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精選13篇)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
如果說,戰爭摧毀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那么我則認為,社會的不公,命運的苦難,教會的是成長和強韌。
白流蘇——讀過張愛玲《傾城之戀》的人都知道,在眾人眼中,她是一個用青春去并最終獲勝的女人。她虛榮,做作,美麗的假面具下深藏著人性的卑瑣。
但我卻不這樣看。
在張愛玲細膩筆調下,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性鮮明的白流蘇,而且看到的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其實,社會上還有千千萬萬個白流蘇,不是她影響了社會,而是社會造就了她。
并非每個人都能堅守自己的理想底線。能夠流芳千古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在社會底層徘徊往復的平凡人。他們的生活并不理想,人生經歷了種種不平與坎坷。如果事事順心,誰不想過自己理想主義的生活呢?但是現實給出的回答是適者生存,你只有在摸爬滾打中才能繼續前進。
白流蘇,再怎樣,她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曾說:“我又沒讀過兩年書,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她甚至說:“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從她的字里行間,可見當時的女性根本就是個缺乏自立的弱勢群體。在她們的潛意識里,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屬品,婚姻則是她們的庇護所和炫耀的資本。白流蘇在這樣的社會大染缸里,成了卑弱、虛榮、庸俗的金錢奴隸,她追求婚姻的動機也許就是這樣。后來白流蘇變得強勢與精明,大概是對自己坎坷命運的一種無奈抗爭吧!原本還指望婚姻能帶給她至少表面上看來是幸福的生活,但隨后的婚姻失敗澆滅了她的幻想。她忽然發現自己不僅失去了男人,還要忍受娘家人的白眼。世態炎涼把她趕入死胡同,她沒有退路,只能做出選擇。她不愿也不肯接受女人只能由男人支配和擺布的現實。為了命運,她寧愿把自己當賭徒,狠狠地與社會現實賭一把。
她贏了,范柳原是她成功的作品,也是她炫耀的工具。沒有什么好指責的,她選擇的只是用女性特有的方式來爭取自己想要的幸福,這難道有錯嗎?
如果認為白流蘇做作,那就是不理解她了。在我看來,像她這樣并無多少賭本的人,能做到的就是盡量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確,范柳原一開始對她并非真心,兩人在一起不過是各取所需。雖然最終兩人患難見真情,但這是意料之外的,并不能抹去她的現實主義動機。
盡管白流蘇有些作風我不認同,但是她的性格不得不讓人折服。人生困境教會了她成長,讓她不顧世俗偏見,從單純走向成熟,從大家閨秀轉變為社交名媛,以老練的手法游離于各種場合。對于她后一次婚姻的勝利,我不得不說這是智慧與手段的完美結合,也是白流蘇的高明之處。她大膽、努力,精于算計,敢于打破陳規,最終成全了自己的念想,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這便是我眼中的白流蘇,一朵綻放在男權主義時代的強勢玫瑰!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2
在《傾城之戀》中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因為離婚,而受到了家族的歧視,是的,在那樣一個封建的社會,會有誰能夠允許她的存在?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結識了范柳原,表面來看他們的感情很輕浮,分不清真假,他們內心明爭暗斗。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誰能理解他們的愛情?誰又能接受違背倫理道德的感情?
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是文中范柳原說的,如果你認識原先的我,或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這句話表現出范柳元的無奈,同時也便顯出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無奈。充滿了洞悉一切的淋漓盡致的明快。后來戰爭爆發,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東西,成就了他們的感情。
最感動的是戰爭最后他們默默握著彼此的手,感受著劫后余生的幸福,和相依為命的'快樂,讀后感《傾城之戀》讀后感》。這樣的感覺一般人無法擁有,然而他們卻擁有了。這些足以讓他們回憶珍惜一生。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合,溫暖之外更多的是荒涼。這是一場傾城之戀,更是一場平凡的愛戀。小說從表面來看只是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然而他真的完美嗎?他們對彼此的倔犟與不信任,他們對現實社會的無奈與不滿。注定著并不完美。仔細思考不難發現,故事描述的不僅僅是愛情,更有對現實社會的諷刺,以及當時社會制度和社會思想的冷漠與無情。
讀書,讀文章,更是讀作者,從中似乎可以看到張愛玲的影子。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情,相同的悲哀。在張愛玲看來,所謂言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無情的言情。每個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虛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間,多半讓世情的虛無吞沒言情。無論多么忠貞的愛情終究敵不過世俗的輪回。他們或許執著,或許堅定,或許掙扎,但最后都不得不向命運低頭。向世俗低頭。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3
張愛玲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然而我對《傾城之戀》情有獨鐘。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重溫一遍,每讀一次我便對它有一個新的認知。起初,我是被它的書名吸引,繼而開啟了閱讀的大門。讀到“流蘇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愛情,還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確實,香港的淪陷成全了白流蘇與范柳原。
《傾城之戀》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一個離異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蘇遇上了一個熱衷風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蘇急于尋找一個歸宿。然而,范柳原卻因童年的悲劇,對家庭的責任心泯滅了。在兩人步步為營,玩心理戰術的一番愛情角逐后,故事最終以大團圓收場。第一次讀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戰火中成就一段傾城之戀。經過細讀與深思后,雖然結局圓滿但總有些難以釋懷的感覺。“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從這句話中,我覺得范柳原沒有放棄他原來的世界,他依舊是那個逢場作戲的范柳原。白流蘇雖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愛,但卻不是全部,白流蘇無疑是可憐的。“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覺得范柳原同樣是可憐的。在這個利欲熏心,爾虞我詐的社會里,范柳原是個飽經風霜的人,即使他與白流蘇成為夫妻,但并沒有真正對白流蘇敞開心扉。
張愛玲說“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一點賤”。我覺得那個時代的女性是可悲的,女性的社會地位價值要看她的男人,女人要依附著男人才得到尊重。白流蘇要去香港了,她所謂的家人不敢得罪她。在她一無所有地回來后,就只是一頓冷嘲熱諷。張愛玲的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她筆下女性是新時代下的舊女性,有著舊式的文雅修養。曾看過有人評論她筆下女性形象幾乎都是日益沒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難,不是衣不敝體、食不果腹的經濟上的窮困,而是無家可歸、無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讀完《傾城之戀》,我看到最后一段話“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蒼涼的故事時,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種悲涼感。我認為《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給自己一個童話,張愛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都市作為背景,展現了人性的墮落,精神的扭曲等等,給人一種苦悶壓抑的感覺。看了張愛玲的作品,我覺得她有一個自己的獨特的情感世界,她扎根于低處,細細的觀察著人性。“她作品寫到蕓蕓眾生,嘲諷,刻薄,最后心還是軟了,這都是基于她的這種深藏著的愛。”張愛玲的文字很美,讀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韻味,她筆下人物的心理活動,細膩而敏感。有許多文字,讓人產生一種共鳴。
不僅張愛玲的作品驚艷世人,張愛玲本人也是一個傳奇。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她是紅透半邊天的才女,她的人生經歷也堪稱傳奇。透過她的作品,我看到一個傳統的東方女子,低調,華麗,孤寂,冷傲。張愛玲的愛情如白流蘇那樣轟轟烈烈,但是上海的淪陷卻成全不了她與胡蘭成,最后以悲劇收場。她的愛情正正是印證“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這句話。很多人覺得張愛玲遇人不淑,但是我覺得張愛玲是敢愛敢恨的女人,張愛玲對待自己的愛情是一種愛了就是愛的態度。她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一個如此超凡脫俗的奇女子,才用筆為我們描繪出蕩氣回腸的傳奇,讓我們讀懂一個動蕩時代的歷史,讓我們領悟最悲愴的人生之謎。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4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個清冷的女子,用一雙冷寂眼神看世間所有繁華熱鬧,寫感情總是毫不留情地剝去種種溫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沒有任何修飾。讓人看了頓生悲涼。《白玫瑰與紅玫瑰》中那段最為經典的話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就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短短幾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質。這個女子就是這樣,將殘忍的真話隱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經意地說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悲哀卻又拿她毫無辦法。《心經》里父女之間的畸戀,《金鎖記》中無愛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瘋狂的報復,一切讓人感覺的都是冰冷的,人與人之間最為溫暖的感情,也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表達,這種種,只是人的一種絕望的掙扎。
而《傾城之戀》應該是張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溫暖而瑣碎的愛情。可是這段情感的圓滿又非常不幸地以一個大悲慘為前題為背景。那便是一個城市在戰爭中的陷落。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厘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運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運手中牽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們能做的只是相愛,剩下的事,交給命運,而這一次,命運通過一場戰爭成全了他們。
柳原看著白流蘇道:“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那時候再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范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于“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看到范柳原在電話里對白流蘇說“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不可抑制得哭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有別于時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那么強烈,沒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語,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帶著淡淡哀傷的壓抑的與時代與命運相系的感情。
小說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終,一對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實的愛情。
也是,這也是張愛玲內心所期許所向往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的。”也許愛情最大的快樂,莫過于做平凡的夫妻。“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正如她也曾經這樣許愿。但終成空,只是鏡花水月。
她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寫盡人間風月把世情看得玲瓏剔透,也逃不過情的劫難。有一種人本質上冷而清冽,如張愛玲。不輕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華,燒得炙熱璀燦,愛得千回百轉。為了胡蘭成,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為了他,她原諒了他跟另一個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費卻仍然是她給的。于胡蘭成的種種自私、劣跡,種種遭常人譴責處,而張愛玲僅僅一句說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就將所有言語化為煙灰。為了愛情,她這樣一個孤高的女子,也變得卑微,將自己低到塵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愛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終只換回滿心神傷和黯然憔悴。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但這個曾經懂她的人,終讓這朵開在塵埃里的花萎謝了。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5
稍長,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樣題目,完全不同的情節。都市里一對世俗男女,各懷心事走到一起,相互間喜歡著,卻也算計著,笙歌里有愛也有欺;忽然炮火紛飛,墻傾城摧,倆人同舟共濟,患難中結出真情,成就了一段長久姻緣。
世間女子,哪個不希望自己邂逅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愛情?也許使從小就期待白馬王子有一日來將自己尋覓,一起經歷浪漫與驚險的事件。“從此以后,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童話的結尾常如是說。漸漸成長,覺出自己的平凡,但仍然暗地里懷抱有關玻璃鞋的夢想。不要取笑她們想入非非,慘淡的生活,需要這支火柴的光亮來溫暖;平凡的日子,也需要這些無傷大雅的小花飾來點綴。就好比我們在平靜的湖邊待久了,也會有意無意地往水面扔一塊小石頭,并觀察由此展開的漣漪。倘若湖面突起噬人巨濤,所有幻想與閑情都會剎那間消失無蹤,剩下的,也許是一位相貌平凡,不善言辭的人,但他有溫暖的手掌,握著你的手,扶助你一步步走過困境。
三毛的《傾城之戀》,流露的是青年女子欲排遣孤獨冷寂的心情,渴念煙花般驚世又美麗的愛戀,刻骨,卻無望,恰似午夜曇花。張愛玲的《傾城》,更貼近生活的本相,戰亂使原本虛浮的聯系在相依為命中生出了堅韌的根,之后長出的日子就是草一般的平淡,然,踏實。
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男子,三十多歲,體格健壯,衣色整潔。他們的居住地已經因海嘯而滿目蒼夷,遍地廢墟。三分之一的居民在這次災難中喪生,而許多人也從此下落不明,生死無訊。男子對著記者說,這十多天來他一直在尋找他的妻子,期間遇到還活著的人,就把他們帶到救護站,但至今仍然沒有妻子的下落。 “我想找到我的太太。”他用穩定的聲音把這句話重復了一遍。十多天了,他已經執著地尋找了十多天,他在破碎的墻桓里翻找,在尸體堆中辨認,在荒涼的路上竭力搜尋那熟悉的身影,那是何等揪心的時日?可他并沒有喪失理性和信心。從他的聲音里我聽出了渴望與堅執。
忽然口干舌燥。默然自喟,假若這場海嘯降臨的是你所在的城市,除了親人,還有誰來苦苦尋覓你?誰來夜夜撫問那渺小的靈魂?當死神的身影清晰起來的時候,人們身外的浮云也完全消散了,一切變得通透澄澈,只剩下內心里最真實也是最迫切的需要——因此也可以解釋,偉大的愛情故事為何總伴隨著死亡悲劇。
傾城之時,你會是誰內心最深的惦念?……無法假設。
也沒有假設的必要。
一座城市的傾覆,或可讓人看清自己生存的實際需要與實際擁有,讓人懂得選擇和珍惜。可惜代價太大。有些男女輕易就將生命作為愛情的籌碼,在我看來,未免自輕自賤。
于是乎,就讓自己長出一雙慧眼吧,在蕓蕓眾生中,與并不完美、卻真正適合你的他相依相守,白頭偕老。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6
在還沒有讀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前,我不喜歡張愛玲的作品。因為張愛玲愛的太卑微,以至于對她有深深的誤解,一個傳奇的女子,怎么可以愛上一個漢_,還愛得那么"卑微","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所以我認為一個愛的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傳奇也不會有吸引我的地方。
《傾城之戀》讓我重新認識了張愛玲與她的作品。她喜歡用"蒼涼的哲學"去創作,因為她認為"蒼涼"有啟示性,揭示樸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籠罩著世紀末的荒涼感。《傾城之戀》又是她作品中,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傾城之戀》主要是講上海和香港兩座城市的一段華麗的蒼涼的傳奇愛情故事。
"傾城"的結局看似皆大歡喜的喜劇,白流蘇最終跟范柳塬結婚,實際上更烘托悲涼之味。婚姻只是一種交易,體現了白流蘇的蒼涼的人生。《傾城之戀》的蒼涼揭示了女性無法突破生存困境,當白流蘇在面對"謀生"與"謀愛"的選擇時,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來去作賭注,去捕獲富家公子范柳塬。蒼涼是在現實面前,愛情只能成為神話。也剛好體現了張愛玲的創作小說"愛情觀"——筆下的現實,是悲涼,揭示愛情只是一種女性對男性經濟的依附關系。白流蘇因為范柳塬的錢,想要用婚姻綁住他,也由于迫于無奈當過范柳塬的情婦;而范柳塬只想得到白流蘇,并不想結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愛情。如果不是戰爭剛好爆發,就不會有這么一段"炮火里的簡約婚姻".或許,白流蘇只能當情婦。
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紫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回味,就是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對照。"這是她的觀點,剛好可以詮釋《傾城之戀》。風流浪子范柳塬,孤獨的尋找心中向往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古典愛情,"流浪"多個國家的他,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家。從側面反應了,悲劇的不僅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蘇,還有,這個在英國長大,得不到家族承認的私生子。白流蘇與范柳塬的參差對照,有悲劇,更多的是蒼涼。是一座城市的毀滅,才成全了白流蘇的傳奇愛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說也罷!"最觸動我心弦的一段話是"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在那蒼涼的年代,有"愛"的愛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廢墟之愛",他與她都不過都是為了尋求安穩,渴望有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家,帶著一種淡淡衰傷的壓抑與時代有關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張愛玲為什么可以愛的那么卑微,因為胡蘭成懂她,給了她所渴望的愛情。
《傾城之戀》不僅從內容、情節上體現了蒼涼,還用了很多手法去寫蒼涼。用環境烘托,悲涼的氣氛胡琴、月、蚊香、鏡子、空房等去營造蒼涼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去描繪那個時代的荒涼。還有張愛玲的一貫寫法,參差對照。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所有"蒼涼手勢"中,帶著暖流的華麗蒼涼愛情故事。用了圓滿的結局去烘托屬于那個時代無法表達的蒼涼。她用她悲涼的愛情觀,去唿吁女性要有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經濟。讀完《傾城之戀》就會喜歡上,張愛玲的"蒼涼愛情觀",會有發自內心,想去讀懂,"傾城"當中的蒼涼。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7
《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塬的戀情本身的完滿性在我看來似乎就已經落入一個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世界中的思想,那麼爲什麼不到最后也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個人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但是看起來,我們是無法求全責備的,更何況相對于張愛玲這樣的大家,我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根本夠不上多少資格評論她的,只是有些有感而發罷了。
《傾》中令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蘇到了上海之后,與柳塬那幾場交鋒,互相揣測對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塬撥了流蘇房裡的電話,對她說的那些話,及他們爭吵的內容,流蘇想到的是現實面,表達她想跟柳塬結婚的意愿,但柳塬的出發點是情感,兩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違悖,這場談話終將不歡而散。兩人也因為這次的談話瞭解到,白流蘇想范柳塬跟她結婚,而范柳塬卻只想白流蘇做他情婦,瞭解到這點,流蘇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卻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塬發了電報要流蘇回香港時,流蘇毅然決然的回去,她想擺脫這個家,肩上必然扛負著壓力,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態大不相同了,她決心去依靠柳塬,和他在一起。流蘇妥協了,在這場角力賽中,終究因為屈居于弱勢而妥協,柳塬也順利得到流蘇與對自我的認同。后來柳塬把流蘇安頓好后,便要前往英國,且拒絕了流蘇的同行,但至少流蘇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擁有了她的房子,在墻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號,這是屬于她自己的家。戰爭爆發,流蘇與柳塬在戰亂中相依為命,確立了對彼此的情感,從游戲般的戀愛昇華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結婚,有了完美的結局。在這紛亂的時代,她沒有被擊倒,在風雨飄搖中立起了身子。
《傾》中的愛情與我們現代的感覺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現代的女人不會像以前的人那樣麻煩、那樣曖昧。相同的,是現代人一樣會害怕「輸」給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侶)。如果不是那一場大戰(日本侵華),令雙方都看到自己是多么的愛對方,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當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時候,只有對方還在。又或者,連對方也不在的時候,還計較甚么輸嬴呢?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8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時代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的。白公館無疑是守舊的,他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在娘家人面前受盡冷嘲熱諷。她在娘家無疑成了累贅和多余,就連她的母親也不肯憐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個愛她的并能滿足她物質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無其他。范柳原,一個不被家族承認的私生子,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回到中國為了尋根,為了找尋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紙醉金迷,放浪不羈的生活,讓他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當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純美的愛情,但他內心深處對此卻是如此渴望。這樣的兩個人遇到一處,理所應當的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她固執地認為,一個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里必定會有一絲真情,即使仍是無關愛情的,只要對她負責。白流蘇或許也不需要,婚姻和愛情,也許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蘇的心思,只是“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犧牲了自由和金錢換來的婚姻代價太大,對他來說“那太不公平”。在他看來,結果只能有一種,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時候才能有分曉。然而白流蘇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說“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愛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來,一場戰事成了兩人結合的催化劑。“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這種彼此妥協終究是短暫的,后面跟隨著的平淡、瑣碎、粗鄙的生活留給我們的是一串串省略號。范柳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白流蘇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9
張愛玲在寫《傾城之戀》時,正是和胡蘭成——那個名震四海的“陳世美”剪不斷,理還亂的非常時期。那是她生命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殘忍。愛與恨,因為是,所以始終無法泯滅。不管張愛玲的作品再如何的不朽,必須承認,這個女人太理智,太冷硬,也太洞徹。基于現代人的眼光,她絕不是一個可愛的女人。甚至,她對于自己筆下的角色過于殘忍,并且一直樂此不疲。《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從純情萌懂少女眼睜睜走向自甘墮落的結局;愫細的性潔癖毀了一個愛她至深,完全無辜的男人;《花凋》里的川嫦一心指望病好后嫁個好人,所有人都知道她要死了,除了她自己;傳慶恨他的父親,卻偏偏繼承了父親的一切。她筆下的人物太慘了,全無救贖的余地。所有的痛苦都白受,所有的犧牲都白搭。看后真真讓人涌上一股厭世之感————這無情的死氣沉沉的塵世!而它們的造物者,卻沒有絲毫憐憫。眼睜睜看著潮水般的世人在眼皮子底下掙扎翻滾,卻依舊冷靜中帶著冷笑。但是這一次,她卻選擇在《傾城之戀》中讓白流蘇修成正果,不僅如此,她得到范柳原也全靠運氣。
忽然,我們熟悉的張愛玲變了。愛使她成了一個真正的女人,然后逐漸寬容。
愛情成全了張愛玲,于是張愛玲成全了白流蘇。也許胡蘭成那個負心漢并沒有想到,這樣一篇名作,都源于他一次心血來潮的花心。再看《傾城之戀》,張愛玲不僅將慈悲給了它,更是將整顆心化了進去的。如果其他的作品是用她理性的思辨鑄成,那么《傾城之戀》便是她一次用感性描繪的故事。它仿佛是從一幢蕭索荒涼,荊棘密布的城堡中,活脫脫跳出一個鮮活靈動的血肉之軀,讓人驚艷不已。白流蘇與白公館中的人唇槍舌戰,永不低頭的決心叫人拍案稱快;與范柳原在愛情上爾虞我詐,相互交鋒,又是多么酣暢淋漓!作為男人,也許你不會喜歡這樣一個精于算計,自私世故的女人;作為女人,也不會接受那樣一個左右逢源,油腔滑調的男人。然而,我們無法否認,他們是活的,并且閃著人性的光輝。試問我們心底,又有哪一個能說自己是真正的無私博愛?人類自私的劣根性,我們全都有,只是羞于承認吧。張愛玲,比我們都坦白。
她希望得到他的錢,也希望得到他的愛;他希望得到她的人,更希望得到永遠的自由————你我又何嘗不想?其實,每一個人心底都藏著一個白流蘇和范柳原呢。
曾經朝三暮四的男人和曾經精明決斷的女人,最終隨著一座城市的坍塌,給了彼此重新審視對方的機會。她想起初識他的時候,他不經意流露的真心:“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
誰知道呢?也許她早已在那時便把真心悄無聲息的給了他。而多年后,他隨口介紹的一句:“她是我太太”,完滿了她前半生的期盼。那,后半生呢?————胡琴依舊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不管故事如何傾國傾城,它終是一段戲文,只活在舞臺上。
闔上一段傳奇,留下的也只是那一縷沉香繚繞。清醒過后,有一點落寞靜靜滴下來。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0
又翻回原著,一個字,一個字地重溫了兩遍。
她也聽得見柳原的聲音在那里心平氣和地說:流蘇,你的窗子里看得見月亮么?流蘇不知道為什么,忽然哽咽起來。淚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銀色的, 有著綠的光棱。柳原道: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他不再說話了,可是電話始終沒掛上。許久許久,流蘇疑心他 可是盹著了,然而那邊終于撲禿一聲,輕輕掛斷了。流蘇用顫抖的手從褥單上拿起她的聽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來,但是他沒有。這都是一個夢越 想越像夢。
直待白流蘇第二次赴港,范柳原才終于走進她的房間,從那里看到月亮。
柳原道:我一直想從你的窗戶里看月亮。這邊屋里比那邊看得清楚些。那晚上的電話的確是他打來的不是夢!他愛她。這毒辣的人,他愛她, 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她不由得寒心,撥轉身走到梳妝臺前。十一月尾的纖月,僅僅是一鉤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畢竟有點月意,映到窗子里來,那 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鏡子。流蘇慢騰騰摘下了發網,把頭發一攪,攪亂了,夾釵叮鈴當啷掉下地來。她又戴上網子,把那發網的梢頭狠狠地銜在嘴里,擰著眉毛,蹲下 去把夾釵一只一只揀了起來,柳原已經光著腳走到她后面,一只手擱在她頭上,把她的臉倒扳了過來,吻她的嘴。發網滑下地去了。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們兩 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為在幻想中已經發生無數次了。從前他們有過許多機會適當的環境,適當的情調;他也想到過,她也顧慮到那可能性。然而兩方面都是 精刮的人,算盤打得太仔細了,始終不肯冒失。現在這忽然成了真的,兩人都糊涂了。流蘇覺得她的溜溜轉了個圈子,倒在鏡子上,背心緊緊抵住冰冷的鏡子。他的 嘴始終沒有離開過她的嘴。他還把她往鏡子上推,他們似乎是跌到鏡子里面,另一個昏昏的世界里去,涼的涼,燙的燙,野火花直燒上身來。 《傾城之戀》未完,我的心中,陳數卻已是白流蘇,黃覺也等同范柳原。電視劇的緩慢與鋪張,只是奮力將張愛玲的寥寥幾筆充盈成完整的故事,卻著實沖 淡了主線。無復原本的精彩練達,卻能夠滿足大眾對情節的要求。我亦草草看了由旁雜延伸的冗長交代,只著重欣賞了他們的香港相遇。倒還談不上相守的。著迷于 他們似有若無的期許,輕描淡寫的撥弄,明里暗里的相持。他們相互試探,話說一半;他們彼此撩挑,遲疑不定。也許,他們真的都沒有那么真心。到底,我看不 穿。
記住了那幾夜。原著中,只一句話吧 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們兩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為在幻想中已經發生無數次了。
劇中對這幾夜空等、煎熬、幻想的呈現,卻是花了大力氣的,精致到位,亦別有風情。
再慢慢看吧,空了心思,看白流蘇旗袍搖曳,低眉淺笑;看范柳原嘴角上揚,招搖風月。沉醉在,他們相會的每一刻。
也許是理解出現偏差,或者僅僅是程度有限了,好像更把這一出戲往最為簡單真實的情感上去看了,沒了張愛玲冷淩淩的犀利。 不可否認,她是文字的天才。只是,少了一些詩意。她不留情面地揭露男男女女的裝腔作勢、自私自利,我卻寧愿相信塵世有真愛。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1
我們首先說說這位作者-張愛玲,她十八歲時被父親關起來,她患了痢疾父親見死不救。她的第一個丈夫傷了她的心,第二個丈夫在婚后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和樂趣,堅決逼她墮胎可以說,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三個男人都是對不住她的,我覺的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虧欠和辜負。這使的我得以貼近她的思想的軌跡和文字,明白她的小說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為什么她最喜歡的詞是荒涼。
《傾城之戀》給我們的整體的感覺是她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者作為一個中國傳統的女人,她是不喜歡政治的,所以在表面許多社會深度方面的東西上面,她并沒有做的很好,且看《傾城之戀》中多余戰爭一個描寫的環節給人的感覺絕對是很粗糙的,只不過我們喜歡“得魚忘,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并不很在乎這一點,《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原的戀情本身的完美性在我看來似乎就已經落如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中的思考,那么為什么要到最后也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一個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但是看起來我們是無法求全責任的,更何況對于張愛玲這樣的作者,我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根本夠不上多少資格評論她的作品,只是有感而發。
翻譯家傅協這樣概括《傾城之戀》的故事,一個“破落戶”家的離婚女人,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瘋攆出娘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里時一悠揚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出來,得以一個平凡的歸宿,《傾城之戀》給人家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令我覺的精彩的一段是流蘇到了上海之后,與柳原的那幾場交鋒,互相揣測對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撥了流蘇房里的電話,對她說那些話及他們爭吵的內容,流蘇想到的是現實表達她想忽然內柳原結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發點是情感的,兩方所思所想根本就是互相的,這場談話將不歡而散,兩人也因為這次的談話了解到,流蘇想柳原跟她結婚,而柳原卻只想流蘇做他的情夫。了解到這一點流蘇激怒回上海白家,在這場比賽中,從游戲般的戀愛升華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結婚,有了完美的結局,在這紛亂的時代她沒有被擊倒。
在風雨中立起了身子,在《傾城之戀》的愛情與我們現代的感覺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現代的女人不會像以前的人那樣麻煩,那樣的曖昧。相同的是現代的人一樣會害怕輸給他人,如果不是那場大戰令雙方看到自己是多么愛對方,他們的故事會怎樣的,當天地都好象不再存在的時候只是對方還在,又或者連對方也不在的時候,還計較什么輸贏呢?流蘇是個好女人,但她在戀愛市場上卻給人家低估了價,原因是她離婚,幸運的是使她正式成為了他的妻子,從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經濟上的安全流蘇從此便可笑吟吟的暫時把生命告個段落,可憐的女人。
作者把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寫的是如此的動人,便是不平凡的筆伐,料想改編成劇本后仍舊動人,我曾急切地打聽這個女主角是誰,據說是羅蘭便覺的最合適不過了,尤其要緊的這篇文章里充滿了蒼涼,憂郁而哀切的情調,我希望在戲劇演出時仍舊不會失掉它,而且更加強,這是一個膽怯的女子給人家逼急了才干出來的冒險的愛情故事,不會燃起自己心中的熱情,只會跟著生命的胡琴咿啞的響聲,使人倍覺凄涼,然而也更會激起觀眾的憐愛之心。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無論如何是結構和語言取勝,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對于愛情的這引自《詩經》的描述:“死聲契闊,于子相悅,斥子之手,于子偕老”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2
這是在這篇文章甚至說在張愛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仿佛有無盡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這樣的一種無奈的情況下,白流蘇與范柳塬的愛情才有她們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這種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愛情呢也許愛情在他們之間,更像一場游戲,兩個人的交易。
流蘇是一個堅強的女子,在壓抑,畸形的生活環境里,選擇了出逃。她大膽地頂著眾人的唾棄與前夫離婚,這是她的勇氣。可同時,她始終是一個在經濟上柔弱、無助的女子,逃離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來尋找自己的棲息之地,于是她必須妥協。現實與性格間的矛盾,讓她不得不學會算計。不幸的命運讓她學會保護自己,卻又讓她這份簡單、真摯的情感徘徊在疑慮、猜忌、金錢、責任、虛榮之上了。
但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認柳塬是可愛的,給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說到柳塬,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青年時期同樣有著一段不愉快回憶的他性格怪癖,無意于家庭。對于愛情他根本無法駕馭,無法給予對方和信心。也許或者說一定,他曾經只是把流蘇看作是那很多個里面的一個,新鮮過后,各拍兩散,責任不需要,愛情只是調劑,而流蘇也自然知道這一點,“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流蘇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塬的,她也明白只有這場關于這個城市的劫難才成全了她們。
戰爭帶來的是殘缺,可為流蘇和柳塬帶來的卻是一嘲圓滿”。偶然的傾城,讓他們拋卻了所有,讓他們從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沖破一切的結合——流蘇得了名份,柳塬也甘愿擔起了責任。戰爭讓人變得真實。死亡下,忽然感覺瞬間的變化即是煙消云散、陰陽相隔,容不得你有半點猶疑,因為生死只在頃刻,金錢、權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現在,只有身邊尚存氣息的他(她)。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塬是這樣的選擇。范柳塬到最后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于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余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喜歡小說中的一段話:“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塬在身旁,一個人仿佛有了兩個身體,也就蒙了雙重危險。一顆子彈打不中她,還許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殘廢了,她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她若是受了傷,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橫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沒有孤身一個人死得干凈爽利。她料著柳塬也是這般想。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兩個人之間那一絲絲的溫情,在一瞬間,讓時間成為永恒。這一刻交織的情感該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這可以叫做-愛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覺得這是一種悲涼。假如沒有戰爭,兩人將依然活在自己背負的殼中慢慢前行,誰也不會為對方付出真心。他們會按自定的生活軌跡走下去,看似豐盛,卻是蒼白悲哀。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個大變故改變了一切,但如果是為了成就這樣一段戀情,代價未免太大了,而且這樣的偶然性幾近為零。
這樣的愛情,或許只能童話中存在。
傾城之戀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3
在這算不上傳奇的傳奇里,只有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題記
“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尋找傳奇。”似乎張愛玲的寫作都離不開這樣一條矛盾的宗旨,但就是這樣一種情感糾結,價值錯位的安排,才使她在華彩益彰的文壇走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大凡傳統的愛情模式都擺脫不了類似三毛、瓊瑤古典浪漫唯美的神話格調。我們膜拜的愛情常態是“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山盟海誓;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信誓旦旦。。但在《傾城之戀》中,這種被我們視為必不可缺的元素卻通通找不著影子。是的,里面也的確沒有。
張愛玲的愛情慣性呈現的幾乎是一種悖乎倫理,暴露人劣根性的病態。例如,《傾城之戀》中的女主角白流蘇并不是瓊瑤筆下冰清玉潔的大家閨秀,而是一個離過婚的,并有點灰頹的女子。男主角范柳原也并非是一個超凡脫俗的正人君子,頂多算個風流倜儻的富款大少。而他們之間摩擦出的愛情火花卻并不亞于那些被圣化的男女。因為愛得世俗,所以才顯得真實;因為不類同于愛情神話,所以它才成了世俗愛情里不可小覷的神話。
《傾城之戀》并未過多局限于以背景環境渲染人物。她頂多在故事的開頭談到:“白公館有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里忽忽悠悠過了一天,世上卻已經過了千年。”在這壓抑的闡述里,我們不難想到生活在這館里的主人公-----白流蘇的單調和孤獨。在舊式年代,流蘇只能順理成章地陷入價值觀的誤區,認為: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所以她急切想找到另一個能安放自己青春和情感的歸宿。命運的調侃,讓原本和自己妹妹寶絡是一對的范柳原義無反顧地鐘情于她。在范柳原的熱烈追求中,她有過徘徊,有過退步,但再多行動和言語都是不能和心與之抗衡的。
范柳原說:“中國化的外國人,頑固起來,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頑固。”他對流蘇的愛也確如自己所言------倔強,頑固。而也正是這種無所顧忌的放肆他才得以俘虜流蘇銅墻鐵壁的心。他出口成章的情話似很狡黠,但又讓人頓生一種蠢蠢欲動中純粹的被征服。流蘇則覺得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個冰清玉潔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而這樣兩面性的女子身上散發的魅力注定不會被異性忽視,所以柳原這塊磁鐵不由自主地向這塊冰冷的鐵吸了過去。
作為愛情經典,《傾城之戀》確有與眾作迥異的地方,譬如:愛情軌跡沒個著實的起點和終點;愛情邏輯也沒分個徹底的孰是孰非;最傳奇的是《白樺林》是戰爭焚毀了一場苦等的愛情;而《傾城之戀》是戰爭成就了一段原本不可能的平凡愛情。
它的結局也確實像《西廂記》里所倡導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錯,流蘇最終有了可以停泊,依靠的岸,只是這岸沒有她想像中的結實。柳原給不了她所要的天長地久,所以她只能聽著胡琴,在回憶的過程里尋找。也許正像《紅與黑》中所說的:愛情可以超越理智。而如果一旦理智讓步,我們只有淪為不折不扣的愛的奴隸,不過與其他奴隸不同的是:奴隸主是我們自己選的。也許也正像《圍城》中透視的:婚姻只是感情幸福的一種,而不是全部;愛情的距離有時會由于親情而被擱置得更加遙遠。
可無論它屬于何種,人還是得學會愛著,體味被愛著,而不問值得與不值得。流蘇的愛情悲喜劇就像我曾寫的一首韻味小詩:
香滅了,煙盡了,胡琴在暗夜里長嘶。
也許曾經的美麗還蓋著一層保護色,
也許海誓山盟的諾言還醒著。
而愛已無法回頭,也無法在向前走。
曲終了,人散了,空余這座城市的偽裝和寂寞。
也許往昔的回憶開了一扇窗,
也許歲月會給個答案。
但愛已打不開,也無法再走進來。
心醉了,夢碎了,徒留獨角戲的心酸和疲憊。
也許逝去的真實終究成幻影,
也許堅強的背后流淌著澀澀的淚。
但別忘了,
金玉王朝愛的天國里有另一種天長地久,
是的,還有另一種天長地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