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高中品讀心得體會(精選3篇)
《論語》高中品讀心得體會 篇1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著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為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里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著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斗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松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為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說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么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為了好好做事情。小學最后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高中品讀心得體會 篇2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贊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并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高中品讀心得體會 篇3
讀完《生死疲勞》,我能感受到莫言在小說里的大悲憫,就像他說的一樣:大悲憫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并且也同情惡人。《圣經》是悲憫的經典,但那里邊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場面。佛教是大悲憫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獄和令人發指的酷刑。如果悲憫是把人類的邪惡和丑陋掩蓋起來,那這樣的悲憫和偽善是一回事。
《金瓶梅》素負惡名,但有見地的批評家卻說那是一部悲憫之書。這才是中國式的悲憫,這才是建立在中國的哲學、宗教基礎上的悲憫,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學和西方宗教基礎上的悲憫。長篇小說是包羅萬象的龐大文體,那里邊有羊羔也有小鳥,有獅子也有鱷魚。你不能因為獅子吃了羊羔或者鱷魚吞了小鳥就說它們不悲憫。你不能說它們捕殺獵物時展現了高度技巧、獲得獵物時喜氣洋洋就說他們殘忍。僅有羊羔和小鳥的世界不成世界;僅有好人的小說不是小說。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鳥,也要吃昆蟲;即便是好人,也有惡念頭。站在高一點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壞人,都是可憐的人。
這是一部寫作難度很大的杰作。其難度在于必須要應對那半個多世紀的復雜難解的大背景,同時也是構成今日我們這個巨變中的世俗世界的基礎、我們中國人重回現代生活的史前時期。對于過去很多試圖以某種觀念化、道德化甚至歷史化、人性論的方式呈現或借它說事的小說家們來說,這五十多年既是誘人的礦藏,又是不能承受的重負迷宮,結果不是被它輕易地淹沒,就是無門而入,不是被事件的沉重所累,就是被人情世相的繁雜所困。如果以人性杯具的角度來看它,就會輕易陷入宿命論的狹隘泥沼;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又會拘泥于大的事實而忽略了眾生細節;如果從佛家輪回的角度來理解它,那所謂的現世生活又會顯得太過無謂。
作者不僅僅要擁有極強的文字本事,還要有能超越那諸多陳舊角度的闊大視野,將以往發生未曾發生可能發生的一切都變成小說的構成因素熔于一爐貫通一氣,于是那些點點滴滴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東西才都能夠拿來翻出無數新鮮的色彩與花樣;它要求作者找到一個生發與回落的基點,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構建起一個飽滿鮮活的世界來。莫言畢其十多年間積累的功力,緩慢而有力地克服了這部小說所要面臨的難度,從而才造就這本書的十分精彩之處。
事實上,從西門鬧在閻羅殿飽受油炸煎熬的那幾頁精彩的文字開始,就已經充分地透露出從容、大氣、厚重而又簡練的特質。這是一部從始至終都體現出十分的自信心與文字運用本事的作品。尤其是當莫言的筆觸從牛頭馬面皮膚的高貴藍色轉到高密東北鄉沼澤中的一種上午開放午時凋謝的小花朵的時候,一股輕靈的氣息和光澤便暗自流動起來,使小說肌體充滿了深層的柔韌和靈性。
莫言是個洞察人心、物性和世理的小說家。無論是所謂的人性、還是動物性、甚至是草木性,都被他融會貫通于他的文字里。他既能超然冷眼應對這一切生靈的際遇,又能與之同喜怒哀樂、共悲歡離合。向來被視為萬物靈長的人與驢牛豬狗猴齊物相論。從西門鬧的死到驢折騰、牛犟勁,再到豬撒歡、狗精神,到賣藝用的猴及西門后人、相關人等直到最終的世紀嬰兒,那么多沉重而苦難的七情六欲的事,于實虛真幻間相互滲透、自然呈現,其中的輕逸狂想與冷調敘述、幽默詼諧與戲擬反諷、殘酷呈現與深層抒情交相呼應,使那些沉重不堪坎坷多變的歷史情境轉化成了一個虛構而又現實的鮮活世界,為我們供給了前所未有的閱讀、回憶與想象的多重而廣闊的視角和經歷。
即使再過若干年,相信莫言也不會像對《豐乳肥臀》那樣去重新修改這部小說的,因為其中幾乎沒有他過去的小說容易出現的繁雜之弊。這部小說的出現,意味著極富韌性與耐力的莫言已抵達其創作的巔峰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