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通用10篇)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1
“所等的寧靜!所等的平和!他對著自我說,和我狂亂的奔馳相差多遠!這美麗的天我怎樣早就沒有看見?最終窺見了,我所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虛,一切是欺罔,除了它……它之外,什么也沒有,……如此,頌贊上帝罷!”
然而,生活恢復了,波浪重新低落。灰心的、煩惱的人們,在都市頹廢誘惑的空氣中,他們在黑夜中彷徨,有時,在濁世的毒氛中,融泄著大自然的醉人的氣息,春天、感情、盲目的力量,使魅人的Natacha去接近Andre親王,而她不久以后,卻投入第一個追逐她的男子懷中。塵世已經糟蹋了多少的詩意、溫情、心的純潔!“而面臨著惡濁塵土的無垠的人”依然不變!可是人們卻看不見它。即是Andre也忘記了奧斯丹列茲的光明。為他,天只是“陰郁沉重的穹窿”,籠罩著虛無。
對于這些枯萎貧弱的心魂,極需戰爭的騷亂重新來刺激他們,國家受到威脅了。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Brodino村失陷,這壯嚴偉大的日子啊,仇恨都消滅了,Dolokhoo親抱他的敵人Pierre。受傷的Andre,為了他生平最憎恨的人,車中的鄰人AnotoleKouraguine遭受患難而痛苦,充滿著溫情與憐憫。由于熱烈地為國犧牲和對于神明律令的屈服,一切心靈都聯合了。
“嚴肅的、鄭重的,理解這不可避免的戰爭……最艱難的磨練莫過于把人的自由在神明的律令前低著屈服了。在服從神的意志上才顯出心的質樸。”
大將軍Koutouzoo便是俄國民族心魂和它服從命運的代表。
“這個老人在熱情方面,僅有經驗,——這是熱情的結果——他沒有用以組合事物搜尋結論的智慧,對于事故,他只用哲學的目光觀照,他什么也不發明,什么也不干;但他諦聽著,能夠回憶一切,明白在適當的時間運用他的記憶,不埋沒其中有用的成分,可亦不容忍其中一切有害的成分。在他的士兵的臉上,他會窺到這無可捉摸的,可稱為戰勝的意志,與未來勝利的力,他承認比他的意志更強有力的東西,便是在他眼前展現的事物必然的動向;他看到這些事物,緊隨著它們,他亦明白蠲除他的個人意見。”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2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于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當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里面,我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于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并不強加于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我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里。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當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恒。《戰爭與和平》里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期望我們去獨立思考,并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構造了一部屬于自我的《戰爭與和平》。
應當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可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十分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我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并且,托爾斯泰似乎異常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能夠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3
一位舉世聞名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一部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侖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潛質;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潛質,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個性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十分快。彼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后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之后獻身于慈善事業,最后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愛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之后又愛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寶貴!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么得幸福!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4
作為一名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我最近拜讀了宋鴻兵老師所著的《貨幣戰爭》。合上書頁以后,我不由得感慨經濟的發展史之長,以及世界經濟體系之深闊。
書中可謂是展現了一幅世界最大的陰謀論畫卷,讀完這本書讓我仿若看穿了世界陰謀。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雖然經濟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易,本就是一場博弈,充滿了陰謀,“兵者,詭道也”。但我并不相信我們自己的生活是別人蓄意謀劃的。
在歷史的發展中,對錢的源來可謂是眾說紛紜,有的學者認為錢是由交易產生的,也有的學者認為錢是由宗教或婚喪嫁娶產生的。而我認為錢是由交易產生的,交易這項經濟活動可能比我們人類的文明歷史更為悠久,所以對貨幣的深入理解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金融。
在書中,宋鴻兵老師認為,貨幣的職能是經濟活動的單位度量衡,換句話說就是,你每付出一個單位的勞動力,最后產出的那個量度需要的高度,就像是千克、米、秒這樣恒定的、不會由于時間或者空間而變化的一種單位。
由此便又引出了書中的另一個觀點——黃金才是財富的最終代表,應該恢復金本位制。因為在歷朝歷代中,唯有黃金白銀是一直受到大家所認可的,也不會由于時間或者空間的原因而改變其價值。在古時中國便是典型的銀本位國家,而西方國家諸多則是金本位國家。馬克思就曾經說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之所以黃金、白銀這些貴金屬能夠成為大家都承認的流通貨幣,便是由于貨幣本身就是一種用于財富窖藏的一種單位,而黃金和白銀這種貴金屬,是一種幾乎永恒不變的載體,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流動性最高的資產。
雖然現在這個世界想要恢復成為金本位制體系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現在的美元也一樣起到了黃金的作用,雖然不及黃金穩定。美元能夠承擔起世界儲備的這個位置,宋鴻兵老師認為是由于美國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這也是取得貨幣霸權的必備條件,而想要發展國家的經濟,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唯有社會生產率的上升,才能長期的維持經濟的發展。
宋鴻兵老師舉例,為什么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放假比內地要高很多,因為在北京和上海這些地方生產率相對較高,他們擁有著更多的儲蓄,而房產就是屬于一種財富窖藏的替代品,因為當地的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大家的財富窖藏提高,也就使得周圍的地價得到了升值,從而導致了房價的上升。在現在的媒體中有許多觀點認為,可以通過刺激消費來促使經濟的增長,但是真正經濟的增長是由于生產率的提高,如果沒有生產率本身的提高,一切的經濟增長也就是不切實際的。刺激生產力的提高,降低生產成本,出現更多的發明創造,出現更多的供應,當這些更多的商品或服務出現在市場上,便會刺激其他方面的這種相應的生產,這種產品與產品、服務于服務之間的交換,才是消費,只有經濟的增長才能促使消費的增長。
所以想要使得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發展社會的生產率,提高生產的效率,降低生產的成本,這也將會成為我作為一名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的一個學習目標,未來輝煌的經濟發展史,不應該由商業巨頭們來陰謀策劃,而該由我們的努力所譜寫。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5
無論是《戰爭與和平》,還是《安娜.卡列寧娜》,托爾斯泰一貫秉承他的風格—把筆墨放在生活富有卻內心空洞黑暗的貴族和受盡壓迫的奴隸身上,這應該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系,出身貴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謂上流社會并且能深切體會到下層社會的疾苦,可以說他本人對貴族生活深惡痛絕,所以才寫出了那樣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寧娜》中男主人公伊萬諾維奇青年時善良正直,卻在欲望驅使下占有了卡秋莎,并最終拋棄了其母子。后來的日子他從不曾想起這些年少時的事情,也不曾懺悔,無憂無慮地流連于酒宴舞會,偷情、酗酒、追求貴族小姐,紙醉金迷,墮落不堪。直到有一天他作為陪審團審判了自己淪落在風塵之中的初戀情人卡秋莎。然而,由于他的漫不經心,致使這個無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厭惡了現有的生活,開始懷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價值。最終,卡秋莎流放,他變賣家產相隨。
西伯利亞的風,寒冷萬分,夾著雪花、走在冰上。遠東的冬天,眼淚也許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經結成了冰。他開始想象自己那從未謀面的孩子,也開始每天如仆人般照顧著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諒。我想,他在內心深處是愛她的`,可是她還是一直拒絕他的求婚,她不希望他的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他的名譽土崩瓦解,她只能把愛藏起來,讓初戀的愛人永遠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靜靜綻放,純真美好。
一路上,他經歷了很多。貴族的心死了,作為平常人的心靈又復活了,靈魂也跟著復活了,人生亦得到救贖。最終的結局亦喜亦悲,卡秋莎找到歸宿,伊萬也開始了新的生活。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永遠沒有十全十美,就像一句西方諺語:“你不是上帝!”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黑暗與沉淪,只有洗凈這些不見光的污垢才能改變一切。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6
我早就聽說過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這本巨著《戰爭與和平》,于是,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閱讀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思緒萬千,這本書真實的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一切矛盾與變動。
本書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充分展現了1805~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國抗爭到底的感人故事,法軍入侵俄國境地,莫斯科大火,所有的俄國人民都很憤怒,他們為了法軍不再侵略自己的國土,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起努力,所有的戰士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雖然不少人死于戰場上,但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名譽,他們甘愿自己犧牲,從這里我體會到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偉大的英雄主義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聰明的拿破侖也拿俄軍沒有辦法,俄軍勢不可擋,拿破侖只好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倉皇而逃。
這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安德烈公爵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為了這場戰爭付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彼埃爾心直口快,他并沒有被父親的財產所迷惑,而是決定去參軍;庫圖佐夫是個優秀的大帥,帶領戰士們奮勇殺敵,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女主人公娜塔莎是個情感豐富、熱愛大自然的人。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和平是多么的重要,我們不要讓戰爭破壞我們的幸福,要讓和諧籠罩著這個快樂的世界。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7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情緒的話,那么,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正因,在此之前,關于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這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后,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侖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潛質;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潛質,更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生。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透過這次學習,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8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發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丑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贊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采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丑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因為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于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郁,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后,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9
“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為恨;用神圣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么都不能破壞它。他是心靈的本質。”近日,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俄國托爾斯泰著《戰爭與和平》。這一19世紀的顯要巨著,敬仰了近20年,終于認真的細細品味了一番,感觸頗多。
小說以18__的俄法戰爭為中心,以包樂康斯基、別竺豪夫、羅斯托夫和瓦西里四個貴族家庭的任務活動為情節線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間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動態。
《戰爭與和平》很重視表現人民群眾。它描寫了俄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戰爭精神,贊揚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作品的主題在于肯定人民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作者把前線和后方、軍與民的戰斗行動結合起來,反映了人民戰爭的宏偉規模,體現了反侵略戰爭必勝的規律,從而使小說成為一部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史詩。
托爾斯泰在這部長篇巨著里,著重刻畫了兩類人物:一類是以瓦西里公爵一家為代表的宮廷顯貴,他們是作者揭露、鞭撻的對象。他們虛偽貪婪、腐朽墮落、追求名利、互相傾軋,甚至在祖國存亡的緊急關頭,仍然表現出漠不關心、追名逐利。瓦西里一家集中體現了貴族社會道德淪喪和精神墮落。這類貴族的特點是遠離人民、鄙視人民,接近宮廷。
另一類貴族是包樂康斯基、別竺豪夫、羅斯托夫。做作業和對他們在18__年俄法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給予了肯定和贊頌,小說以很大的篇幅著重描寫了他們的生活道路和精神探索。
小說給了我很多東西,除了對于人物的描寫,還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藉,有人說,托爾斯泰的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他看起來像個可笑的懦夫,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這種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人類除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要進一步征服生養自己的大自然,人們終將為此付出代價,酸雨、大氣變暖、霧霾等等。無論是國家之間,還是人與自然,和平應該是永恒的主題。
閱讀戰爭與和平心得 篇10
作為一名經濟學類的大一新生,在眾多的書目中選取了《貨幣戰爭》一書,由于對經濟學理論只有淺顯的了解,我僅簡單地瀏覽了該書系第一部的大致內容。
作者宋鴻兵,1968年出生于四川,1990年畢業于東北大學自動控制系;1994年赴美留學,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注和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在美國媒體游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信息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20__年開始先后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的高級咨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產貸款自動審核系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產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工作
《貨幣戰爭》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頭的形成、發展的歷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頭的世界歷次重大經濟、政治、社會運動中的角色以及給社會經濟造成的破壞,證明了金融資本的逐利的本質,分析了金融資本利用貨幣發行權制造通貨膨脹剝奪廣大民眾財富的種.種手法。使人感到震撼,對世界金融發展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國際銀行家通過種.種手段在美國和歐洲等國確立中央銀行制度,從而控制美國及其他國家經濟。為了得到一個好收成,通貨膨脹是最不為人民所發覺的手段。經濟學理論中提到,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的、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時期內通貨膨脹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從而刺激生產,出現經濟的虛假繁榮,但通過增發貨幣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沒有相應的商品保證,不能根本解決生產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貨膨脹率不僅會打亂經濟秩序,而且會危害社會安定。
國際銀行家施展他們的絕技,先使勁發放信貸,把泡沫吹起來,讓人民和其他行業拼命創造財富,然后猛踩信貸剎車,使得大量企業和和人民破產。當看到收獲的季節到了,國際銀行家和他們在美國的代理人攜手再度收緊信貸,造成了"1857年恐慌"."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道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利",這是書中多次提到的拿破侖的一句話,美國的南北戰爭,從根本上看,是國際金融勢力及其代理人與美國政府激烈爭奪美國國家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的利益之爭。在南北戰爭前后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雙方在美國中央銀行系統的建立這個金融制高點上進行反復的殊死搏斗,前后共有7位美國總統因此被刺殺,多位國會議員喪命。直
至1913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系統的成立,最終標志著國際銀行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作者利用歷史的分析,說明了亞洲金融危機與上世紀日本經濟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點分析世界金融資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國面臨的危險。姑且不論其中是否存在陰謀論的影子,但不得不說本書提供了另一種角度來看世界金融格局。1945年,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在歷史課本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對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成員國提供短期貸款。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WB),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歐洲經濟復興,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而在作者的書中揭露了國際銀行家"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全球化"的附加條件,即私有化。更準確地說是"賄賂化",借此以便于接下來讓受援國繼續服用資本市場自由化,市場定價,縮減貧困策略——自由貿易的三服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