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0篇)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本著作,她利用七篇故事加上尾聲來體現自己歡樂的童年以及自己思念童年的心情。
文章一開頭就把那個叫做"呼蘭河"的東北小城給描述出來了,以賣饅頭的、豆腐的;賣豆芽菜的、涼粉的、麻花的;行路的、車夫等一些人來體現呼蘭河不同群體的形象。
我最喜歡的還是有子二伯的故事。有二伯說我們家的長工,性格十分古怪:給他東西吃,他不吃;不給,他就罵。有二伯有許多外號:"有二爺"、"有子"、"二掌柜的"。當他被比他小很多的"我"的父親打時,沒有反抗,后來卻用偷來實施報復。
這本書表達了兩種思想感情,一時作者思念童年;二是作者不希望社會埋沒在黑暗之中。本書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高度評價。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呼蘭河傳的自傳,他是著名作家蕭紅寫的。
蕭紅出生在一個寂寞的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在蕭紅很小的時候,就有了【盛舉】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這些都是呼蘭河城的祖先祖祖輩輩代代流傳下來的,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作者蕭紅也在這本書里講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童趣,如·‘拿鏟子把谷穗割掉,留下了一大堆的狗尾草,使外祖父哭笑不得;院子里的玫瑰花綻放時,蕭紅又將撒發的香味的玫瑰花摻入外祖父的帽子里,當時,外祖父并不實情,又讓大家·哈哈大笑。每次讀到這,別提我了,我都笑得前埔后仰了。
每當翻開這本呼蘭河傳,我總會沉靜在這歡樂時光,呼蘭河傳里的好詞好句又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得到了不少東西,懂得了不少學問。
當然這本書里也珍藏著很多打動我的語句,如,老胡家有了小團圓媳婦,但沒過了多久,小團圓媳婦就過世了,小團圓媳婦的孩子出世的時候,不到五分鐘也能去了,但他的爸爸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生的希望,這一舉動,不僅打動了呼蘭河城里的君民,也打動了我。
最令我傷心的是尾聲,從這一個個字里,又回憶起了我兒時的故事。
啊,我愛這本書,更愛讀這本書。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當我打開這本書,我便深深地被它所迷住了,鄉下的淳樸風情、農村人質樸的風俗,都讓我覺得這一切是那么美好。《呼蘭河傳》主要描述了呼蘭河城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慣。
當呼蘭河城里那大泥坑把人陷住時,旁觀的人都哈哈大笑,但到最后,還是會幫助他。當呼蘭河城里某一戶人家跳大神時,差不多每戶人家都要跑過來觀看,大家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看到這兒,我深感鄉下人那種淳樸。《呼蘭河傳》,反映了當時舊社會人民艱難的生活和辛苦的勞動,但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而不是頹喪的心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不免有些挫折,在你的心情降到低谷時,不要頹喪,應要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用笑容去迎接一切,再大的困難也會土崩瓦解。《呼蘭河傳》中的蕭紅,小時候的童年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全然不知外面世界多么殘酷,依舊自己玩自己的,為什么她對待每一天的生活都那么熱情?因為她說“小孩子健忘,每天都會快快樂樂。”,是這樣嗎?不是的。因為她每天都用自己那顆充滿熱情、激情的心與正確對待每天的態度,才讓她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健健康康。
呼蘭河城,你美麗的景色和人們樂觀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孩子們充滿熱情與激情的心使我深深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情不自禁。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同,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為各章,但又像描寫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但是當時的民眾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盡管把這個坑填平并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愿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閑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寫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這里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快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后花園里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寫幾家鄰居,有喂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這里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里面住著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己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寫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后”,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為不易,但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毀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兒子身上 ,他不在絕望,看到了希望。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這就是作者筆下的小城呼蘭河,它并不繁華。在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和腐敗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就讓我感慨萬分:在東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們和家畜常常會遭受到災難。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小團圓媳婦剛來胡家的時候只有十二歲,因為長得較高,怕別人說她謊報年齡,便說是十四歲,但盡管如此,人們還說她有意隱瞞。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們便說她大大咧咧,一點沒有媳婦的樣子。不久她的婆婆時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說是可以讓她更懂事聽話;還認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盡了各種迷信辦法:請“云游真人”抽貼、請人來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開水中煮……最終,小團圓媳婦被無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緒歡快起來是在祖父出場后。從作者——一個四五歲孩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隨祖父在后園盡情玩耍。鋤草、抓蝴蝶、吃烤鴨、缸帽遮雨……皆描寫得妙趣橫生,意興盎然。這一幕幕,作者都用詼諧幽默充滿趣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我竟不自覺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來,讀了《呼蘭河傳》,覺得作者的童年是美麗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樂與幸運。
讀這本書時,愉悅伴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與黑暗,很慶幸那只是蕭的童年。但,這是無法逃避的歷史,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作家蕭紅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輕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調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小團圓媳婦那一章,那樣的經歷讓人透不過氣來。一個和當時蕭紅年齡相仿,一樣是12歲的女孩。12歲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陪在父母身邊,但她卻千里迢迢到這兒來當童養媳。因為她活潑愛笑,不像媳婦,所以經常受到婆婆的打罵。一打就打罵了一個冬天,不分晝夜,她這樣做是為了讓她聽話。“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炫耀地說。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出了病,他們沒有給她看醫生,而是聽信了跳大神的話,請人用滾燙的熱水給她洗澡,昏過去了,就用冷水澆醒后再洗……就這樣最終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媽媽從單位趕到家,心急如焚,他們火速攔下一輛的士,火速趕往醫院。今后,他們每天按時給我吃藥,燒飯……想想自己,比小團圓媳婦幸福多了!
我們要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記憶,擁有一個充實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舊時社會的人,都十分具有迷信,相信這個妖魔鬼神也是一類的東西。今天,我讀了《呼蘭河傳》,更是我們感觸頗深。
呼蘭河是一個小鎮,有幾個街道和幾個小商店,一切正常。直到有一天,一個小城鎮的“團圓妻子”,讓人以為她是惡魔纏身,所以請人跳舞,一直在做一些驅魔咒語。后來,他被毆打致死折磨所謂的“快樂的妻子。”
讀完了我們這一部分章節,我不禁為之憤慨,為什么要這樣學生對待自己一個女孩?這些問題都是所謂的迷信惹的禍啊!什么跳神,什么專治鬼神纏身的藥方,統統使用都是可以騙人的呀!為什么不能因為他們相信這個妖魔纏身的鬼話,就白白的葬送一個人的性命呢?
我認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片段:有些人就是利用這個迷信思想的優勢,銷售假藥,假處方,這是迷信啊!這種迷信的心態,這是沒有什么更具有欺騙性伎倆!我們應該相信科學,不要相信所謂的鬼魂啊!
我從這本書中悟到了作為一個沒有道理:應該相信社會科學,不要太迷信。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古語說,“女子上不了戰場。”其實不對的,這井多么深,平白的你問一個男子,問他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個年青的女子竟敢了,上戰場不一定死,也許回來鬧個一官半職的。可是跳井就很難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人若老實了,不但異類要來欺侮,就是同類也不同情。可見溫順也不是怎么優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結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
假若有人問他們,人生是為了什么?他們并不會茫然無所對答的,他們會直接了當的不加思索地說了出來,“人活著是為穿衣吃飯。”再問他,人死了呢?他們會說:“人死了就完了。”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否苦多樂少。那粉房里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墻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呼蘭河傳》更像一部自傳,蕭紅回憶著出生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家的每間屋子每個擺設,當然還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壞的,不好的不壞的,好的不見得怎樣優美,壞的也不會有多可惡,總是命當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東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馬,也沒有人說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沒見人說要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水燈慢慢向下游漂,漂著漂著就滅了一盞;鄰家人的歌聲,像一朵紅花開在墻頭上,越是鮮明,就越覺得荒涼。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蕭紅的文字,總是無止盡地沉落下墜,看著讓人又喜歡又心疼。這樣的女子纖細敏感偏偏缺少足夠的愛,她童年時,母親父親都不喜她,唯一親厚的爺爺沒有多久也去世了,當諾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卻還有一生的路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滿篇滿紙,都是回憶,滿眼滿心,都是蕭索。這書不該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說,你若望向深淵,深淵也會回望你,我只怕,蕭紅她已在深淵。蕓蕓眾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保不準什么時候一個念頭就放任自己墜落,跌進無邊黑暗里,永遠永遠都不想醒來。而我絕對不能這樣,我連那個崖邊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蝕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動的圍墻,可以修補;悲涼的人生,卻有什么方法補救?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呼蘭河傳》,這本書的作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
寒冷的冬季,小狗被凍得夜夜叫喚,哽哽的,好像它的教爪被火燒著一樣;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大風雪的夜里,竟會把人家的房子封住。這便是蕭紅眼里的呼蘭河,她的家鄉,一片白色的世界,一個寒冷的世界。
這里,偏遠,熱鬧,冷漠。在“大泥坑”常常淹死孩子時,人們聚著看熱鬧,袖手旁觀。鄰居拉磨的“馮歪嘴子”取了王大姐,短暫的幸福之后,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因為他是私自決定嫁娶,這在當時,是極其不孝的。
我記憶最深的是隔壁胡家的故事。小團圓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她被當作童養媳賣給了胡家。胡家對小團圓很不好,經常無端打罵她,但在外人眼中這不過是讓小團圓聽話,十分正常。最后越打越兇,小團圓痛苦地離開了人世。
(除了呼蘭河的寒冷,更讓我了解到當時社會的現狀,當時人們的冷漠),我更覺得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該是多么的幸運、多么的幸福呀!女孩子也可以念書,也可以做得和很多男孩子一樣好。記得有一次,我看見一個新聞,一個大廈招聘員工,要求在三分鐘內復原一樣東西,只有一位女生想出了跑出去重新買的辦法,獲得了這份工作,人人都是平等的。
《呼蘭河傳》這本書帶給我許多感悟,我很佩服蕭紅能寫下這個讓人身臨其境的故事,我喜歡這本書,讓我更珍惜我現在的生活。
點評:蕭紅,不管是她的文字還是她的而經歷,都是傳奇。這部《呼蘭河傳》是自傳體小說,它的語言,內容,深度,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所以,寫的時候我們可以抓住某一個人物——爺爺來寫,可以抓住某一段故事——小團圓的婆婆花大錢請神棍跳大神給她治病來寫,也可以抓住某一個事物——爺爺的花園來寫,在我們沒有能力面面俱到時,抓住某一點,讀透了,就寫這一點,就像這篇作文一樣。寫讀后感,不是為了寫而寫,而是為了更好得理解這本書,讀懂這本書,尤其是好書,要認真去讀,去“感”。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么覺得的吧!
在作家蕭紅的筆下,他的爸爸對他很冷淡而媽媽對他很兇,祖母更是對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樂的時光是與花園祖父在一起,因為在這花園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樣,而祖父很慈祥,永遠不會不耐煩,因此在我眼里,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相比之下,而那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沒有蕭紅那么好了,他十二歲就送到在呼蘭河這座城市里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可誰知,這才十二歲的小姑娘,剛一送過來,天天拉車,晚上還得遭受婆婆的嚴刑打罵,不知身上有多少傷痕,最終年紀輕輕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興旺的老胡家老胡家,從此慘遭滅門。看看,蕭紅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只有祖父,這不令人很痛心嗎?何況在當時,這樣的生活還算是快樂,再來看看團圓媳婦,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誤了自己多少的學業,浪費了多少的青春,再嫁過來后,還被婆婆如此折磨,喪失了一條無辜的小生命,無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們現在的生活,十分快樂,幸福,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爸爸媽媽呵護著,老師教導著,同學幫助著,和呼蘭河傳里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豐富得多,可是呀,我們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開口大罵,甚至動手,他們害了你似的,我想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會有所啟發。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我一口氣將中國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蕭紅的童年回憶錄讀完。我與作者一同分享了她與祖父童年相處的美好時光。同時我被民國時期我國東北邊陲小鎮愚昧、落后、冷漠、無知、迷信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劇所震憾。
作者用回憶的手法,用淡然的筆墨構畫著童年生活的小城,每一條街,每一個店鋪,這里的人們冷漠、自私、封建無知。東大街的泥坑是通行的街道,只要下雨,不知陷進多少馬、車,卻無人去鎮;磨粉人家的草棚房子快要歪倒砸傷人,無人去修,他們貧窮到吃一塊豆腐也是奢望,四五個兄弟姐妹為了爭一個麻花,被打得抱頭鼠竄。有的人對別人的疾苦袖手旁觀,說三道四,當成笑料,到處傳播,成為悲劇的制造者,而自己還冷漠地充當悲劇的看客而喜氣洋洋。
首先是團圓媳婦——一個貧苦人家的十二歲女孩,到老胡家當了童養媳,因為太天真、活潑、勤勞、能干(他們認為不知羞),就遇到四鄰的冷言熱諷,被婆家人百般折磨,想把她改造成一個含蓄的女孩,用針扎,用手擰,吊到大梁上毒打半夜,用燒紅的烙鐵燙腳心,折磨得奄奄一息,還說她是狐貍精,用迷信的手段救她的命(她婆婆是出名的吝嗇鬼,怕她死了賠本),而把她衣服脫光,當著眾人的面,把她扔進大缸里洗燙水澡,出來用冷水澆醒,又連續扔了兩次,受盡了污辱,最后在人們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暫悲慘的一生。
文中又寫了她的鄰居——賣豆腐的窮人馮歪嘴子因太窮娶不上媳婦,后來和大院里的王大姐(大齡女),沒正式結婚,生了兩個孩子,受盡人們的嘲笑,冬天住在破爛磨房里,零下七、八度,孩子沒有棉衣,睡在草窩里,無人問津,后來王大姐生第二個孩子難產而死,鄰居們不是憐憫、心痛,而是看馮歪嘴子的笑話,說他不是上吊,就是跳井,孩子也是凍死餓死……而馮歪嘴子無論再貧窮再困苦,都沒有放棄希望,自己辛苦地帶著兩個孩子生活。
讀后,讓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對人們冷漠、自私、愚昧、封建、迷信,十分痛恨,對十二歲這個團圓媳婦,跟我們現在的年經相仿,卻受到了百般摧殘的悲慘命運而十分同情。
我慶幸自己趕上了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好年代,人人平等,衣食無憂。我們都能受到國家免費的義務教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知識。
再看看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富起來,而且強起來了,到處高樓聳立,交通四通八達,國家實現了精準扶貧,村村有公路,有網絡,農民也住上了別墅,生活越過越幸福。
如果作者能看到這“小康美景”可能她會感嘆作夢也想不到的。
我們應珍惜大好時光,珍惜這幸福生活,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一直以來我對封建思想的認識,就是書本上寫的:男尊女卑、麻木的國民、封建愚昧。最早讀到反對封建文化的文字就是魯迅錄入到課本中的文章,《吶喊》、《彷徨》等系列的小說。阿Q正傳、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但是說實話,當時真的沒有好好讀過,只是覺得寫的很奇怪,里面的人奇怪、寫作的視角也很奇怪。
讀完了《呼蘭河傳》,我覺得自己才慢慢地了解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哪些文人志士對于國民的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嘆息。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呼蘭河傳》看起來像是一本自傳、或者說地方傳記,怎么會和封建思想扯上關系呢。下面來聽我慢慢說。
《呼蘭河傳》,寫的是1910年前后,中國東北以“呼蘭河”為中心的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蘭,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小說一共分為七章,第一、二章對呼蘭河城風情的描繪。氣候寒冷,小城簡陋。城里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兩所學校、染缸房、磨坊;西二道街上的米鋪、藥店等等。第三、四章是第一人稱“我”的童年回憶,關于我小時候的生活,主要在后花園。我的家是荒涼的,還有租住我家房子的幾戶人家養豬的,漏粉的,拉磨的、趕車的,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第五、六、七章就開始寫人,寫了趕車的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寫了我家的長工有二伯、寫了拉磨的馮歪嘴一家絕地而生。然后小說就這么戛然而止了。所以我覺得這本小說也可以叫《我的童年》,我生長的那座城和那座城里的人和事。
為什么說這本書讓人讀到了封建思想的荼毒呢,給大家簡單的講一個書中的人物,老胡家的團圓媳婦,老胡家是以趕車為生的,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各取了一個媳婦,兩個媳婦又生了一個兒子,一家人勤勞能干,大家都覺得他家以后要勤勞致富奔小康。不過大媳婦生的是小孫子,二媳婦生的是大孫子,這個團圓媳婦就是給小孫子預定的,8歲下聘。12歲花了大價錢坐火車從遼寧接過來的,這個小姑娘活潑開朗、12歲已經張到14歲的身材了、頭發又黑又長,梳著很大的辮子、坐得筆直,走得風快,吃飯就吃三碗。但是卻被婆婆以及城里的人視為怪物。遵從“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的古訓。有事沒事就毒打她,心情不順就打她。一直打到她見人就怕、精神不太正常了。她的婆婆看她大吼大叫,認定她是被鬼附身,左鄰右舍的人也開始看熱鬧、出主意。吃整毛的公雞然后捂在被子里、吃黃連加瘟豬肉、跳大神、抽貼、當眾洗開水澡、燒香火、剪她的頭發等等,最后在一個普普通通的早晨,小團圓媳婦死掉了。后來這家的婆婆為了團圓媳婦哭瞎了眼睛,大孫子的媳婦跟人跑了,婆婆因此瘋了,這一家至此敗落。
讀完了整本書,還是感覺很悲涼的。除了團圓媳婦,還有敢于自由戀愛的王大姑娘也死掉了、我家的有二伯和老廚子,同處于社會底層被剝削的人卻是其他悲慘故事最直接的看客和推手。就像魯迅說的,中國人歷來是排著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
就分享到這里了。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我們的身體在上班,我們的靈魂可以通過文字穿越時間和空間來感受風情萬種、世間萬物。我覺得讀書多的人一定是睿智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對自己和他人寬容的人。作者:kiki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我讀呼蘭河傳里的故事后,心里很高興。高興得是我生在了現代美好的科學時代里。
作者蕭紅在書中寫到,1933年,嚴凍封鎖了大地,大地上到處凍裂了口子,天氣冷的嚇人。在某大街的中心有一個大泥坑,每當一下雨,坑里的水馬上冰結,玩皮小孩在上面滑冰,不知道滑倒了多少人。馬車在上面走,不知翻倒了多少輛。夏天每當一下雨,泥坑就變成了吃人的無底洞。貓,狗,豬,馬,只要一沾泥坑的邊,要想活命很難。就這樣老百姓還稱它為神坑。有人落難救人,有物落難救物。沒完沒了地過著同樣的日子。沒有一個人敢說把泥坑填滿。那時社會是迷信的,害苦了人們。
我慶興我生在現代美好的科學時代里,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翻開《呼蘭河傳》這本書,灰暗的天空,市民的是非,把讀者的眼睛緊緊牽住。
走進城鎮,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著,平靜的好像西湖的水面。從城鎮的深處傳來嬉戲的笑聲,那正是從作者和祖父的后花園中傳出來的。作者的生活十分豐富,也十分孤獨,從作者的祖父那兒獲得了一絲歡喜。祖父是一個和藹可親、善良的人。有時卻會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樣捧腹大笑,也有時候會哭鬧。“祖父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樣,他只長大了身軀,卻沒改變過他那顆和善的心。”
但有些呼蘭河城中的人卻十分可恨。胡家的團圓媳婦,見人也不知道羞,剛到老胡家就吃三碗飯……寫出了小團圓媳婦的不小心,婆婆開始“教導”了,沒想到她卻“病”了。于是封建社會中的市民開始想餿主意了:“請狐仙,腦神鬧鬼,畫符,用燙水燙……”
但小團圓媳婦被這些“醫生”治死了。馮歪嘴子身上還有希望,王大姐死了,馮歪嘴子把自己的孩子養大,艱難得生活了下去。
人生活下去靠的是什么?是意志。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呼蘭河傳》是一部怎樣的書啊?它斷斷續續,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個片段跳入另一個片段,讓人摸不到脈絡。它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一個小鎮上世態人情,繼續自己童年生活的點滴。開始讀有輕松的趣事,可愈讀愈會感到心頭一點點沉重苦悶起來,直到最后情感波瀾而久久不能平復。
它是一篇敘述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串凄婉的歌謠。
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作者的眼里處處是新奇。春天。拔一個白菜,摘一個黃瓜,采一個倭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一—個大蜻蜒從旁飛過,于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蘭河的火燒云是很好看的,變化極多,一轉眼,一低頭,那天空的東西就變了。秋天。偏偏這后園每年都要封閉一次的,秋雨之后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冬天。儲物室隨便打開那一只箱子,里邊一定有一些好看的東西,從而來消遣冬日漫長凝滯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帶給作者生命最初的期冀和夢幻,童年的歌盡情流淌回蕩在后園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純真、未被世俗侵擾玷污的年華。
呼蘭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團圓媳婦是書中被封建觀點迫害最深的,在那個沒有一點人性—點溫暖的非人間。“大缸里邊,叫著,跳著,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來她連動也不動,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湯次昏一次";而周圍人呢:“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沒有白看一場熱鬧,到底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于是人心大為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
他們眼見如此殘忍的行為卻大聲叫好,一個人的死若是能帶來點樂趣的話那就是好的,所以他們樂于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買宗,票,而且趣味無窮"。作者滿含悲痛地描述了這種踐踏生命,蔑視生命的行為,鞭撻又同情他們。是啊,這能怪他們嗎?這能恨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嗎?他們其實還是善良的,實在沒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們同是被幾千年傳下來的思維、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終成為一個個犧牲品。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本書,風格明朗,笑里含著沉痛。以一個孩子的小視角,反映出中國的一個大時代。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這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于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動。帶著這么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
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么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么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并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雖然我們這些脊梁,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這幾天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蕭紅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這本書里有一段特別有趣的故事,講了蕭紅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如:蕭紅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卻渾然不知,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愛蕭紅。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許多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那個年代,人們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讀到后面,會覺得越來越沉重。在結尾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后花園正正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難過、悲傷。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后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呼蘭河并不繁華,但在單調中卻蘊含著生機,夾雜著悲涼。這里有東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醫生,有被當地愚昧和無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團圓媳婦,有胡同里賣麻花、粉房里掛粉條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懇老實的馮歪嘴子,有潔癖的祖母,更有"我"跟著祖父學唐詩、學種地。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詼諧幽默充滿童趣、童真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不自覺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筆下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蕭紅看來,這些故事并不美。
讀了《呼蘭河傳》,更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樂與幸運,從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蘭河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打開《呼蘭河傳》,灰暗的色彩,平靜的敘述,把我們帶到了20世紀初的呼蘭城。
走進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們日復一日平靜地生活著,春去,秋來,循環往復。唯一飄出笑聲的地方,就是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后院。作者的童年生活快樂,卻也寂寞,從祖父這里她獲得里唯一的家庭溫暖,祖父對作者無微不至的關愛,是作者心底最溫暖最美好的回憶。除此之外,在《呼蘭河傳》中,作者通過所見所聞,描寫了呼蘭人的圣湖和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
小城種的人們,大部分都是看客,他們愚昧無知,冷酷無情,對生命漠視。
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見人一點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大漠大樣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這一切都表明了這個女孩子并不像謹小慎微的團圓媳婦。于是,婆婆開始“好心”地教導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了。卻沒想到出了事,小團圓媳婦“病”了。然后,“熱心”的各位鄰居帶來了各種偏方,請胡仙、跳大神、鬧神鬧鬼、畫符、用開水燙……一一試過后,小團圓媳婦終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終于“回家”了。
讓人毛骨悚然的治病過程,就是在各個“熱心腸”的鄰居的圍觀下完成的,人命在他們眼里算什么!也許還比不上幾塊豆腐。這是什么樣的吃人規矩!這就是打得小團圓媳婦丟了半條命的規矩,這就是呼蘭人守著的老祖宗留下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它吃掉了小團圓媳婦的生命,更吃掉了千千萬萬呼蘭人的心。他們像是沒有知覺一樣,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真是可惡,可嘆!
萬幸,在馮歪嘴子身上,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后,一個人獨自帶著兩個孩子,生活雖是艱辛,但他并沒有放棄,他“改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馮歪嘴子堅強地過著自己的日子,“他雖然也常常滿滿含著眼淚,但是他一看見他的大兒子會拉著小毛驢飲水了,他就立刻那含著眼淚的眼睛笑了起來”。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難,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會好起來的。而這,我想也是作者蕭紅的期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