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勞動教育教學心得體會(通用3篇)
小學勞動教育教學心得體會 篇1
“不掃房子,何必掃世界”“掃世界,何必掃房子”。
東漢有個年輕人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一天,他的朋友秦雪來訪,看到他一個人住的醫院臟亂不堪,就對他說:“你為什么不做個好孩子,等著客人呢?”他回答說:“君子要橫掃天下,相安無事?”秦雪馬上問:“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陳帆無言以對。
有一件事讓我推自己的時候很慚愧。大學生涯第一次,我的舍友和班上幾個男同學被分配去打掃男生公寓。我的樓管叔叔讓我們女生拖樓道擦扶手,讓男生打掃廁所。第一天,還好好的。我小心翼翼的掃了樓道,然后又拖了一遍,但是用了兩個小時。下午去的時候,樓管叔叔說拖樓道的方法不對,拖把沒擦干凈,拖一層樓拖把至少要洗四五遍。他還說我們早上只洗了一次,整個樓道都被拖的亂七八糟。聽了舅舅的話,我不敢再偷懶了。反而去洗了幾次拖把。因為打掃的過程越來越熟練,到了第三天,我只想早點打掃完回宿舍,就在兩層樓中間的樓梯上偷懶,沒有拖著。我本想存點僥幸逃走,卻被舅舅找到了。他問我是不是沒打掃。我支支吾吾的說好像打掃過,他卻把我拉到下一層讓我看。果然拖的干干凈凈,沒有拖的地方有一層浮土,被踩過的腳印清晰可見。我羞愧難當,趕緊又一本正經地扯開了。接下來的幾天,我一點都不敢大意,也不敢心存僥幸。在家里,我幾乎不做家務。我的父母經常談論我,但我從不把他們的話放在心上。通過那次慈善工作,我明顯感覺自己比別人差很多,遲鈍。
不要說,態度不端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在第二次公益工作中,我端正了態度,認真完成每一項任務,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也幫助了其他同學。樓管阿姨連連夸我,說我一看就經常做家務。聽到這個我很難過。如果我姑姑知道我上次犯的錯誤,她還會這么夸我嗎?作為當代大學生,我為自己的第一次公益工作感到羞恥,但幸運的是我的不文明行為被制止了。
老師從小就教導我們:“勞動最光榮。”以前不把勞動當回事。即使工作了,也是被動的,態度極其不端正。通過兩次公益勞動,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親身感受到了勞動的光榮。在我第一次從事公益工作期間,舅舅嚴謹的態度讓我改正了錯誤,正確認識了自己。學校有意識地讓我們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讓我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抵制了我輕視勞動的思想,糾正了我對敷衍了事的態度和懶惰的壞習慣,使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也培養了我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陶冶了我的情操,增強了我的社會勞動能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端正態度,發現錯誤及時改正。我將永遠熱愛勞動!
小學勞動教育教學心得體會 篇2
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獲多多。本學期,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為人師表,從師德做起。
本學期我繼續以學校的兩條"高壓線"和師德規范為準繩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貫徹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本學期我通過電話、短信、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溝通,進行友好交往,對家長提出必要的要求,并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經驗,不僅溝通信息還增進了情感的交流。和家長的關系相處融洽。孩子進步了,家長也來向我致謝。我對孩子的一片愛心不僅贏得了孩子對我的愛,也贏得了家長的信任、鼓勵和支持。
對于學生,在工作中用愛的方式去教育、啟發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與自己地位平等的人來看待,當學生犯錯誤時,或學習不用心時,耐心教導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發他們的自尊心,上進的勇氣。這樣調動了學生進取的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學風。因此我所帶的兩個班的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都很高。我還配合班主任組織各種集體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內外生活,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自主、健康的發展。
另外,當同事們有困難時盡自己的全力幫助他們因此和同事相處和睦。
二、教學為主,認真鉆研。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三班和二年級三班的數學教學工作,為了提高我自身的專業素質,我在教學方面認真鉆研努力學習,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后記,并認真按搜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2、向武老師學習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盡量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盡量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數學課。有家長和我聯系是說感覺到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解決問題的思路明顯清晰。
3、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本學期在學校的關心下,在學校"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的活動中,我與武巧變老師結成了師徒對子。在武老師的指導下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有了一些進步。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征求武老師的意見,學習她的方法,同時,多聽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征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小學勞動教育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桃花源記》是初中的重點篇目,每個上過學的人都會有印象。我教這篇文章之前,對文本的認識還停留在初中上學時的階段,這次教這篇文言文,又感覺有些地方不是很明了,寫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昨天,我上完課后,跟著學生一起出去,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在小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個故事,不過,里面有一個細節不太一樣,我看到的故事是漁人進去之后,發現桃花源的人衣著都是秦朝時的樣子,而我們課本上說和漁人所處的時代的人穿著是一樣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孩子比較細心,我一開始沒有注意到,今天,課堂上跟孩子們聊起了這個疑問,孩子們說,他們更傾向于穿著是秦代的,理由就是他們完全避世這么多年了,近六百年的時間過去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怎么還能保持穿著的一致?還有,不同時代的穿衣風格是不一樣的,這種風格既受當時人的審美眼光的限制,也受當時的制衣工藝的限制,六百年的時間和外界沒有溝通,審美和制衣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外人是不可能的。
陶淵明犯了低級錯誤?
這個結論顯然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話,“外人”并不是指課本上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應該是“衣著像另一個世界的人”,唯有這樣,見到漁人之后,他們才會表現出吃驚,因為彼此都看著像見到外星人似的。
我查閱了一下資料,也有人認為,不可太過于認真,如果衣著發生了改變?語言呢?六百年的時間,穿越過去,溝通也會是大的障礙,今人讀古人,不可太求甚解!
“處處志之”的翻譯。大多數人都認同,“志”這個詞在這里名詞做動詞,做標記。“之”在許多選本里都沒有注解,人教版課本也沒有注解。20xx年的《常州師專學報》中有一篇文章,認為“之”是代詞,指代漁人。我認為很不妥,因為這里句子的主語是漁人,這里的“之”不可能再是漁人。這里的“之”只能按照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來處理。
一篇文章,如果仔細閱讀,總能讀出點疑問,教學的過程也是解決這些疑問的過程,我期待更加努力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