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改現場會總結講話
與會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對于我們教育來說,是個喜慶的日子、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因為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今天通過一中、xx小學的課堂,展示出了我們課改的初步成果。大家看了一中和小學的課堂該做何感想,是激情澎湃還是感慨萬千?那絕對是一種喜人的場面,我們的老師、學生同樣能做出令人震撼的課改課堂來。
談起觀課,先是要去感受那種教學氛圍,課堂上看老師、學生都分別在做些什么,看學生是否學的主動、學的積極、學的愉快、學的有效果;去琢磨學生都有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去分析課堂是有效、高效的,還是低效、無效的,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生命。傳統的好課堂,是老師能夠打動學生,課改的好課堂,是學生能夠感動老師,能夠看到學生學的積極、主動、效果良好,才是最讓我們老師感到欣慰的事情。這一反一正的變化足以說明了我們進行課改的必要性。
目前,除了一中、xx小學的課改已全面鋪開、初見成效外,其他學校如二中、三中、四中、下范小學、孫瑤學校、周溝小學的有些課堂并不輸于這兩所學校,還有很多學校的老師也都在做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這是一種喜人的局面。“一枝獨秀不爭春”,我們需要的是百花盛開、競相爭春的場面,希望各位校長、老師能夠堅定課改的信念,不畏艱難險阻殺出一條血路來,回頭再看時,那絕對是你想都不曾想到過的一道美麗的風景。
先就課改進程中大家經常擔憂和感覺比較困惑的幾個問題,和校長、老師們做以交流,希望能對我們的課改工作有所幫助和推動。
一、做課改是否會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答案:課改前期,課堂做得尚不夠規范和深入,各環節的作用和目的尚不能準確把握和操縱,或課改僅為圖個虛名流于形式、做得“有形無神”,是會影響成績提高速度的,甚至有時會制約質量的提升。如果課改能夠全面鋪開的話,師生能夠全力投入,并精于研究、善于反思,不斷棄舊揚新,是能夠達到課堂學習質量快速精進的。
從網絡游戲感受到這樣一個道理:練習初始武功時,假如只能練到第三重,最高境界殺傷力為30;而后置武功能習到第五重,最大殺傷力為50;繼后武功能練到第八重,最大殺傷力為80。傳統課堂是如練就初始武功般,根據是否投入用功,質量指數為10、20、30,最好成績為30;課改課堂是如練習后續武功,習得指數為10、20、30、40、50、直至80。如果傳統課堂達到了30的指數,而課改的課堂到10或20就停步不前了,那肯定是失敗的課堂,還不如以前“拼力氣、拼時間”的老方法。改革就在于不斷地選取最具發展潛質的路線,想做好是要付出艱辛和努力的,其發展根基就是不斷的研究和反思,要么練習很少幾層就發展不下去了,這就需要所謂的“悟性”和“參透力”。在課改進程中,我們要加強“教研和教改”,教改就是去甄別、選取路線,教研就是去研究如何把它做好、做的徹底、做的有境界。
二、課改中是否需要有“模式”,模式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答案:課改課堂的模式是必需的,你能把它的作用想的有多大,它就有多大;模式是實施課堂的依據和出發點,是強有力的理論保障,是指導課堂不斷精進的制勝法寶;任何模式都是需要結合不同的學段、年級、學科特點的實際,去不斷地變化、組合、豐富、完善和發展的,過于僵化、不切合實際的模式肯定會制約課堂的高效與發展潛質。
從練習書法中悟得這樣的道理:每一個書法愛好者剛開始都是從“臨帖”開始的。區別是,很多人臨帖一段時間后,自以為學有所成,早早的就“脫貼、自成一家”了;只有那些少數毅力頑強的人,一生堅持“臨帖”,不斷參透出常人所悟不出的驚喜來,遂“境界”不斷攀升、技藝至“化境”。模式是如同臨帖的,是需要去不斷地參透和感悟的,選好“貼”、悟好“貼”、用好“貼”,才是我們課堂高效和發展的根本。
三、課改的課堂是否是在搞形式,如何看待課改課堂的形式(如學生小組的劃分與管理、學生小組學習討論、教室周圍墻壁上小黑板的設置等),這些形式有必要嗎,如何才能不走形式主義?
答案:認為課改是在搞形式,持這些懷疑態度的老師說明其仍深深扎根于傳統課堂方法之中,最起碼證明其內心是在抗拒課改的;要知道一切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必須依附于一定的形式,沒有形式內容便無法精彩的呈現,二者要緊密結合結合起來才好。學生分組管理學習是激發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和發展的最有效形式,教室四周黑板的設置為學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展示平臺,認為是在搞形式,那是因為布置教室環境害怕花錢,學生的分組學習管理害怕管不好、管不住。做好課改的前提是要先去把握所依“模式”的整體用意,參悟課堂各環節的目的和作用,然后才能規劃課堂的實施,不然的話不走“形式主義”才是怪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