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通用7篇)
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2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清明節春光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而且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于搖搖柳枝了。
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3
清明節在墳上要插“佛托”滿語中的“佛托”是“柳枝”的意思,滿族人把柳樹視為神樹,因為柳樹適應性極強,有強勁的生命力,即使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長發育,插柳枝預示著家族的堅毅和興旺發達,在祖墳上插柳,以保佑后人興旺,百世流芳。然后將酒捋地,全家人在墳前叩著行拜,以示子孫不忘祖宗,祈求祖宗神靈保佑本家族平安。
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4
滿族在清明節,有些媽媽令。比如說:“清明不吃蛋,窮的亂戰戰”、“清明不吃豆,窮的亂抖嗖”等等。這天吃雞蛋、吃豆腐,特別是必須吃春餅。因為手搟的春餅像荷花葉,又名“荷葉餅”。此餅是將兩片薄薄的面餅合在一起,搟得很薄,甚至于拿起來對著玻璃一看都透明。此“荷葉餅”必須兩葉合在一起搟,才能稱為正宗春餅。小康之家將肉絲炒綠豆芽、蔥絲蘸面醬卷在餅內,吃起來又香又軟乎。一般人家則用肥肉或雞蛋炒豆芽加粉條,還有的人將剛化凍的地里冒出的小根菜挖出來洗凈,加上雞蛋絲或粉條頭子烙煎餅盒子吃。
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5
清明節這天,滿族人還要搞結繩、寫譜、祭祀。結繩就是用五色彩線搓成一丈多長的子孫繩,從第一代祖先的男人開始,每一代扎上一個子孫條,這樣一代一代地排下去,往往要把五彩繩排得滿滿的,用以展示氏族的興旺發達。寫“譜書”,就是將家族中的重要事件記入家譜。如果后世子孫有不孝行為,或者有對家族、對社會有傷害的事,長輩人要在清明節這天對相關人進行教訓和責罰,以警示后人好好做人。
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6
“傳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而設立的。”劉孝昌介紹,還有一種說法,寒食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稱為‘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歷,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節前一二日。因為兩節時間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雖在當下寒食節鮮有人知,但人們約定俗成,不在清明節當日祭祖,而選在其前一兩日掃墓,這也是寒食節習俗的痕跡。
除去寒食節,清明節還融入了上巳節的風俗。“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上巳節在農歷三月初三,更是極為古老的、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這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年輕的男女也可趁春光正好,出門游玩。文人雅士還有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風雅的習俗。
因寒食節禁火,所以家家戶戶都吃冷食,才有了“寒食”之稱。在清明時節,人們常吃的青團、馓子等節日食物,保留了“寒食”的風俗。
202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7
滿族清明節亦稱“墓祭”,是滿族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三月五日舉行(有的地區則在四月上旬)。流行于東北的滿族地區。節日那天,各戶人家乘坐大車到墓地。滿族人的清明祭奠活動,充分體現了這個民族厚重的倫理道德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