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讀書心得(精選3篇)
中學語文讀書心得 篇1
最近讀到一些關于語文教學的文章,學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與語文教學方法有關,而語文教學方法論是和辯證法分不開的。在這里我想從辯證法的角度談談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論。
一、整體與部分
有人提出“語文教育整體觀”。所謂語文教育整體觀,除了教材內容之外,在教學上,強調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
如何理解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從閱讀一篇文章來說,如果是強調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過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必須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因為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閱讀(整體)——分段閱讀(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體)。因為一篇文章是有結構的,是分段構成的,篇和段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一段之中,是由詞句表達的,段和詞句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讀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當然,在讀某一段時,必須明確該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讀某一句話時,必須明確該句在這一段中所表達的意思;最后達到對全篇的理解。從學生的作文來說,一般也要從造句開始練習,再寫片斷,最后寫整篇文章。如果是整體輸出,從一年級就要寫成文章,豈不是要求過高了?
關于閱讀課要“讀整本的書”。讀書和學習閱讀是否有區別?學生的課外閱讀當然要讀整篇、整本書。但是中學的語文課不能強調讀整本的書,整本書也只能節選作為教材。閱讀教學要教學生學習閱讀,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體讀。不能因為強調整體而忽視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視了整體,必須是整體——部分——整體地去讀。
二、分析和綜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體性的特征,思想的發生是整體的……有機的思想的整體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這個問題和前面的問題是相關聯的,認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讀書就要“整體輸入,整體輸出”。這里將思想與思維方法混為一談。分析與綜合是人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是彼此相反又緊密聯系的過程。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語文教學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讀全篇課文之后,分段學習:讀段時要理解段中的詞句。其優點,可以對字、詞、句、段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理解得具體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處,過多運用分析法往往忽視對全篇課文的理解和運用,容易削弱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時期由于語文教學過于提倡分析,造成語文教學出現支離破碎的語言堆砌傾向,這是我們不贊同的。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如一只瓷花瓶,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會失去花瓶的美。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的角度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從運用的角度講,學了語言就是要會表達,學會說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整篇,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就是著眼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閱讀中,重視對篇章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訓練中,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作文中,重視思想內容的正確性、謀篇的完整性。這是其優點。目前在扭轉過多的分析時,強調整體和綜合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法,其不足之處,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夠,往往也影響對篇章的理解,如果連一句話都表達不清,也難寫出通順的文章。就如編織器物,如果原材料質地不好,必然會影響編織器物的完美。所以著眼全篇,還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不能只見森林,不見樹木。
最完善的辦法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運用:既著眼于篇,又要把字詞句基礎打得牢固。語言訓練,并不是只作語言分解性的訓練,對中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綜合性語言訓練;進行讀書、背誦、作文訓練,積累語言。但是讀書也不能囫圇吞棗,作文有了構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寫。我還是主張:講讀課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須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三、理解和感悟
自從“課標”制定以后,在語文教學中都很重視學生的語言感悟,這是很正確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詞。好像一談理解就給人一種教學的陳舊感。這是有待商榷的。這里必須明確感悟和理解的關系。
人的認識是由感知——理解——應用構成的過程。理解是人的認知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節。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屬于你所有。”學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讀書不理解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語言的感悟、欣賞和運用。因為理解就是將事物內在的聯系和關系揭示出來,認識事物的本質。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就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間、人物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明白一段話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話中的句子讀通,要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有的詞聯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釋。我們反對的是讓學生抄寫辭典上的詞的概念,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詞,尤其是一些成語,就要先把詞的本義弄明白,再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說,對語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對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詞句,使重點詞句的內涵具體化為一種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2)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間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深入讀書,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內容的要點,還要能綜合地感受思想內涵,創造性地表述課文內容。(3)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情語,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的共鳴。從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維過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開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詞呢?“感悟”一詞,《辭海》上的解釋:“受到感動而醒悟。”也就是說,有所感觸之后有所領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理解達到第三種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動,同時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領悟到一定的道理。還以《背影》的第二、三段來講,只有理解了父親當時所面臨的窘境,才能父親形象所感動,從而才能領悟到父愛的深沉,在情感上感受父親的偉大。所以理解和感悟應統一起來,相互促進。
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階段,還要引導學生有所感悟。要觸動學生的感情,使之動情,才能有所悟。學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同一件事情,每個學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個性化發展。
中學語文讀書心得 篇2
《靠自己去成功》是劉墉專門寫給女兒的書,在這本書中,劉墉和女兒真是無所不談,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鮮活的語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讀來頗具興味。而綿藏其中的是父親對女兒成長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來敲你的門,要靠自己去成功。
這本書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后,劉墉發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
劉墉很懂得“避而后談”。 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敘述中不難發現,父親并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沖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著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后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說百戰不殆。
劉墉還懂得“換位思考”。 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于他們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著”里,作者并為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蘊涵著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悅的氣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 ……
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著許多師長的藝術。《靠自己去成功》閃耀著愛與智慧的光輝,是一本能給予我們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書。
應該說教材中并不乏古代散文佳作,不知為何心中對《陋室銘》這篇僅81字的散文卻情有獨鐘,那種愛似乎更甚于對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細細品來,原因有三。
(一)讀之自然流暢而又韻味無窮
不知為何,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頑固的想法:如果文字缺少了聲律的美感,就像音樂缺少了和弦,單調而少豐富的回響。劉禹錫的《陋室銘》正合了自己的這種口味。我總在想:或許劉禹錫是在一個春色怡人的清晨,一氣呵成寫就這篇《陋室銘》的吧。因為全文如行云流水,絲毫沒有停頓的余地,讀來瑯瑯上口,如金石擲地,口感極佳。再加之全文基本上都押“ing”韻并采用對偶句,同比句,更給人一種一唱一和的感覺,讀之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更為上口。
然而就在曲終人散之時,劉禹錫卻讓音樂在此輕輕地打了一個漩,一句“何陋之有?”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我們似乎觸及了它的內涵卻又不能馬上獲得解釋,一如秋水,水底游魚碎石只是隱約可見,尤讓人回味無窮。
向來,學生就怕學古文、背古文,用他們的話來說:古文是天書。然而這一篇卻是幾冊書中學生背得最好的一篇,一堂課下來,學生搖頭晃腦,讀得不亦樂乎,輕輕松松一堂課,學生卻已倒背如流。如果說《陋室銘》少了這種行云流水卻又余音裊裊的韻律的存在,那么讀起來還有多少滋味?
(二)析之言簡意賅而又精妙雅致
《陋室銘》全文僅八十一字,不僅描繪了 陋室更突現了志向,再加之全文穿插運用了類比、對比、白描、用典等多種技法,可謂言簡意賅而又精妙雅致。
《陋室銘》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后文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順理成章,陋室只要主人“德馨”當然就能“香遠益清”了。這雖是借用了《詩經》中比興手法之妙趣,但以仙龍點睛山水的奇妙構想,不能不讓后人擊節贊嘆。
在前面幾句生花妙筆點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幾句白描將我們引入居室主人的生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描寫居室環境的,然這種淡雅與生機不能不令人聯想到主人的恬淡之心,與這恬淡之中所洋溢的生機。“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二句則向我們展示了居室主人的交往情況及居室生活,這其中雖有知識分子之清高,但更多的是主人對不學無術之人與世俗生活的拒絕。撫琴研經,遠離嘈雜、低糜的音樂,遠離暗濁、傷神的公務,這種生活從容而充實的閑暇生活著實讓人羨慕。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生活是否有著逃避的消極?遭遇貶官即躲進自己的蝸牛殼,撫琴研經,不問世事,不問理想。正當你困惑、不懈之時,文章忽有暗峰突起,“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后經劉備起用,在政治上建樹斐然。而揚雄呢?淡薄功名富貴,在草亭中潛心修學,創作了《揚州賦》,在文學上建樹不斐。作者在此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自比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已同道之思,更表明了作者想以這二人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有著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若逢明主則一展抱負,若無明主,則甘于平淡的志向。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安貧樂道”之思想。是以結句劉禹錫再度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儲蓄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可謂妙手天成。
縱觀全文,雖不足百字,可字字珠璣,一如文中所繪之“陋室”精妙雅致之極。
中學語文讀書心得 篇3
今天,本來沒有想舉行背誦比賽。雖然讓孩子們背誦一些經典文章,一直縈繞在我心里,揮之不去。有時也甚是矛盾,不愿意讓孩子們感覺死記硬背的痛苦。但語言的學習,或者其他各科的學習,沒有一些牢固記憶的東西,想融會貫通,掌握其中門道,是萬萬不行的。
我多年學習英語,深感其中門道。熟讀成誦,對于語言學習,是不二法門。也覺得古人學習語言,先背后講還是有些道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猶記得上學期舉行的背誦大賽,在學期結束,我們進行了全本書的比賽。進行了四節課的時候,改變了方式,讓參與過的孩子,檢查未參與的孩子。很多孩子沒有登臺背誦,失去了鍛煉自己膽量的機會。
數學老師有事,今天成了我的包班。而上午恰巧我前兩節必須去辦事,如何解決空班問題,還得讓孩子們有事可做。雖然孩子們慢慢養成了,如果老師不在,他們會安安靜靜在教室讀書,練字,或者寫日記。我還是不放心,上學期舉行這樣的活動,也是用了一天。我突然想到,給孩子們兩節復習背誦時間,來一次比賽。發通知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
周一上午前兩節數學課上成語文早讀課,內容是復習背誦一課到《晏子使楚》所有課文。我們將在后兩節舉行開學來第一次的背誦大賽,并對優勝者發獎鼓勵!全員參與,都要登臺背誦。鍛煉自己的膽量,讓自己更自信!
然后又給班長通知:
佳諾媽媽:
明天上午前兩節數學課,趙老師生病不能到校,我也有些事不能及時趕到。讓佳諾到校后,通知孩子們,上兩節按照家長群的通知進行早讀課,后兩節我們舉行背誦大賽。并讓他負責班內秩序!謝謝!
我想改變上次的做法,一定讓每個孩子登臺鍛煉膽量和心理素質,主動優先帶動,讓大家有信心參與。讓準備充分的孩子帶頭,其他孩子可以再次準備。李龍威負責記錄,他主動第一個背誦。他確實給大家開了一個好頭,背誦的內容多,還很是流利。我感覺這次背誦比賽一定比上次更好,雖然是突擊比賽。但平時要求背誦的課文還是抓得很緊,也有好多孩子主動背誦。其中就有李龍威,他對于背書,也許是聽從了我的建議,也許他很有興趣。但高潮無疑是我們的白馬王子,人見人愛的白金豪。秒殺我們大家,讓我們一下子成了他的超級粉絲。我情不自禁的為他錄像,同學們被他的聲情并茂,手舞足蹈,入情入景的朗誦,帶入了一個文學的`境界。跟隨他,進入了聯想的世界。他每次的日記,幾乎都是千字以上,生活在他的筆下娓娓道來,原來是有如此活水的緣故。這腦子里可是有雄兵百萬,任意他的調遣啊。我不由得為他豎起大拇指,真的很棒。李璐鑫在班里更是以內容多而著稱,看看時間,上午沒有敢讓他背誦,我打算下午讓他開頭。他的手估計舉得都酸了。爭取背誦的孩子,手都舍不得放下,一邊聽講臺上的背誦,一邊手舉著,還在上面的背完,老師給他機會。
下午李璐鑫果然用了一節課才把自己的背誦內容,給他大家展示完。讓大家驚嘆不已,這是不是人腦子。恐怕真的是特殊結構,竟然有如此的記憶力。上周四的讀書交流會,他竟然講了一節課,這背誦又是一節課。讓人無語,讓登臺三十秒下臺的情何以堪啊。與他能抗衡的就是王冀威了。就是聲音還需要提高幾度,若是能吸收昔日同桌白金豪的優點,那可是好上加好。他的準備充足,讓大家眼睛一亮。 女孩子們還是膽量不大,沒有舉手爭取的。但是最終還得登臺,為了落實人人參與,人人鍛煉,做老師還得逼一把。她們每個人還是登臺參與,其中王盼盼得到了她們當中最好的成績。幾個沒有機會登臺的男孩子,也第一次到講臺上給大家背書,這體驗也許讓他們終生難忘。有了第一次,我想他們會在未來爭取更多的表現機會。 全班無一人不登臺背誦,看到的是他們更多地從容,不再像以前登臺,內心慌張,表情緊張。發出的聲音,透出一種自信的感覺,沒有了顫音。我相信通過這樣的鍛煉,會讓孩子們練就當眾講話的膽量,通過課文的背誦積累,讓他們將來獲得能說會寫的生活能力。我將在多讀,多寫,多背,這三個方面努力引導孩子們,讓他們感受的語文學習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