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精選9篇)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1
今天,我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書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故事。如:岳母刺字重報國,岳飛的母親從型在岳飛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告訴岳飛什么事都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師文拜師,師文想拜師襄為師,可師襄待人嚴厲,從不輕易收徒弟。于是,師文就說:“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我絕不半途而廢。”師襄終于被他的誠意打動了,收下了這個徒弟。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愛看的就是鐵杵磨針這個故事了。書中說詩圣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怎么喜歡讀書,很愛玩。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石頭邊磨什么東西,便走過去問:“老婆婆,您磨鐵棒干什么啊?”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說:“它這么粗,怎么會成為繡花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我下定決心,天天磨,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得到了啟示,刻苦學習,終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2
媽媽給我買了本國學三字經,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后人讀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3
《三字經》是一本極富哲學的書,其中濃縮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體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五行相克,知識量極大。
在閱讀時,我遇到了困難,當然是理解上的問題。其首篇,我認為是講人格的,因為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一句講的是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內心都是善良的,習性很像,但因大人,習慣差的很遠。這里才十二個字,卻蘊含了大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讓梨”這一段在大家心里印象很深。因為小孔融四歲就懂得謙讓,懂得照顧比自己小的人,把大梨讓給他們,也懂得體諒比自己年長的人,也把大梨讓給他們。而自己卻吃最小的一個梨。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小段,說明了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識,而是孝道,做到孝之后,再增長見識,去認真學習數字、文字。
雖然只有一小段,但富含的這里卻很多。我以后還要認真品讀《三字經》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4
暑假里,我讀了很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海經》了。
提到《山海經》,肯定有很多人會想:哎?這書名好熟悉啊。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剛開始我也有這種感覺,不過讀了以后就明白了。
《山海經》包含了地理、歷史、神話、宗教、民族、植物、動物、礦產、醫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生物幾乎是世上沒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動物很像的。比如“閭”像羊,“黽”像青蛙等。
為什么我會記得那么清楚呢?因為里面記載著許多奇形怪狀的生物,光想想就好笑。比如“酸與”,它有三條腿,二對翅膀,六只眼。三條腿,走路要怎么邁步呢?二對翅膀,飛行會不會操作不過來呢?
現在,有些文章中的“老饕”,就是出自《山海經》里的“饕餮”。它曾經把自己的身體吃了。現在人們用它來形容資深吃貨以及懂吃的人。
讀了《山海經》,我驚喜地發現: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嫦娥奔月,這些語文書里出現過的神話傳說故事,全出自《山海經》呢!
這真是一本奇妙的書,豐富的想像力,各種奇思妙想,讓人捧起這本書就欲罷不能。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5
寒假里,老師布置了背誦《三字經》的作業,剛開始背誦時我覺得特別的難,而且特別枯燥乏味。媽媽告訴我,不要著急背誦,先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明白,再讀一讀后面相應的小故事。慢慢的,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它竟然像魔法一樣特別的吸引我。
《三字經》簡潔明了,每句只有三個字,卻蘊藏著中國千百年來璀璨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故事到古今圣賢,從美德故事到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三字經》中有太多經典的小故事值得我們去學習,像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古人好學的故事。“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它的意思是路溫舒小時候家境貧寒,放羊時就割沼澤中的蒲草編成“簡”,抄寫從別人那里借來的《尚書》。另一個叫公孫弘的人,也因為買不起書,就在竹林間削竹簡抄寫《春秋》。他們都因為貧窮買不起書,但是都懂得不能荒廢學業,一直勤奮苦讀著。讀到這時,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現在的教室寬敞明亮,我的老師和藹可親,我有漂亮的課本和豐富的課外書,我有這么優越的條件,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三字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它啟迪著我做人的道理,指引著我學習的方向,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6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經常背誦《三字經》給我聽,它是我接觸我最早的經典誦讀書。
一開始,媽媽只要有空就在我身邊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并沒要求我也跟著學,后來聽的多了,我也就慢慢會背了,從一開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揚”,再到“弟于長,宜先知。”。再后來我就經常和媽媽一起配合背,有時候是一起背,有時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媽媽就對后面的,一句接一句。我越來越喜歡背《三字經》了。
媽媽看我背得越來越多,就開始給我講《三字經》的故事,像《孟母三遷》呀,《孔融讓梨》呀,我都特別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每天晚上,不聽聽這些故事就不肯入睡。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下決心要做個尊老愛幼,對社會有用的人。
現在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能自己借助拼音讀《三字經》、看《三字經》故事了。一有空閑我就把《三字經》從頭來一遍,那些經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小伙伴之間炫耀的資本。課間的我,身邊總有很多“崇拜者”圍在身邊,那是我的同學在用羨慕的眼神看我背《三字經》、聽我講《三字經》的故事。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7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認真地讀了這本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學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溫席”、“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于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小學生尤為一塊璞玉,不經雕琢,怎么能成在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該苦學習,勇攀高峰,長在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講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紂王朝的殘暴統治,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國歷代王朝中最長久的朝代。
讀了《三字經》后,我對這段歷史印象更深了。《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還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獲。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8
自從我讀了《三字經》之后,感到特別慚愧。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天天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如果有一天我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不知道我們還能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下面讓我來給你講講黃香和孔融的故事吧。
黃香九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匆匆離去了,留下他和爸爸的生活非常艱難,因為他爸爸冬天怕冷所以黃香就己幼小的身體來幫爸爸把席子溫熱,爸爸回來后看見黃香睡在自己的床上,知道原因后,抱著黃香痛哭了一場。夏天黃香的爸爸怕熱,睡前黃香用扇子把爸爸的席子扇涼,然后把爸爸扶到床上去,爸爸熱的時候給他扇風,直到爸爸睡著了,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間。
孔融四歲的時候,別人家送來一筐梨,母親說可以吃了,哥哥們都先搶著拿大的,等哥哥們搶完后,孔融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別人問他原因時,他說:“我是弟弟,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讓給哥哥們。”
除了以上的兩個小故事,《三字經》里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都會讓我們懂得許多的道理,教我們學會做人最應該懂得的是孝道——-百善孝為先!
關于三字經250字閱讀感悟 篇9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三字經》里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十分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務必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后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那里我們能夠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齊去讀這本好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