,這是你生前愛喝的白酒,我給你帶來了。”爸爸取出一瓶白酒,灑了一半在地上,將剩下半瓶放在墓前,爸爸讓我把墓前的烤雞腿吃了,我卻怎么也吃不下。“吃吧,孩子。”我隱約聽見一個低沉的聲音,我放下雞腿隨聲而追,卻只見樹木成林。我吃了雞腿,好吃的雞腿變得苦澀,我嚼了半天也沒有咽下,心里想著祖祖。我獨自坐在祖祖生前推過的磨盤下,“吱吱,”磨盤轉了,一個老人家在推!“祖祖!”我飛奔過去,一抱,啥也沒有,祖祖呢?我哭了,哭得撕聲竭力,爸爸媽媽趕了過來,抱著我的頭,安慰我:“別哭了,孩子,人死了不能復生的,你別傷心了。”
我離開時,走在小路上,我覺得有人在看我,目光盯著我,我回頭一看,啥也沒有,一片荒涼之景……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 篇4
1.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清明》
2.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宋·楊萬里《寒食上冢》
3.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張繼《閭門即事》
4.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宋·王禹俏《清明》
5.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6.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唐·戴叔倫《清明日送*芮二子還鄉》
7.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8.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望洛城贈韓道士》
9.滿城風絮一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清明》
10.輕紅沾雨不勝衣,才回倦眼又迷離。——《清明祭》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 篇5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清明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 篇6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它表示季春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15度時交清明時節。清明是表示物候特征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唐代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時至清明,氣候溫和,萬物生長,春暖花開,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而這個時節也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那天全國各地都有舉行盛大的節日活動,常見的習俗有祭祖掃墓、踏青旅游,然而遠不止這些,蕩秋千、放風箏、做青團子等等都是人們在清明期間要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節日的習俗,它們表達了人們對先人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祝福。清明節對人們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 篇7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2、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4、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5、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