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美麗鄉村演講稿(精選3篇)
2023美麗鄉村演講稿 篇1
城市總是快節奏的生活,從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很渴望到鄉間體驗那慢節奏的生活,體驗田園般的節奏。所以,我就驅車來到了讓我期盼很久的鄉間。
一來到鄉間迎面撲來一個大大地擁抱,讓我的鼻子一下子問到這香氣。順流直的小溪,哇,好清的水啊!清的能看見溪間的小石子,在小石子的襯托下顯得更美,更清了,多讓人喜歡的水啊!夏天,村里的小孩一定會來溪邊玩耍、打水仗,過潑水節。有是有的孩子被潑成“落湯雞”回家:有是有的孩子開開心心的回家,因為他贏了比賽:有是有的孩子和同伴邊聊邊回家,說的一定是今天的游戲是多么精彩。
夕陽西下,人們便日落而息,天上的彩霞映紅了小溪,小溪也伴著太陽的落下也漸漸安靜了。我站在小溪邊,獨自欣賞著無人的小溪。小溪像一條美麗的帶子綿延不斷。我伸手捧起溪水,這條帶子也打破規律,過了不久,我手中的溪水已成了小草的“飲料”,溪中的帶子已恢復原樣。一聲蟋蟀的歌聲我才記起天已黑。
公雞打鳴,人們開始一天的勞作。我也開始欣賞其他的風景。鄉間早晨的空氣格外清新,剛才還無精打采的我,就被這清新空氣喚醒。早上,被露珠壓彎了小草,輕輕一動,那晶瑩剔透的露珠滾到手上與我游戲,小鳥也向我問好。
突然,天空下起蒙蒙小雨,我不想離去便在雨中欣賞鄉村雨景。
雨中的一切都好神奇。雨滴落在小溪里,小溪就開始屬于他的演奏會。雨滴落在柳樹姑娘身上,柳樹姑娘也沐浴在雨中。我伸出手幾滴淘氣的雨滴落在我手上成了水,它們聚在一起說悄悄話也不告訴我。雨過天晴,太陽變得更燦爛了,柳樹姑娘抖抖身上的水,變得更美了,讓人一看就精神抖擻,像洗了一次澡一樣。遠處的大山伯伯換了一件更綠的衣服,又穿上了一件白紗衣,成了一位神秘人。
就這樣我對鄉間有了更深、更美的印象,讓我想永久住在鄉間,做一位悠閑而自由的人。
2023美麗鄉村演講稿 篇2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鉏。”當驀然想起蘇轍《詠茶花》的這幾句詩時,我就乘坐在去安溪尚卿鄉的車上。
冬日的陽光像慢慢地展開來的折扇一樣照射到寬闊的公路,照在車窗上,只見溫暖的光芒,隨著急馳的大巴車在身后上下飛揚。泉州市作協組織的安溪尚卿采風采訪活動,在和煦的陽光朗照下,前往這個被稱作“中國滕鐵工藝第一鄉”的古鎮,車子沿著蜿蜒的公路行走,進入尚卿,只見山上林木蔥翠,山中霧海流光溢彩;層層梯田,簇簇茶樹圍繞山間,仿佛一幅懸掛在天邊的水墨丹青。在城里呆久了,這樣的景色,一旦闖進人們的視線,讓人有一種如詩如畫的感覺。
福建安溪尚卿格美茶花文化公園位于風景秀麗的翰卿村格美山麓,方圓千畝,園中栽植的名貴樹種達一萬余棵,遠遠望去,似一團團緋云,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恍如仙境。走在茶園小徑,山坡上漫山的茶樹迎風傲立,那滿樹怒放的茶花,爭奇斗艷,絢爛多姿;走近細看,有的花朵向上盛開,如同燦爛的笑容;有的花朵低垂,似少女含羞的臉頰。我走近一棵盛開的茶樹,掐了一瓣花朵,聞一聞,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心醉。陪同我們參觀的中國臺灣園藝師說:“這種茶花叫香水茶花。”就在凝眸間,讓我感覺它是一朵奇妙無比的花,它的花香襲人。不知誰叫我擺好姿勢,于是,在茶樹旁留下美好的瞬間。
陪同我們參觀的鄉黨委書記汪禮才指點滿山茶樹,胸有成竹。他說,“格美茶花文化公園是以宗教和茶花文化為主題,規劃占地面積500畝,由鄉賢廖清江先生為主捐建。現已完成觀音寺、觀音文化廣場、登山道,山上種植名貴茶花500畝1萬多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茶花樹3000余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要將這里建成群眾休閑旅游樂園。”眺望半山腰,一尊十幾米高的觀世音菩薩雕像巍然屹立,備顯尊嚴,喻為佛光普照,福佑宏澤。我想,不久的將來,這里將變成一處不可多得的旅游景點。
尚卿山鄉的峰巒疊嶂被冬日的陽光照耀著,茶花文化公園、茶葉莊園沉浸于蒼茫翠綠之中。登臨此地,目睹此景,好一派大地的恩典呵!
在五閬山麓,我們看到譽豐國心茶葉莊園,徐徐展開的一幅青綠茶山美麗畫卷,遠山的茶樹,近處的茶廠,整座山洋溢著大興土木的建設之中,蜂蝶的飛舞,采茶的忙碌,早已淹沒在采摘茶葉收成時節的豐姿中。泡一杯國心茶,品一品茶的馨香,“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據譽豐國心茶葉有限公司張總監介紹,國心茶產于五閬山,處于東徑117度,北緯25度,方圓百里無任何污染源,氣候溫潤,四季分明,日照短,且早晚云霧籠罩,能提高茶葉中所含的茶胺酸及可溶氮等人體有益成分。他還告訴我們,國心茶從茶樹培植、茶園生產管理、到精制生產,真正做到“看得見的健康”,是一種健康生態的時尚茶飲品。走在茶園小徑,滿目蒼山翠綠,雄偉的五閬山迎迓著鮮麗的朝日,輕爽地微笑起來。此時,漫天的霞光,像潑墨一樣點染整個山峰,然后慢慢地從山上抹到山下,山腰間的樓房,通往茶廠的小道,也漸次在晨光中被清晰地描畫出來。
在制茶車間,一座偌大的廠房,我們看到一些先進的制茶設備,盡管我們來的不是采茶季節,但可以想象那火熱的制茶勞動場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將經過曬青和晾青后的茶青倒入“搖青機”進行搖青,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轟鳴的搖青機在工人的操作下,像在演奏勞動進行曲一樣令人陶醉。經過殺青后的茶葉包在特制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進行揉捻,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里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里,當然每一道工序都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制茶的這種情境,讓我想起余姚詩人黃宗羲的《制新茶》:
檐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采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谷雨前。
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
炒青已到更闌后,猶試新分瀑布泉。
勞動之余,制茶人用瀑布泉泡上一杯瀑布新茶,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該是何等的愜意與滿足呵!
血紅的夕陽,在云朵霞片中徐徐下沉,四周黛綠的群山,變得一片棕紅。當我們依依不舍地離別尚卿鄉的時候,望著車窗外,一張張微笑的臉龐,一幅嶄新的山村剪影,眼前的情景,讓我無法形容激動的心情,于是,在心里默誦著一句話;祝福你,吉祥尚卿,美麗鄉村。
2023美麗鄉村演講稿 篇3
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市“三農”工作,簡要強調三點意見:
一、創新為魂,讓農業更強
其一,為何創新。創新發展位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一是適應新階段需要創新。當前,以農業機械為重點的生產方式加快變革,以適度規模經營為重點的經營方式加速構建,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整體提升,以生物育種為重點的農業科技不斷進步,適應農業提質增效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以創新的思維、改革的辦法,破解傳統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體制機制約束,釋放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二是破解新難題需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擺脫過去那種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透支資源環境的發展方式;只有創新才能告別農業企業過去那種靠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生存的模式;只有創新才能應對農業價格、政策補貼的“天花板”,幫助農業企業調整戰略,完成供給側改革,實現輕資產運營。三是搶抓新機遇需要創新。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持續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牽引力持續增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互聯網+”現代農業加速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成效顯現,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十分有利、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市場空間更加廣闊、創新效應加速釋放。
其二,如何創新。重點是三個方面。一要圍繞“產業鏈”,發展新業態。樹立“大農業”的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按照“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的思路,強化農業多功能屬性,推進供給側改革,把傳統農業種養拓展到生產、加工、銷售、體驗、服務等各個方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具體到我市,要充分發揮全國首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南山國家級食品產業園、河瀝溪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等載體作用,不斷推進農工融合;要進一步打響“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市”、“中國山核桃、元竹、前胡之鄉”、中國“十大最美城鎮”、“中國攝影家創作基地”等品牌,依托青龍灣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農家樂集群發展等,不斷推進農旅融合;要發揮淘寶館上線、農村淘寶“千縣萬村”試點及“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不斷推進農商融合。二要圍繞“要素鏈”,強化新保障。通過科學有效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讓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發展要素,在一二三產之間、不同經營主體之間實現合理流動、高效配置,使要素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尤其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領軍人才的支撐作用,推進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業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大力推進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切實發揮生態、區位兩個優勢、兩個特色,用好市內、市外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生動局面,實現農業的品質化發展和“輕資產”運營。三要圍繞“利益鏈”,創造新價值。我市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1300余家,其中省級以上主體5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正在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下一步,要進一步探索完善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種聯收、統一服務等模式,加快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和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使得農民等利益相關方更多分享加工、物流和營銷等各個環節的增值收益。
二、生態為基,讓農村更美
我市的美麗鄉村建設大致經歷的三個階段,20xx年之前是自行發展;20xx至20xx年是重點突破;20xx年之后是由點到面。去年,我市與浙江安吉、臨安一同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城鎮”,形成了皖浙“美麗金三角”,雖然“面子”都有,但“里子”還有差距,根源還是在規劃管控、生態治理及旅游發展上,必須搶抓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機遇迎頭趕上。
第一,要全域規劃。規劃是鄉村建設的藍圖,是農村成長的“坐標”。近年來,我市每年安排1000萬元用于規劃編制,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鄉鎮和村的規劃。目前,全市所有鄉鎮實現總規全覆蓋(萬家除外,因萬家水庫因素),編制了20個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并對中心集鎮所在村和旅游景點所在村的村莊規劃重點給予安排。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重點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鄉要統籌。統籌抓好生態主體功能區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銜接和落實,科學布置城鄉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做到功能定位合理、梯次銜接有序、實施落地可行。二是內容要務實。順應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完善,進一步優化中心村布點規劃,避免出現新一輪的“城中村”和“空心村”。從規劃這個環節上就要防止大拆大建,防止貪大求洋、防止搞面子工程。三是特色要鮮明。加強對鄉鎮、中心村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的規劃和管控,亮出生態山水的原貌,留下鄉土文化的氣息,守住記憶中的故園。重點是支持做強一批先進制造型、時尚商貿型、新興業態型、生態旅游型和歷史文化型特色小鎮,打造一批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中心村。
第二,要全域治理。提升農村環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一要立足環境改善這個根本。推動公共服務和功能配套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制度上并軌、標準上統一,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使生活環境更加舒適;突出三津河沿線、青龍灣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山核桃產區生態環境修復,加強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使生態環境更加美麗;更加注重“舌尖上的安全”,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管體系,積極爭創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使生產環境更加安全。二要用好綜合整治這個抓手。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三線四邊”環境綜合整治,先后開展了河道采砂、青龍灣水環境等專項整治,取得了較好成效,城鄉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下一步,專項整治要繼續抓,亂搭亂建要堅決拆,亂買亂葬要科學治,舊房舊屋要分類理。三要突出長效治理這個關鍵。推進綜合整治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堅決杜絕整治“一陣風”、“走過場”。重點是要探索建立市鄉財政補助、村集體補貼、住戶適量付費相結合的管護經費保障制度,并積極運用市場化辦法,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服務,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確保長治久美。
第三,要全域旅游。作為山區縣市,我市旅游發展的根基在農村、潛力在農村、重點在農村。一要加強引導,科學經營。積極借鑒外地經驗,加強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積極探索公司化經營模式,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公司,走公司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降低經營成本,提升服務水平。二要加強扶持,改善條件。把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對旅游資源型注重賦予旅游要素,對集鎮社區型注重完善公共配套,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積極探索PPP模式,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適當超前。三要加強招商,有序發展。圍繞“三龍”帶動和“三帶”建設,積極謀劃包裝項目,對上多爭項目,對外多引項目。今年,青龍灣接待中心和游客碼頭將投入使用,要以此為契機,加大對旅游景點和資源的推介力度。
三、民生為本,讓農民更富
農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豐收”,必須成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硬件”和“軟件”同步推進、“物質”和“精神”共同提升。
一方面,要以改革為動力,使農民物質上更富有。一要明晰產權保民富。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進一步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把農村宅基地退出工作和房地產“去庫存”工作統籌起來,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二要激活要素促民富。盤活農民手上“沉睡”的資源,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兩權”抵押改革試點(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釋放財產增值、農民增收潛力,使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要集體經濟帶民富。根據宣城市委要求,今年我市要率先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空白村”,并達到每村年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各鄉鎮要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主體作用,深入調研謀劃,因村制宜,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實行一村一策,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多種發展模式和實現形式,切實打好這場硬仗。
一方面,要以創建為契機,使農民精神上更富有。一要培育鄉村文明新風。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結合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戶創建,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發揮家風家訓、民俗民風的育人化人作用,著力營造向善向上的鄉風民風。二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市有云梯畬族自治鄉、胡樂徽州古村落、方塘自然保護區等特色文化資源,要發掘、保護、開發農村優秀民間文化資源,傳承具有特色的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三要推進基層民主管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創新基層民主形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強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建設,不斷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當好主人翁、提升辛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