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工作者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
醫務工作者的心得體會 篇1
陽春三月,我來到了美麗的,在xx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全科醫師培訓學習已經有3周了,在這里我看到了xx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體醫務人員對我的關心和照顧,在中心主任——主任的關懷下,使我一名來自異鄉的基層醫生深受感動,在生活上溫暖得使我仿佛如沐春風,看到了xx社區永不知疲倦的笑臉,看到了xx社區全體醫務人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
此次學習,讓我耳目一新。它擺脫了以往枯燥的聽課形式,而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尤其在xx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的理論培訓。在一次次的笑聲中,在一次次的鼓勵掌聲中,我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積極動手動腦,群策群力,我所收獲的成果不僅僅記滿了筆記本,也沉甸甸的裝滿了我的腦里、心里。
在xx社區進行實踐學習中,讓我全面系統地學習了“家庭醫生簽約和共衛生服務能力的知識”,家庭醫生簽約是我們基層社區這幾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則是我們社區衛生工作的立根之本,從行動計劃到關鍵業務,在我的帶教老師xx老師的指導下,親自帶領我上全科門診,對每一位接診患者,事無巨細的一條條逐層分析、講解,帶領我進入到了另一個的深的層次,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家庭醫師簽約的深刻內涵。
從xx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她認真工作的態度,對每一名患者細心問診,仔細查體,合理用藥的業務知識,及良好的品德,體會到了作為社區的一名全科醫生任重道遠的使命。
通過此次學習,我將帶著滿滿的期望,回到社區后,把我所學落實到每一天的社區工作中,再接再厲,永不放棄,繼續前行。
醫務工作者的心得體會 篇2
2月1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主任王辰抵達武漢后,很快對疫情防控局面進行了調研和判斷,并提出征用大型場館、建設方艙醫院的建議。
2月3日晚,武漢市首批規劃的3個方艙醫院連夜動工。事實證明,實現應收盡收,方艙醫院功不可沒。方艙醫院集中收治了大量輕癥確診患者,把醫院有限的床位騰出來,用于收治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目前,武漢已經全面啟用12家方艙醫院。
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在湖北,廣大醫務工作者科學救治,與死神展開了殊死搏斗。
重癥救治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國家派出最強醫護力量馳援武漢。每個醫療隊整建制承接一個病區,多學科團隊協作救治。國家支援湖北醫療隊的6家醫院由黨委書記、院長親自掛帥,帶領重癥醫學科、呼吸科等精銳團隊,按照“一人一案”制定醫療救治方案,提高了救治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北京協和醫院因地制宜地建立各項規章制度,為前線提供了“協和經驗”。醫療隊采用協和ICU病房小組制管理模式。病人分4組,每組由固定醫生小組負責,組長相當于病房主治醫師,能夠迅速而系統掌握患者信息,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每組統籌匹配各個專業醫生,充分發揮各專業綜合診治優勢。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抒揚表示:“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全力救治危重癥患者。”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疫情發生以來,鐘南山、李蘭娟、喬杰、王辰等院士始終站在臨床一線,將探索出的新療法納入診療方案。
全國中醫系統630多家中醫醫院派出3100多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我國堅持中西醫結合,把中醫方案納入全國診療方案,讓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發揮中醫藥的巨大優勢。
1月2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緊急啟動“清肺排毒湯”的臨床療效觀察應急科研專項。隨后,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通知,推薦各地“清肺排毒湯”用于新冠肺炎救治。
金銀潭醫院將南一區病房的醫療工作交給第一支中醫國家醫療隊,開辟了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的戰場。
2月14日,第三支國家中醫醫療隊正式進駐武漢市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這是由中醫藥隊伍整體接管的第一個方艙醫院,所有患者保證用上中藥湯劑。該院配備一臺中藥配方顆粒調劑車,滿足個性化用藥需求,同時綜合運用針灸、按摩、灸療、太極、八段錦等中醫特色療法。
為確保患者第一時間用上中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截至2月17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率達85%。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認為,中西醫各有優勢,相互補充,取長補短,這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利器”。
醫務工作者的心得體會 篇3
前有“逆行者”,后有“守家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廣大醫務工作者舍生忘死,英勇奮戰。他們身后,是親人們關切、支持的目光。
北大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李冉已經不是第一次執行國家任務了。20__年,他作為“組團式”醫療隊員完成了為期一年的任務。李冉的母親也是一位傳染病大夫,此次知道兒子要去前線支援,她點點頭,什么話都沒說。她一晚上都沒怎么睡,凌晨3點就開始蒸饅頭為兒子送行。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李佳辰是國家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她的媽媽曾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戰斗。日前,她在寫給媽媽的信中說:“17年前,雖然我還小,不能確切地理解何為前線、何為沒有硝煙的戰場,但在我心里,媽媽是個拯救生命的英雄。如今,我也像當年的您一樣,肩負使命,站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17年后,我終于成了您!”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專家沈寧接到命令后,來不及與家人告別,直接從醫院奔赴武漢。17年前,非典疫情暴發,31歲的她主動請纓,堅守一線;今天,她再次出征,迎戰新冠肺炎疫情。
中日友好醫院醫生段軍大年初二帶領20名醫療隊員來到武漢。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他關閉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只說留在北京值班,但每天睡前都會跟家人報平安。“國家利益為先,這是人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他說。
國家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北京醫院保健醫療部護士王媛媛在寫給兩個女兒的信中說:“孩子們,今天媽媽用行動給你們講一個道理:當國家危難的時候,一定要舍小我、成大我。媽媽的天職是救死扶傷。國家有難,舍我其誰?媽媽愛你們,愛你們成長的土地。媽媽會用另一種方式守護你們!”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為了億萬人民的健康,廣大白衣戰士夜以繼日、連續作戰,用生命筑起了鋼鐵防線,挺起了民族的錚錚脊梁!
醫務工作者的心得體會 篇4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面前,作為一名在醫療戰線上工作了20余年的醫務工作者,張國震同志第一時間沖上“抗疫”第一線,報名到河東區發熱門診工作。他說:“我是一名有著15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疫情當前,這個時候不上什么時候上,家庭的各種困難都可以克服,我必須投入到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去。”他憑著20余年的臨床經驗、扎實的理論功底及嚴格的無菌觀念,迅速進入新的工作角色,把發熱門診院感防控、環境消毒的責任扛在肩上,經過前期培訓、專業考核后迅速上崗迎戰。
20__年2月19日,河東區中醫醫院發熱門診正式開診接診患者。為了節省防護服,醫護人員克服困難,進入診區后,不吃飯不喝水,最大極限的讓自己待在診區中,減少人員更換。身為后勤組組長,張國震同志主動承擔負責診區消殺工作。眾所周知,消殺工作是這場戰“疫”中保障發熱門診全體醫務人員安全的重要關口,非常時期的消殺任務更是與病毒交戰,可謂是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消殺人員的身影。每次走入紅區開展消殺工作,在防護服、膠鞋、橡膠手套、口罩、護目鏡的標準防護下,張國震還要比其他醫務工作者多背負重達幾十斤重的的噴霧器。接診第一個病人時,他在診區待了整整6個半小時,出來時汗水已經浸透了里面的衣服,汗珠已經順著頭發流下。連續這些日下來,每日的汗流浹背使他原來寬實而厚重的身影略顯清瘦了許多。
他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閑暇之余,他為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編唱的天津快板,膾炙人口,充分表達了醫務人員的心聲。職責所系,生命相托。作為一名共產黨、一名醫務工作者,張國震同志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將誓言烙印在心中,并踐行到了實際行動中,他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早日戰勝疫情,守衛人民健康。
醫務工作者的心得體會 篇5
硬核力量,逆行而上
“武漢,我們來了!”
“湖北,我們來了!”
1月26日,由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三醫院6家組建的第一批國家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飛赴武漢。隨后,全國各地醫療隊陸續奔赴湖北,形成一場抗疫“大會師”。
“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中國醫療界的精銳部隊一起出動,給武漢抗疫注入“硬核力量”。
“再度披甲赴荊楚,不滅新冠終不還!”這是對口支援湖北荊州的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醫護人員的宣誓。
“我報名!我報名!”這是北京協和醫院各個黨支部微信群里的請求。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黨員,我帶頭!”這是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聲音。
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湖北和武漢是重中之重,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勝之地。舉全國之力,集優質資源,黨中央部署對口支援機制,分擔湖北壓力,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提升湖北16地市的抗疫能力,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
“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有關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相信中國采取的措施將有效控制并最終戰勝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如此贊嘆。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廣大醫務人員不顧個人安危,英勇奮戰,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體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武漢當地數萬名醫務人員堅守崗位,與全國各地支援的醫療隊一起,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
一襲白衣,到底有什么樣的魔力,能讓一個人不懼生死?
“如果醫務人員都退縮了,誰來保護病人呢?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沖上去,這是醫生的天職。”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胡軼說。
“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戰士的樣子!”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任杜榮輝連續奮戰,用瘦弱的身軀筑起一道“防線”。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說。他身患“漸凍癥”,卻頑強地挺立在疫情的“風暴眼”。
醫務工作者的心得體會 篇6
XX年1月9日,在本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以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同志榮獲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繼吳孟超同志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醫學家。
王忠誠同志的大醫品德、精湛醫術和創新精神,使我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
神經外科在醫學領域屬于難度最高、風險最大的專業,人稱為“萬丈深淵走鋼絲”。王忠誠院士作為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神經外科的多個領域做出了獨到而重大的貢獻,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不僅成為人所景仰的名醫大家,也培養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醫學人才,將我國神經外科帶上了國際醫學的最高殿堂。在條件比較差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冒著射線的極大危害,在國內率先開展腦血管造影的實驗工作。這種舍生忘死的精神源于王忠誠同志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情感和為祖國爭光、為患者服務的人生理想,凝聚著他對科學技術的不懈追求和獻身人民健康事業的高尚情懷。要知道,捫心自問,不是什么人都能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做出這樣的犧牲的。
王忠誠院士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尤其值得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學習。因為現代科學技術主要來源于西方世界,大多數科技思想、方法、工藝等都是西方人原創的,特別是現代醫學領域,中國人只能跟蹤其發展,亦步亦趨,所以至今在醫學的大多數學科中仍然必須唯西方馬首是瞻。
就是在這樣的重圍中,王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創造了神經外科的一個又一個奇跡,他所創立的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也成了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醫教研基地,獲得西方同行的認可與贊許,其影響不可謂不大,更顯出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被視為生命禁區的腦干部位,他敢于挑戰權威,挑戰禁區,這一方面在于他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對病人執著的熱愛,永不放棄的可貴職業精神。
王院士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病人來到醫院就醫,說明病人對這個醫院這個醫生的信任,才會把生命托付給我們,這是一種讓人感動的信任,我們為醫者一定要用自己所學讓這種信任得到最好的回報。雖然我們不是神,但是我們會盡自己所能去做到最好。我們要學習王忠誠同志恪盡職守,視病人為親人,維護醫學圣潔的大醫品德。在日常醫療工作中,堅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誠心誠意為患者服務,獲得患者的滿意,也收獲自身的職業榮譽。
吳孟超,裘法祖,鐘南山,華益慰,馮里達,還有很多醫界先輩同仁,用他們的行動踐行著白衣天使的神圣責任,生命不熄,奮斗不止。學習王忠誠和這些醫學大家的先進事跡,讓我們備感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責任重大,也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的方向。我們要弘揚王忠誠同志的崇高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前進,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推動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貢獻自身的全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