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心得讀后感(精選4篇)
孔子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早在中學時就在老師填鴨式教學下背會,但總是機械地背出譯文,理解是那么膚淺,也未曾用心琢磨和體味,直到被我們學者清風校長推薦——于丹《論語心得》,確切地說是最近一段時間才慢慢品讀。
是于丹又讓我們的大腦想起了學過的只言片語,自從讀了于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 對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也許沒有讀透,但也從中無處一些生活的真諦。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記得于丹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一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心胸要寬廣,對問題的思考要有虛心的態度。不要盲目的與他人比較。這便是《論語心得》帶給我的思考之一。
孔子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2
捧讀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我感到自己以前對于《論語》的理解只能算作“冰山一角”。這部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有哪些實際意義?于丹老師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她眼中的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而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個人道德、品性和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追尋快樂人生的智慧。
一、 真正的快樂來自心靈深處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而幸?鞓放c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誠然,誰都不愿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足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更富裕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但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于丹教授認為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
教師這個職業決定了我們永遠不可能在物質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實當咱們選擇這個職業時,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也就選擇了無私奉獻和精神追求。那為何老師們現在的怨言越來越多了呢?我想這就和于丹老師所說的人的“視力”問題有關。如果教師總是用眼睛去看周圍那些擁有香車豪宅和巨額存款的人,那么你永遠也不會快樂?扇绻覀兡軌驅W會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內心,就能夠每天從學生成長的點滴進步,從孩子的一聲“老師好”,從家長的一句“老師謝謝你”,從若干年后已經長大成人的學生還記得你的生日并送來祝福等許多細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種無與倫比的職業幸福感。
因此,真正的快樂并不屬于有錢人,而屬于心靈富足的人。
二、快樂的本性是平和
人們喜愛品茶,在茶的面前,就會感到一切都變得平和美好。于丹教授理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并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我理解為:快樂的本性猶如茶——平和。茶的確是個和氣的性子,與誰都合得來。柴門也進得,侯門也進得,不卑不亢,不溫不火。所以,茶能和柴米油鹽醬醋過日子,也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雅性,且在那個浪漫天地里,還擔任著缺一不可的角色。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性情平和下來,會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悅,愉快之意。茶道講求的是要讓人身心愉悅,這與《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不謀而合了。
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以平和的性情待人處事,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卻經常聲色俱厲,指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這樣的老師師德修養并不一定有問題,他是沒有達到性情平和之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那樣,學會修身養性,學會控制自己。一個教師只有性情變得平和,才能像茶一樣,與各種性格的學生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其實,教師面對“問題學生”老想發脾氣,這樣做不僅對于學生的成長有害無益,對于教師個人身心健康的傷害也是無法彌補。教師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學生出現問題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我們要學會以柔克剛,用平和的心態創造教育的快樂。
三、快樂的核心價值是“恕”與“仁”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對其進行了解釋。 “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這句話說說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比如我們教師,如果自己要做機械重復的工作,就會感到很煩,但給學生布置作業卻很少考慮學生的感受,一廂情愿地搞“題海”戰術。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但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教師又有多少回在暗示學生如何如何回答領導的提問,實際在變著法誘導學生說謊。我們的所言所行距離“恕”字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人的一生如果真能做到這樣的一個“恕”字,那么他一定會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書中對“仁”的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留有一點空隙。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的,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也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教師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理想的實現則必須依托于學生。只有幫助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獲,我們在事業上才能有所建樹;只有幫助學生實現理想,擁有幸福人生,我們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找到心靈的快樂。教師的一生都與學生緊密相連、榮辱與共。關愛學生、幫助學生、造就學生是我們收獲快樂的唯一途徑。
愛人愛己,悅人悅己,成人成己。人生路如果能夠努力踐行“恕”與“仁,我們就會實現快樂人生的核心價值。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要以淡泊的襟懷、超逸的性情和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教學生涯,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學生自然的生命個體,這樣我們才能追尋到自己的快樂人生。
孔子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3
《于丹論語心得》透過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個篇章,以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以此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讀這一本書,進一步增加了對《論語》的了解,同時也很好地啟發了心靈,幫忙我們沖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縛,找到人生本該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價值所在,透過心靈的釋放,讓我們智慧地、快樂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講兩點體會。
一、做一個有信仰的人
書中講到對子貢問政一段的解讀,子貢問政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安定平穩需要什么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夠的糧食、強大的軍隊、人民對國家的信仰。子貢又問:必須要從三者中去掉兩樣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于丹對此的解讀是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誰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沒有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必須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禮貌上的發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志,真正來自于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于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其實,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無限之大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在中國,以前因為有共產黨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在美國,因為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信仰,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以其獨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國;在日本,撇開愛國主義情懷,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危機是信仰危機。官員貪污腐敗、政府執法不嚴、商人金錢至上等等社會風氣的背后體現的都是信仰的缺失。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個國家想要強大,民眾務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說,成功的政治來自民眾內心對政權的認可,民眾信仰的樹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樹立。在我看來,政府威信的樹立最核心的是從執政黨隊伍抓起,也就是我們的黨員隊伍和干部隊伍,只有這兩支隊伍在思想上、行動上高度純潔了,民眾才會對黨、對政府產生敬畏之心,進而從思想上、行動上與黨、與政府持續一致格調,構成一股力量,實現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整個國力的提升。從小的方面來講,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這個人要么無所追求,殘喘于世,要么無所畏懼,無惡不作。因此,做一個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會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個有信仰的人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往哪里去"、"我和別人以及這個世界有什么關系
",也就是要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未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自我與他人之間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選取一條貼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過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規則和邏輯的,能夠關心疾苦,謹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從而讓我們的人性更有深度,讓心靈更有高度。
二、做一個獨立的人
于丹在論語心得一書中寫到這么一段話,是一個英國心理學的一個女博士寫的一本書中的一段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的目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分離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對此解讀,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論語》里面的仁愛之心也正是教給大家應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看了這段話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孩子的培養問題。前面女博士講的話雖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長教育理念,與我們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個人十分認同。近幾年我爸是lǐ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鬧劇的上演正是中國"溫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兩字足以體現中國家長對子女的庇護、溺愛、縱容。還有一句俗話說"富但是三代",為什么說富但是三代因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愛代替了對孩子獨立精神的教育。從長遠來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無法立足,隨時都有被社會淘汰的可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們的社會將會處于"421"時代,四個老人、兩個年輕人、一個孩子,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問題十分必要,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將會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對于父母來說,必須要摒棄將來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種有種"拼孩子"的思想,從小培養孩子不靠給、不靠等、不靠幫的思想,讓孩子學會物質上獨立,精神上獨立。
有句話說"參差百態方為美",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堅持獨立觀察和發現,社會就會擁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會才更加充滿活力。作為一個單位人,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獨立決定,獨立工作的潛力。具體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內審視。人的眼睛有兩種功能。一是無限廣闊地向外看,拓寬視野,獵取知識;另一種功能則是無限深刻地向內看,反思自我,整裝待發。培養獨立思想需要我們用好第二種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閃光之處,也要找到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見賢思齊,見庸自省,才能擺正位置,調整心態,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職?鬃诱f過"不在其為,不謀其政",于丹給這句話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工作中,每個人都就應各司其職,承擔職責,不能寄期望于上級領導或同事幫忙,正如馬云說的小鬼也要學會當家,職務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職崗位工作,學會獨立完成任務,這樣不僅僅有助于培養個人工作潛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當然,各司其職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兩碼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溝通與互助。醫院兩個實習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眾長。人格獨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獨優,獨斷專行。我們既
要堅持自我的觀點,也要尊重別人的觀點,做到放眼世界,博采眾長,揚長避短,這樣更有助于獨立精神的提升與完善。
孔子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早在中學時就在老師填鴨式教學下背會,但總是機械地背出譯文,理解是那么膚淺,也未曾用心琢磨和體味,直到被我們學者清風校長推薦——于丹《論語心得》,確切地說是最近一段時間才慢慢品讀。
是于丹又讓我們的大腦想起了學過的只言片語,自從讀了于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薄ⅰ啊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 對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也許沒有讀透,但也從中無處一些生活的真諦。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記得于丹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一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心胸要寬廣,對問題的思考要有虛心的態度。不要盲目的與他人比較。這便是《論語心得》帶給我的思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