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戰疫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篇)
人民戰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生命被新冠病毒剝奪而去。所以,我常常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有些人認為擁有無數金錢就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所在;有些人覺得做出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才是人生的成就所在;還有些人卻認為享受生活的美妙更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或許每個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但是我覺得這些理解都對人生的要求太過奢侈。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質呢?
如今寒梅怒放的季節已經過去,到來的本應該是一個溫暖的春天。可是卻變得危機四伏,病毒肆虐,我們好似囚禁在籠里的小鳥,既不能出門,也不能上學。為了保持健康,富有的人們不惜一切代價,用花錢的方式尋找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補充自己體內缺需的成份,有用嗎?肯定沒用。只要沒有保護好自己,該感染還是會感染。生病后,就算花再多的金子銀子可能也挽回不了生命。沒有了生命,要那么多錢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可知,保證體質硬朗才是最有效的“藥方”。鐘南山院士曾說過,一般是有基礎病或體質不好的中老年人較容易感染這種肺炎。而我們保證體質好的前提就是多運動。最近,84歲的鐘南山爺爺在朋友圈里發他的肌肉照,既然這么老的老人都在堅持鍛煉,我們就更應該加油運動啦!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南四病區主任余亭分享了他此刻的愿望:他們最期待的是這次疫情馬上結束,所有醫生的身體和精神都已經到達了極限,但依然在咬牙堅持。有的醫生在感慨人生,等疫情結束后,一定不省吃儉用了,假期要帶著老婆孩子去旅游。其實,所有一線醫生就希望兩個字“團圓”。
我認為生命的本質不是掙錢、不是享受,就是一家人健健康康,幸福圓滿地在一起,永不分離。讓我們宅在家里一起鍛煉勞動,合理安排學習,拓展課外知識,增加閱讀時間。待到春暖花開之時,我們重逢在校園!
人民戰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回望來路,展望未來,指引中國在較快時間內走出困境,同時又苦人之苦、邁出國門扶危濟困的,是千年文明滋養出的中國人克己復禮、堅韌不拔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民愛物、樂善好施的基因,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情懷。
仁政愛民,以人為本。在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嚴重之時,是生命第一還是經濟至上?中國先賢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疫情暴發之初,中國領導人就發出堅定而明確的指示,“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將其貫穿于中國抗疫行動的全程。已經習慣了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人,第一次看到季度經濟較大幅度下滑,這背后是以人民生命安危為首要關切的決心。
審時度勢,靈活應變。遭受病毒突然侵襲的中國展現了讓世界矚目的決斷力、行動力和靈活應變的能力。來中國考察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高度評價中國人因地制宜、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感慨道,面對無藥無疫苗的困境,中國人“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樣調整就怎樣調整,能怎樣適應就怎樣適應,能怎樣去拯救生命就怎樣去拯救生命。中國的方法被事實證明是成功的”。
飲水思源,投桃報李。對于在中國困難時刻伸出援手的人,與中國“風月同天”的人,中國都回饋以“與子同袍”。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從困境中逐漸走出的中國,已經把援助物資送到了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感懷中國雪中送炭的恩情,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親吻五星紅旗;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英、法、德三種語言錄制視頻講話感謝中國幫助;柬埔寨網民用民歌《劉三姐》旋律配上柬語歌詞,向中國醫療專家組表達謝意:“多謝了!多謝中國親人們,就算沒有好飯菜,卻有一首家鄉的歌送親人。”
義之所在,堅定前行。人不知而不慍。對詬病自己的人,中國也不吝伸出援手。美國醫生通過視頻會議從中國同行那里獲得了寶貴的診療經驗。中國捐助的一千臺呼吸機等抗疫物資運抵紐約,州長科莫也在社交媒體上深情致謝。懷著人溺己溺、民胞物與之心,中國向許多遭疫情肆虐的國家伸出仁愛援手,卻被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和媒體以政治化的眼光曲解乃至詆毀。然而,中國沒有因為種.種雜音,就放棄對痛苦的悲憫、對生命的救助,沒有放棄對人間大義的堅守。
覆巢之下無完卵,小小的病毒以卷席之勢不分國界奪去地球村里大量生命,肆虐的疫情前所未有地把所有國家鎖定在一條“生命方舟”上,讓世界人民面臨一損俱損的困境,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命運與共的事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先賢以“天下之目”洞悉了四海繁榮的秘密,與久遠以來對“大同世界”的憧憬一脈相承,今天的中國人民以堅定信念,篤行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前路免不了荊棘,而中國人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就是那道光,穿透陰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人民戰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1944年,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寫下了著名的關于李自成農民起義教訓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這一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并為建立獨立、民主、自由、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毛主席對這篇文章非常重視,把它做為整黨文件下發全黨。他要求全黨同志牢記李自成失敗的歷史教訓,廉潔自律,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當年在河南,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紀律嚴明,就連李自成的親戚犯法也照樣處死。起義軍對百姓秋毫無犯。同時作為起義軍頭領的李自成作風比較民主,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因為得到人民的擁護,使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進北京短短幾十天就失敗了呢,讓無數起義軍將士的鮮血付諸東流,是起義軍將領的迅速腐敗。如劉金星、劉宗敏之流,把明朝的專制和腐敗都繼承下來。縱聲色,奪名利,掠財物,殺功臣。在戰略上,組織上、作風上都犯了嚴重錯誤,埋下了失敗的禍根。李自成剛進北京,面臨第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爭取吳三桂,不讓他倒向滿清政府。可就在這關鍵時刻,大將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盡管忠臣李巖一再要求放回陳圓圓。可劉宗敏自認為功勞大,根本不聽。最后導致吳三桂沖冠一為紅顏,投降了滿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起義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他們經不起權力的考驗,沒有吸取明王朝滅亡的教訓。千秋大業為何毀于一旦,這對后人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天下的時候,能夠想到群眾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可當他們進城,有了權力的時候,就忘記了人民群眾。想著當官做老爺。李自成的謀士劉金星,進城后生活極端豪華,有著太平宰相的風度。隨著起義接近勝利,他們的個人欲望也在膨脹,這也是大多數農民起義最后失敗的原因。他們跳不出歷史的周期律。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取得革命的勝利,就是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他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多年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團體乃至一國,不少不少單位都沒有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一條新路,就是民主,讓人民來監督政府。
正是基于對李自成農民起義失敗的總結,毛主席在全國勝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這就是:務必使同志們繼續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燥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離開西柏坡向北京進發時,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訓。毛主席說:我們是進京趕考,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李自成進京后就變了,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20xx年,在考察西柏坡時強調,趕考還在繼續。提出開展加強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就是要求廣大黨員要牢記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新電和海州區合辦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敗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不少腐敗分子,他們原來工作努力,成績突出,得到黨和人民的信任。可他們隨著職務的升高,權力的增大。忘記了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宗旨,忘記了自己的權利是人民給的。忘記了黨的培養,人民的期望。他們經不起糖衣炮彈的攻擊,經不起金錢的誘惑,墮落為腐敗分子,他們上對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孫后代蒙羞。悔之晚也。從解放初的劉青山、張子善,到改革開放時期的胡長情、成克杰、陳希同等。可以說他們原來對黨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們后來放松自己對于世界觀的改造,放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把個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對立面,他們就是當代的劉宗敏。在成績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方志敏烈士說過“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這正是革命者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抗戰時期,一位記者訪問延安,他驚奇的發現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朱德一個月工資只有五塊錢,而國民黨一個師長就能拿一千大洋。從這里我們已經看到共產黨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歷史的經驗值得總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每個中國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重讀《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儉敗由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都是這樣。《甲申三百年祭》發表到今天已經整整70年了,今天讀它,仍感到警鐘長鳴。讀史使人明智,讓人保持清醒的頭腦。螻蟻之穴可潰千里之堤。我們要從思想上筑牢防腐拒變的堤壩。和腐敗現象作堅決地不妥協地斗爭。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興旺發達的法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實踐群眾路線教育,永遠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和國家走向新的輝煌的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