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生活感受(精選9篇)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1
說起清明,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清明時的我們,會掃掃墓,緬懷那些革命的烈士。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那一個個動人的革命故事,那一幕幕難忘的時刻。
清明時節,人們都在哀思著那一位位英勇的烈士們。我們少年兒童,更是要學習他們那種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今天,我們生活在沒有硝煙的和平時代里。我們應該深感榮幸。我們更應該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讓“報效祖國”不再成為一句空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努力奮斗吧!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蘇,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里過。在家里,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肴——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 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2
這天上午,在學校領導的組織和帶領下,我校四~六年級師生前往陰平鎮烈士陵園參加清明節掃墓活動。
瞻仰革命烈士,緬懷先烈的事跡,在莊嚴的革命先烈墓碑前,同學們駐足停留,靜靜深思。當領導宣布“默哀”時,所有師生立即被其莊嚴的氣氛所感染。大家心懷敬意,神情肅穆,這一切正就是在告訴我們:那硝煙彌漫的戰場已成為歷史,而完美的明天需要我們來創新!
墓碑上刻著先烈們的名字。這些樸實無華的墓碑正就是他們的人生寫照。平凡的他們投身于革命事業中,為國犧牲,也為共和國的豐碑增添了不平凡的光彩。他們就是時代的英雄,此時就是軍人的楷模!在生死關頭,總就是把生的期望讓給戰友,把死神留給自己。他們就是那樣輕視生命,用鮮血譜寫了新時代壯烈的凱旋之歌!
走出烈士陵園,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跡總就是浮此刻眼前:在戰火硝煙中前赴后繼奮勇拼搏的戰士們;在新中國建設中忘我工作的勞動者們......我的心靈深深體會著這次活動受到的震撼與洗滌。那些名字被一生刻在先烈們的墓碑上,那一生,就是不平凡的一生,就是英雄的一生,就是光輝的一生!他們給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他們為國家的建設和繁榮昌盛而奮斗的壯麗生涯。我深深的感到,在先烈們的激勵下,我國幾代優秀的中華兒女也在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為新中國的再一次崛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時,我想起一句名言:人就就是要有一股氣,對一個國家來講,要有民氣;此時對一個群眾來講,要有士氣;對一個人來講,更要有志氣!
就是啊!革命烈士雖然犧牲了,但就是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為弘揚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我們應始終不渝的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斗!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這樣描寫清明的。
在我的老家,清明的時候都要吃清明果,去給已故的親人掃墓和請親朋好友吃飯。清明果是一種青色野草植物和米粉混合做成的,里面包的餡有肉,豆腐干,鮮筍和蝦皮等。吃起來軟軟的,黏黏的,很多人都很喜歡吃,我也很愛吃。除了做清明果,還要去掃墓,這是每年清明節都要做的事。那天早上,外面下起了毛毛雨,我們一家人換上膠鞋,打上雨傘,一塊上山去給我太公和太婆掃墓。山路十分陡峭,但是我們最終還是爬了上去。到了墓前,我們先把地上的雜草除干凈,然后爺爺在墳頭添了些土和草還獻上了許多黃菊花,在墳上加草的意思是使下代人更加興旺發達。之后點上了香,我們一家都拜了拜,最后就差放鞭炮了,只見爸爸拿出打火機,點燃了鞭炮,之后我們就隨著鞭炮聲下山了,我們一邊下山一邊欣賞著山下美麗的風景,油菜花黃黃的,桃花朵朵開放,十分美麗。除此之外呢,我們那邊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請別人吃飯。爺爺奶奶從下午就一直忙個不停,食物非常豐富,全都是海鮮,客人們吃的都非常高興。
清明節掃墓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清明節我都會回老家掃掃墓,回老家掃墓,是對已故親人的一種尊重。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節,人們都會來到死去家人的墳墓前掃墓。而我是陪著媽媽來到我最愛的姐姐墳前。
那是一段悲傷的回憶。那本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正陶醉在夢鄉的我,突然唄一陣急促的電話聲驚醒了,此時我的心情為何感到如此糾結?
電話的那頭傳來一個消息,我抱著話筒,愣愣地好久沒有反應過來。他們說大姐“走”了,怎么可能?大姐在昨天晚上,我還看她好好的,她還伏在桌子上給我講題。他們是騙我的。對!我緩過神來,沖著電話喊:“你們騙我,我大姐好好的。”
“美辰,你大姐真的沒了。你快來吧。”此時的我感覺手腳無力,就像癱瘓了一般。好不容易來到現場,看她,我那笑起來嘴漂亮的大姐,躺在血泊之中,頭發依然那樣飄逸,皮膚依然那樣滑嫩,留下的只有那沒有知覺的雙手,毫無表情的臉龐。我站在那里,周圍一切都安靜下來。爸爸媽媽的哭喊,周圍人的圍觀,我充耳不聞。在我眼里只有大姐那孤單的身影。一句話總回響我的耳邊:“辰辰,大姐帶你玩去。”天空下起了傾盆大雨,血順著雨水流走了雨水順著我的臉頰流下,掩飾了我的眼淚……
站在大姐的墳墓前,很多場景出現在我眼前:燈下,大姐為我補習功課;大姐為我扎辮子;大姐跑到冰激凌店為我買冰激凌;大姐為我打那些欺負我的男生;大姐為我攢錢買玩具做生日禮物;大姐為我挨了媽媽的打;大姐……
我眼前早已模糊一片。細細尋找大姐的身影,卻什么都沒有,只有一座座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看著大姐的墳墓,總覺得大姐就站在旁邊一樣,似遠似近,似近似遠,仿佛一伸手就能抓到,一陣風吹過來,還是被吹走了。墳墓上的草多了,總是要拔的,大姐喜歡花,于是我在周圍種了許多花,我每年都會來看大姐,為大姐梳理頭發,她的頭發如今變得如此糙,連花都在漸漸枯萎,我摘下一朵,連根都斷了。
仰望星空,總會看見一群星星照亮著我,中間最亮的那顆是大姐的嗎?那顆星星真的好美好美。看著那遠去的墳墓,大姐,我們又要明年再見了。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5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是祭祖的日子。星期六那天我們一家照常回到家鄉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詩人杜牧說得真對,清明下了整整一天的牛毛細雨,不過并沒有掃我們一家回鄉下祭祖的興。因為爸爸說:“下雨‘水’指的是財,表示這一年我們一家將會財源滾滾。”
中午雨稍微停了,我們去祠堂拜完后,就上山了。因為下雨,所以路特別泥濘,很滑。但是我們還是堅持。來到墳頭,只見周圍到處長滿雜草,爸爸要我們一人拿一把鋤頭,鏟去雜草。做完著一些后便拿出祭品,擺在墓前。然后拜神,人人告訴祖先自己的愿望,告訴你吧,我像祖先許的愿望是:今年希望能考上重點中學。不過我知道,光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應該實力加運氣才行。拜完后,便敬酒了,哥哥裝酒裝了滿滿的三杯,說:“讓他們喝醉點吧!”然后開始燒冥幣、汽車、麻將等,真是應有盡有啊!燒完冥紙后,開始鞭炮了!“霹靂拍啦、霹靂拍啦、霹靂拍啦....”鞭炮很響,震耳欲聾,媽媽說:“鞭炮越響,越有福氣!”一切做完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對祖先們說:“明年的今天,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安息吧!”
的確,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光不等人啊,同學們一定要捉緊時間,做好每一件應該做的事。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6
4月5日清明到了,爸爸、媽媽要帶我和弟弟去山上給爺爺、奶奶掃墓。在去山上之前,媽媽準備了一些飯、菜和酒,爸爸帶上了鞭炮、蠟燭、香和墳標。
我們到來了爺爺、奶奶的墓前。媽媽把飯菜和酒拿出來,放在墓碑前面。爸爸先把墳標插好,再把蠟燭和香點燃。接著,爸爸把香分給我、媽媽和弟弟。我們一家人拿著香拜爺爺、奶奶。我一邊拜一邊對爺爺、奶奶說:“爺爺、奶奶保佑我考上大學。保佑爸爸、媽媽身體健康。保佑弟弟快快長大……”這時,我想起小時候,爺爺很疼愛我,有好東西他總是舍不得自己吃,總是要讓給我吃。現在,爺爺去世了,我都還沒有孝順過他老人家呢。想到這里我難過地想哭了。
拜完爺爺、奶奶之后,爸爸、媽媽開始燒冥幣給爺爺、奶奶。冥幣有一百萬、一億、兩億面額的。爸爸一邊燒一邊嘴里說:“這里有很多的錢不要搶,人人都有。”我聽了忍不住笑了,說:“這么多錢,還用搶嗎?”
過了一會兒,爸爸開始放鞭炮了。我們在鞭炮聲中下山去了。
我想雖然爺爺、奶奶離開了我們。但是爺爺、奶奶依然是最愛我的人。因為我的身上有爺爺、奶奶給予我的血液。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爭光。我覺得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先輩。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7
逝去的就是歲月就是歷史,卻不就是一種情懷,小學起就跟隨老師去北寧的烈士陵園掃墓,那時覺得高高的紀念碑有著說不出的巍峨和肅穆,一朵精致的白花別于胸前,一條紅領巾默默拭去紀念碑上的塵土,卻拭不去內心的疑問,我們來那里做什么,他們走了,我們來看他們,他們明白嗎,那高高的塔碑底下埋藏的又就是什么。帶著疑問而來,又帶著疑問而歸。一年一年,掃墓變成了形式。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紅旗。幾代人的夢想,幾代人無怨無悔的付出,換的我們今朝發展的機會。為了一個契機,為了創造一個環境,多少代人用他們的肩膀默默承擔。猶如當年紅軍過河攻占高地,沖鋒的戰士踩著水中戰友肩膀過河,不時有人倒下了,有人犧牲了,可這種奔跑卻沒有停止,因為他們明白只有不停的往前沖才有勝的期望,戰友的犧牲才就是值得的。而此刻我們有如那些沖鋒的戰士,我們也務必不停的往前跑,往前沖,不住腳步的去發展和學習,只有這樣才對得起為這天而倒下的先輩,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去實現一個全民族共同的夢想---中華之崛起。
如今掃墓對我而言真的不只就是一個形式,它就是一個民族的血痛。此時掃墓就是追憶,掃墓就是心和心的交流,掃墓就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光輝的思想就是不朽的,英雄的鮮血就是不能白流的,歷史的長河里,閃耀著無比燦爛的精神光芒,繼承、發揚、廣大,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永不丟棄的遺產。有如鐫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致敬,向我們的英雄。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后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游、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并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于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風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所以說,無論家里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蝎子圖案的紙貼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的生活感受 篇9
今天,我的朋友們都不知去向。后來才知道他們去了“祭祖”和“拜山”。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今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很遺憾,因為路途遙遠,我沒能回家鄉到爺爺的墳前親身拜祭他,但我會同樣心懷虔誠地獻上我的哀思。親愛的爺爺,您在那邊還好嗎?但愿天國里沒有痛苦,沒有折磨。
至今,我仍很清晰地記得前年的那一幕。我爸爸接到一個電話,說爺爺病重入院,我們都目瞪口呆,因為印象中爺爺身體硬朗,非常健康,每天都是早出晚歸,辛苦勞作,從未聽他說起有什么不舒服。爸爸到了老家后,馬上把爺爺轉移到汕頭的醫院,那里的醫生責怪道:“他的病情十分嚴重,顯然早就得了這種病,為什么不早點送來,現在得立刻送到廣州的大醫院。”爸爸像一匹受驚的野馬,帶著爺爺狂奔而去。可最后,廣州的醫生也回天乏術,爺爺帶著許多未了的心愿,帶著一生的辛勞,帶著本應很長的生命之路,離我們而去了。爸爸后悔不迭,總在自責爺爺生前沒有照料好他,以致他未能盡享晚年,就奔赴天國。爸爸常說:“死后縱是萬般好,不如生前一點孝”。所以他現在常常帶著我回去看望體弱多病的奶奶,畢竟我們已經失去一個親人了。
我想清明節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思逝者,更在于善待生者。我們要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珍惜與家人、朋友共同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