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讀論語讀后感想(通用5篇)
2024讀論語讀后感想 篇1
孔子是我們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著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jīng)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著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么,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shù)落孔子,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并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xiàn)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xiàn)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jù)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優(yōu)劣。
2024讀論語讀后感想 篇2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jié)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xiàn)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jīng)》等,為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發(fā)現(xiàn),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干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干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么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guī)》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后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2024讀論語讀后感想 篇3
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jīng)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為政篇第二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獲;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一定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里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jié),節(jié)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jié),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節(jié)儉,空調(diào)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可以用來打草稿……
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2024讀論語讀后感想 篇4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于是問世并名動天下。
打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說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現(xiàn)在一想可不是嗎!君子在品德上團結(jié)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jié)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jié)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說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養(yǎng)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diào)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依據(jù)。現(xiàn)在的我們習慣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里,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能力,如為此而觸犯法律,則會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zhì)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著。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于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jīng)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yǎng)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2024讀論語讀后感想 篇5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jié)晶,是不朽之篇。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jīng)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jīng)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并強調(diào)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yǎng)。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zhì)奉養(yǎng)上,他認為僅是物質(zhì)上的奉養(yǎng)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zhì)上的奉養(yǎng),否則與動物有什么區(qū)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里,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贊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yǎng)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后,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jīng)典吧!常伴《論語》,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