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閱讀月亮和六便士心得750字(精選3篇)
優選閱讀月亮和六便士心得750字 篇1
最近,我讀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感觸頗多!月亮是夢想與信仰,六便士是安逸與舒坦,縱然腳下鋪滿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卻只有月亮。我為斯特里克蘭歡呼!對于故事中主人公拋棄妻子的行為,我沒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寬容,但對他能有勇氣活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卻表示無限敬佩。夢想與信仰,從我們呱呱落地起,就與我們相隨,本是靈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斷浸染中被磨滅。斯特里克蘭,在他活到四十歲,渾身已沾染了俗氣時,能毫不回頭,拋棄一切,內心的堅毅已徹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點,我想起中國第一位女艦長韋曉慧,35歲前她是華為企業的一名高管,有非常優秀業績,拿著可觀的年薪,有著令大家都羨慕的社會地位;35歲后,她卻棄筆從戎,成為一名軍人,39歲時,更成為中國海軍第一位女副艦長。我時常在想,當她拋棄原來優越生活,決定追尋夢想,成為一名軍人時,她的內心要經歷多少次博弈,有多少個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選擇的后果。她所受到的挑戰與壓力并不比斯特里克蘭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后半生,她過了兩種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氣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寬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覺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業余愛好,孜孜不倦,從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寫作,做木工,剪紙,唱歌,或是游戲業余玩家,或是電影發燒友。
曾幾何時,這些業余愛好在我們還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時,是我們夢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過成為一名舞蹈演員,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卻離夢想越來越遠。當我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與舒坦,我們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訴自己,要甘于現狀,要把過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鐵口,同一趟列車,同一個表情,同一種匆忙,我們生命就這樣,被偷偷的擷取,靜靜的,甚至都忘記時間存在。皺紋悄悄爬到臉龐,我們從別人口中的孩子,變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們的生命,真實的來過人間,但卻從來沒有感到過燦爛。我們還沒有告訴世界,我來了!世界卻讓我離開了!
讀了《月亮與六便士》,我的心底產生了一絲勇氣和希望,縱然,我們缺乏足夠勇氣,做翻轉。但至少在彎腰撿便士時,努力抬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目睹了主角所發生的一切,從拋棄一切到最后死去。而我以一個旁觀者外的旁觀者看著發生的一切。這個追求夢想的主角,就像是我們內心瘋狂的一面。有一天突然發現,人生的意義在哪里。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優選閱讀月亮和六便士心得750字例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優選閱讀月亮和六便士心得750字 篇2
“我很重要”這句話我們太久太久沒有說過了。讀了畢淑敏的這篇散文,有一股沖動想說這句話。也許年幼時就曾經說過,那時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偉大,長大了一定會是一個重要級的人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慢慢地成熟,開始懂事有責任之后,這句話就只能卡在喉嚨里。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慮一下別人,而常常忽略了自己。于是“我”作為個體被遺忘在角落。時間久了,我們就會對“我”這個概念淡忘,麻木。
很多人經常會這樣想:即使沒有我地球一樣轉動,街上依然車水馬龍。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沒有我,大海還是那個洶涌澎湃的大海。這種念頭不知打敗了多少渴望成功的人,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并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用一連串的四個排比句,來解釋“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實是忽視個體尊嚴和個體價值、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接著作者從多方面列舉了“我很重要”理由:對生命而言,每一個生命來之不易,我們沒有權利和資格說不重要;對父母而言,我們是他們慈愛的對象,幸福的中心,我們不敢說不重要;對愛人而言,我們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們不忍心說不重要;對子女而言,我們是他們的靠山和慰籍,我們沒有膽量說不重要;對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們不好意思說不重要;對事業而言,我們就是創意,就是新設想,我們無法說不重要。面對著這么多無法拒絕的理由,我們怎能不說“我很重要”?我們應該大聲說我是重要的,因為“我是由無數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
我很重要,我是特別的人,全世界只有一個我,我應該愛我,愛這個樣子的我,愛現在的我,也愛將來的我,我是偉大的。假如我不存在了,世界上就會少一個人在海邊看瑰麗的旭日。我應該多給自己一些贊美,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有信心,才會不斷地發現自己的優點,發掘自己的激情,才會面對成功和失敗的挑戰。這就是作家畢淑敏對生命的解讀。如果讀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會不看輕自己而好好地活著。其實,每個人在世上活著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為何不珍惜這幾十年的光陰,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奮斗著,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她應有的光彩呢?
尚且,只要我們無比重要地生活著,我們就無愧于心靈對生命的許諾!
做個正直的人!
優選閱讀月亮和六便士心得750字 篇3
最近我讀了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后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里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并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并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著柱子奔跑,結果后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他的舍身告訴我們,忠心為國,不畏犧牲,乃英雄所為。雖然他的做法并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應該為我們所稱道!我們應該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為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為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為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歷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為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鑒;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