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書香型校園動員會上的講話
世界上有一種香叫書香,有一種快樂叫讀書。
偉大的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我們應當好讀書,讀好書。在書中遨游,在書中成長,在書中快樂。
讀書能帶給人愉悅的感覺。晉代“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潛有句名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地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對他而言,讀書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需要。靜坐窗前或陽臺上,一杯清茶,把玩黃卷,暢游書海,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神思飛揚九萬里。讀到興奮處,還能象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里描述的老先生一樣“拗過去,拗過去”,這是何等的愝意。讀書能夠擺脫世俗的功力色彩,達到物我兩忘,就如同玩耍,乃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讀書能提升人的品位和氣質。古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就是說,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品味與氣質自然會高雅。太白:“斗酒詩百篇”的瀟灑;摩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恬淡;東坡“大江東去”,“千騎卷平岡“的豪邁;李清照“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幽怨;張愛玲“初戀時不懂情,失敗也是美麗的”的冷艷。哪一位少得了詩書的熏陶?哪一位少得了書籍的潛移默化?學富五車,才能才高北斗。飽讀詩書,說話作文方能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相反,如果不讀書,則“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正如毛澤東主席批評的,“說話作文味同嚼蠟”。
讀書可以使人情感豐富。讀《一代謀臣張良》你會敬佩張子房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讀《三國志》或《三國演義》你會崇拜諸葛孔明的談笑風生,指揮若定;讀《說岳傳》岳飛的精忠報國,赤膽忠心會讓你潸然淚下;讀《上下五千年》文天祥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讓你震撼;讀《明朝那些事兒》魏中賢魏大宦官的魚肉百姓,天怒人怨使你憤恨;讀《大清帝國》你就知道清政府是任何的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讀《石頭記》你才能體會林妹妹悲悲切切,獨自哀憐,寶哥哥的離經叛道,放蕩形骸。所有這些無一不使你的心跌蕩起伏,回味無窮,極大地豐富你的情感。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階梯,是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的積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有激烈迸發的知識火花,有深刻真切的人生哲理,有先進發達的科學知識,有壯偉卓越的人文精神。讀書,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你看得更遠,更深刻。當然,在信息傳播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讀書已不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但書本的地位仍然是其他媒體傳播途徑無法比擬的,較之網絡的浮躁,讀書多一份安靜,較之影視的直觀,讀書多一份想象。在書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領略文字的優美,感悟作者的思想。
書籍浩如煙海,中西方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書都讀完,那我們就應當選擇有利于快速提高自己素質的書,適合于自己水平和專業的書。語文教師要讀一讀《現代漢語詞典》、《成語故事》、《說文解字》、中國四大名著、外國名著。中國歷來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說,歷史、地理、哲學、倫理學、美學、邏輯學等。數學教師要讀一讀初、高中數學課本,《小學奧林匹克教程》、《周髀算經》、《小學數學疑難問題解答》,研究一下每年的中考、高考試題;科學教師要讀一讀初、高中物理、化學課本,《一百個科學家的故事》、《十萬個為什么》、《新編十萬個為什么》以及關于制作航模,機器人相關的書籍。藝術教師要讀一讀美學方面,藝術鑒賞方面的書。所有教師還應反復讀一讀教育理論書《教育學》、《心理學》,中師教材太淺最好選擇教育專業專科或本科教材的《教育學》、《心理學》,其他的教育類書都是以此作基礎發展的。多讀書,你寫文章,發言底氣才足。
讀書也是講究方法的。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要細讀,有的書要精讀,反復讀,反復品味,達到能脫口而出的程度。辦公室、客廳、臥室床頭柜上都要有計劃地放置書,一有空閑隨手拿起就讀。還要養成摘錄和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手中握筆,把美的、好的、有感悟的記下來,過一段時間再翻出來看一看。(溫故而知新)日積月累會終有所得。讀書的最佳年齡教師在20——40歲之間,這個年齡的人年富力強、精力充沛、記憶力好,這個階段最適宜強聞博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