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品讀心得體會(精選3篇)
《安妮日記》品讀心得體會 篇1
在我們眼中,戰爭就是尸橫遍野、血肉模糊,是烽火四起、濫殺無辜。_者為了利益而戰,英雄們為了國家而戰,可是平民們怎么辦呢?
安妮是德國人,也是猶太人。當時納粹在迫害猶太人,一家四口不得不躲到荷蘭的一個密室里。從此她開始了密室生活,并開始寫日記,直到兩年后被捕。
從日記中,我可以看出,安妮自己的寂寞、苦悶,對未來的向往和祝愿,但是現實中他們被歧視,總是小聲地說話,天天都住在暗無天日的密室里。可是安妮想著,那么多同胞都被殺了,自己還活著,所以自己很幸福。她沒有抱怨,沒有不滿,而是充滿滿足。我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有知識淵博的老師,有活潑可愛的同學,有和藹的父母,那為什么還有人在抱怨呢?
她在日記中自我反省,是我敬佩萬分。她對自己做錯事的反省,可能成年人也做不到。這是難能可貴的精神,有些人做錯了事,只是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把自己身上的原因都抹掉,真是可笑!為什么有時候大人還不如小孩子?
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但是樂觀善良的人永遠不會少。我們也應該像安妮一樣,永遠不放棄希望!
《安妮日記》品讀心得體會 篇2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閱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著》,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為我以前看過電影《活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困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說,讀了其中幾"我們衛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閑的時候,我就站在窗口,看著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后來有一天,我在看著大街的時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著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么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于是,我開始寫小說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里,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么想過,所以,后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里。
余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后,就鍥而不舍,終于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著》是余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著》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啟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為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后,經歷了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煉鋼鐵、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后離他而去,最后,只有一頭老牛陪伴著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著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在世人中間不愿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里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臟水也可以洗身。"既然臟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并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閱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為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么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為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獲。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為和沖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為什么。但是多年以后,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為,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并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為,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著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于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為他自己,并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著》,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蘊涵的真諦。
《安妮日記》品讀心得體會 篇3
喜歡讀書,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里的時候,卻發現這并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昜讀并不是說這本書有多么復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夫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夫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為什么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么。不信?你說說什么是桐油,青鹽,還有什么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懷了對于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復雜。對于大老托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沒有給出正確的回應,仿佛在借著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夫怎么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倆先后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夫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