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精選20篇)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
《聊齋志異》是我國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小說近500篇,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其獨特的故事情節、異彩紛呈的藝術形象,作者蒲松齡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貧,對于當時的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
他創作的無數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及藝術形象,都有扎根于社會的思想內容基礎,并由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及愛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鑄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孤憤心情。
《白話聊齋》為“家庭書架”叢書之一,選取《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章,翻譯成白話文,定名為《白話聊齋》,以讓現代讀者也體味到作品的深遠魅力。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2
暑假到了,每年的暑假我都會看一些課外書,今年,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非常有趣,我看的不能自拔,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只托給鬼母所養的狐貍精,可她并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后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后,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3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
在課文中,電視作品里早就接觸過《聊齋》的內容,但對狐仙、鬼妖、人獸一類,心理總是存在著一絲害怕。
這個暑假,老師布置我們要閱讀《聊齋志異》。只好硬著頭皮翻開了這本書,
很快就被小說里面一個個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所吸引了。
里面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一是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故事; 二是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 三是不滿黑暗社會現實的反抗故事;四是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聶小倩》這個故事,上學期與同學一起曾看了《倩女幽魂》這部電影,但是書中的內容似乎和電影上的情節一點也不一樣,小倩是一個十八歲就病死的貌美女子的孤魂,故事都是發生在蘭若寺,她受妖怪脅迫,殺死了不少貪財好色之人。
她遇見那些對她貪色輕浮的壞人,就悄悄用錐子刺入他腳心,并在他神志還清楚的時候,吸他的血分配供給妖怪們喝;有時候,她也用金子去引誘人,其實那不是金子,而是惡鬼的骨頭,貪心的人如果它留下來的,就會被惡鬼掏去心肝。
看到這里,我想:那美人和金子不就是我們古今生活當中的各種誘惑嗎?
自古以來,有多少帝王被美色所迷住了雙眼:夏桀時的妺喜,商紂王時的妲己,周幽王時的褒姒……因為經不住美人的誘惑,而葬送自己的性命與江山社稷。
現今社會,也不乏經不住美色和金錢誘惑的人,剛剛從加拿大押解回來的罪犯賴昌星就是用美色和金錢腐蝕了許多身居要位的領導干部。
中國百姓現在最痛恨的人就是貪官,貪官們最典型的形式就是斂財好色,從前北京的市長陳希同,到我市的前市長許宗衡,他們貪污、生活腐化,最終走向了滅亡的深淵。刺貪刺虐------《聊齋志異》讀后感
重新回到《聊齋志異》,作者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雖然作品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
但《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評曾評價該書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刺貪。不就是我們現在倡導的反腐嗎?但愿我們的社會少一些貪官,少一些被美色和金錢誘入深淵的人!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4
這個周末,我讀了《聊齋志異》一書,它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是蒲松齡書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這本書大多說在談狐說鬼。其中,有反映了當時民風的黑暗的《促織》,《紅玉》;有揭示科舉考試時規章的種.種罪端,如《葉生》,《僧術》;有贊揚百姓勇于戰斗的精神的《席方平》,《田七郎》。最吸引人的就是描寫人與妖之間的愛情故事,如《青風》,《阿纖》等,寫得非常精彩。
我最愛看《聶小倩》這一篇。
寧采臣在去金華辦事時,在廟里遇到了燕赤霞。在晚上,一個妙齡女前來調戲他,被寧采臣轟走了。第二天夜晚,她又來了,但卻是誠懇地告訴他,她是受妖魔脅迫,才去害人的,后來又告訴了他躲避的辦法,為了報答,寧采臣把聶小倩的尸骨移回了家。一年后,寧采臣續娶了小倩,并有了三個有出息的兒子。
真是好看啊!
在蒲松齡筆下,那些妖鬼狐精,花妖水怪,不再讓人感到猙獰可怕,她們有的機智聰慧,有的正義勇敢,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是一本值得我們看的好書!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5
寒假期間,有一天,媽媽帶我去書店讀書,我在書店讀了《聊齋志異》,便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讀后感。
聊齋表面雖然是些妖魔鬼怪與書生仙士敵對與情感的故事,內在卻透露著封建王朝的黑暗面,如其中的《席方平》這一章,在人們看來,但是只是寫閻王、郡縣城隍受羊家賄賂,不問青紅皂白將席方平以及其父親加以酷刑,不允其再告貪贓枉法的官吏與羊家,最后二郎神給席方平平反,將羊家、郡縣城隍以及閻王加以重罰,使羊家財糧一日比一日少,席家財源不斷。
其實暗地里透露著舊社會貪贓枉法的官員受賄、官官相護,置善者水火于不顧,對惡人萬般恭敬,這才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我十分佩服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的勇氣,在那樣一個黑暗的社會,他的作品若被惡人讀出,隨時都會被揭發,收到官府的嚴刑審問,甚至還會影響到身家性命。同時,我們也要學習蒲松齡正直善良勇敢的精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正如李世民的《百字箴言》所說“交友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
在《聊齋志異》中,每個妖都有情有義,我很喜歡這本書。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6
最近,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名字叫做《聊齋志異》。該書作者是清末明初的一介書生蒲松齡,作者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深刻的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
說的是一些寫貪官污吏,無不面部丑惡,朋比為奸;寫科舉考試,則應舉者鸚鵡學舌,考試官有眼無珠:寫愛情,則癡男怨女,楚楚動人;寫女子,則拈花微笑,嫻雅多情。從故事上看,其情節曲折離奇,布局嚴謹巧妙,讓讀者開卷后興味盎然,不愿釋手。
書中談鬼說狐,大家有所寄寓,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如《嶗山道士》諷喻好逸惡勞,心術不正者妄求道術,必定碰壁,《畫皮》告誡世人勿為化成的美女的惡魔假象所迷惑。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7
假期間,我看完了一本厚厚的書:《聊齋志異》,相信同學們都明白這本書,看過電視之后再來讀書,發現很多東西還是書中寫的好,是影視作品無法表達的。
是什么東西這么吸引我呢?哦!原先是里面的情節寫得很精美。尤其是書中的《趙城虎》這則故事個性好玩兒。它講是一只通人性的老虎。一天,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的兒子上山砍柴,不料被一只饑餓的老虎給吃了。老奶奶聽說后嚎啕大哭,但是又一想光哭有什么用,還不如到縣衙去告狀。她到了縣衙后帶著哭腔說:“我的兒子被老虎吃了。”縣官遺憾地回答道:“我們只逮捕人,不逮捕老虎。”聽了這句話,老奶奶又大哭了起來。縣官沒辦法,只好問左右兩邊的人有沒有人肯去捉老虎。要明白捉老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所以沒人肯去。正在這時,一個人醉熏熏地走了出來說:“我去”,說著拿起公杖就走。但等他酒醒了,立刻就后悔了,只好雙手空空地回來了,結果挨了板子。第二天清晨,他就去菩薩那里訴苦。他剛剛要回去,忽然,一只老虎撲了進來。那人嚇壞了。但那老虎不但沒有要吃他的意思,反而覺得很羞。于是,那人把老虎帶到縣衙去審問。審問過后,老虎就經常去幫忙老奶奶。于是老奶奶就和這只老虎相依為命了。
我覺得《聊齋志異》真是書中自我介紹的“曲折離奇的鬼怪故事,百讀不厭的古代奇書。”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8
《聊齋志異》題材的特點在于一個“異”字。它同明代擬話本小說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世態人情不同,大多寫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寫鬼的,有寫狐的,也有既寫鬼有寫狐的。此外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在蒲松齡的筆下無不可以成精變人。
就是就是一些沒有出現 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的故事中,也總有怪異之事。如《促織》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寶》中孫子楚魂附體鸚鵡等。這是一部借非現實的幻景物來寄托對現實不滿的“孤憤之書”。《聊齋志異》的內容豐富復雜,瑕瑜互見,但總的看來,它所觸及的社會生活相當廣泛,反映的社會問題相當深刻,無論是接露社會政治的黑暗和科舉制度的弊端,還是描寫愛情生活,都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聊齋志異》中一個突出的思想內容,是揭露黑暗腐敗的政治,鞭撻無惡不做的貪官污吏和為富不仁的豪紳地主,同情被壓迫人民的痛苦,歌頌被壓迫者的反抗斗爭。《席方平》《狼夢》、《竇氏》《紅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席方平》寫的是一個非現實的幻想世界——陰間的故事。老實厚道的席廉再陰世受盡了富豪揚某的欺凌。揚某死后,賄賂冥界使者將西打死。席來到陰間,羊又賄買陰間獄使“日夜磅掠”,使之“筋骨摧殘”。席廉之子席方平赴陰間代父伸冤,他層層上訴,從城隍、郡司、直到冥王,但是由于他們都受了羊某的賄賂,結果是都不受理,而冥王“命置火床等。席方平受盡了折磨,但毫不氣餒,最后告上了二郎神,冤案方得昭雪。
作家接陰間的險惡,影射人間的貪官吏虐,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封建機構的各個層次。它使人們認識到封建社會的各級官府,只不過是壓迫人民的工具;封建社會的官場社會的腐敗以極,暗無天日,從而使人們產生了對封建統治性的懷疑。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9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齋志異》流傳于后世,謂之蒲松齡。松齡怪異,喜以鬼狐為記,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來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齡為什么要用它們做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別的“東西”,便一目了然。待他們將這些“東西”嘲笑一番,卻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就是我們自己。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繼。不少的鬼狐有著悲慘的下場,或是魂飛魄散,或是含恨而終。對于它們來講,成人的道路是那樣的崎嶇,那樣的艱險。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術士,他們本著“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擋在了鬼狐們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們屢敗屢戰,就算尸骨無存,也在所不惜。人們看來,鬼狐們是那樣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謂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樣的多管閑事、冷血無情。盡管如此,人們卻仍是對鬼狐們敬而遠之,他們怕它們那種追求時的頑固,追求時的陰險,追求時的不惜一切。鬼狐們的追逐已經不是可以輕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這一種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著它們。那種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漸集結成了一種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們的心中,就有這么的一個信念: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種奢侈。于是,或是誘惑,或是驚嚇;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殺之以暴。然后,鬼狐們得以換上了人的衣裳,嘗著人間的疾苦,經歷著人世的生老病死,而無怨無悔。
有時候覺得,要是兩者可以一開始便將角色對換,那也許就沒有了不必要的悲劇。其實,即便將他們的角色對調,結果還會是一樣的,因為兩者都會追逐對方的角色。
在沒有鬼狐的現實社會中,人卻有著同樣的追逐。只要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的平等,那么這種追逐便無休無止。過著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們,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祿。而那些位高權重的人,在心底卻向往著平凡的日子。于是,在這兩者之間,便是一種思想追求上的循環。窮人一旦變成了富人,便會懷念窮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變成了窮人,也自然會回想那富人的生活。當然,在這之前,有一段艱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劇。
再讀《聊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報恩復仇,不去嘆息人世間的世道炎涼,不去討論人怪之間的孰對孰錯。偶得謬感,不知所言。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0
《聊齋志異》蜚聲海外,盡人皆知!用傳奇法,而以志怪!
它主以寫花妖狐魅.畸人異行稱雄于世!它是清初蒲松齡盡畢生精力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宣稱“孤憤之書”的它:暴露出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同情被壓迫人民的疾苦和反抗;歌頌與封建社會禮教沖突的愛情與婚姻;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抨擊不良的社會風氣;啟迪庶民,驚駭廊廟,具有一定的社會進步作用,它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想象,構思的奇妙,情節的曲折,境界的瑰麗,語言典雅而又生動活潑。它是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藝術高峰,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絢麗瑰寶!
書中《田七郎》一篇中:田七郎雖為一貧窮獵戶,但為人豪爽,仗義,耿直,為其兄兩肋插刀,甘愿赴湯蹈火,再所不惜,剛正不阿,除暴安良,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同學,朋友之間應和睦相處,共患難不為小事而泛起波濤浪涌!田七郎不是一方好漢,不是英雄豪杰!他雖凜然就義,但不枉為人世;他雖凜然就義,但他的精神卻流傳久遠!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人生于世,長于世,源于父母,《席方平》事中,席方平的大愛無疆驚天地,泣鬼神,他為其父伸憂,途中歷盡周折,但仍斗志未消,他的行為感動了二郎神,同樣也感動了我!是啊!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養育之恩,終生難以回報。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之本。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揪著父母的心我們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我們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我們成長。
《聊齋志異》它是我國短篇小說的藝術高峰,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奇麗瑰寶!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聊齋志異》,這本書是清朝的蒲松齡寫的,它講的全是鬼、狐貍和神仙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畫皮。它講的是:
一位書生趕路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女子,她長的十分俊俏。書生十分喜歡她,便走上前問了問姑娘的來歷。原來,姑娘的父母把她買給了一個有錢人做小妾。他的大老婆嫉妒她,天天打她罵她,書生出于好心把姑娘帶回了家。有一天,書生在集市上遇到了一個道士,說他被妖氣纏繞著,他不信,但是卻產生了懷疑,于是,書生從在窗旁走過,發現那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脫下了人皮,露出了張牙舞爪的樣子。書生再仔細一看,原來那位姑娘是鬼,他向道士要來了一個拂塵,所以鬼把他的心給掏了出來。他的老婆四處尋求幫助,終于按照道士的要求找到了一個乞丐。但乞丐有一個要求,要她吃他吐他的痰,她硬吃了下去。回到家想了想,委屈的大哭,一邊哭,一遍整理她丈夫的腸子。忽然,她惡心想吐,一口吐在了丈夫胸口;那竟是一顆心,不一會兒,書生就醒來了。道士也找到了妖怪,把它收服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感覺人們不要貪圖美色,要不然會惹來殺身之禍,我們做事不要只看外表。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2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只托給鬼母所養的狐貍精,可她并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后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后,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3
《聊齋志異》題材的特點在于一個“異”字。它同明代擬話本小說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世態人情不同,大多寫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寫鬼的,有寫狐的,也有既寫鬼有寫狐的。此外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在蒲松齡的筆下無不可以成精變人。就是就是一些沒有出現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的故事中,也總有怪異之事。如《促織》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寶》中孫子楚魂附體鸚鵡等。這是一部借非現實的幻景物來寄托對現實不滿的“孤憤之書”。《聊齋志異》的內容豐富復雜,瑕瑜互見,但總的看來,它所觸及的社會生活相當廣泛,反映的社會問題相當深刻,無論是接露社會政治的黑暗和科舉制度的弊端,還是描寫愛情生活,都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再揭樓黑暗與官府的本質方面,《狼夢》同樣寫的很深刻。《狼夢》寫白翁夢見自己走進兒子的縣衙內,看見道上、廳上、堂上、堂下坐著、躺著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們的周圍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兒子有變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寫到:竊嘆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訴人們夢里的虎狼就是現實中官吏。
《聊齋志異》不僅寫了現實的黑暗和被壓迫與被損害的苦難,而且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反抗。席方平不畏死亡替父伸冤,受盡了許多酷刑之后,對冥王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訴”!這種反抗精神是十分頑強的。另外,如《竇氏》中所描寫的農村姑娘,但她被惡霸騙子南三復蹂躪拋棄后,再陽世冤屈難伸,就化為厲鬼將仇人殺死。在這類作品中,還有《紅玉》更膾炙人口。馮相如在狐女紅玉的幫助下,同林村美麗的姑娘衛氏結合了,不料罷官在家的宋御使依仗權勢,打傷相如打死相如的父親,強走了衛氏女。馮相如到處伸冤,可無人為他申冤。后來一位虬髯俠士,為他殺死了仇人。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4
假期里,我和媽媽去書店買了一本《聊齋志異》。
它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非常值得閱讀與欣賞的,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齡的代表作,據說他是在40歲左右寫成的。
我想:為什么蒲松齡會起這樣一個書名呢?這個問題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那一天,我看了書中的“前言”,才知道原來“聊齋”是他書屋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的就是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
《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
雖說她是一只托給鬼母所養的狐貍精,可她并沒有邪惡,喜歡笑。
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后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后,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壞。
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
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
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這些故事,讓我入迷,我不禁大聲朗誦起來,吸取其中的精髓。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5
一聽到《聊齋志異》這個名字,我就不由得毛骨悚然,因為聽說這本書里全都是關于妖魔鬼怪的恐怖故事。但是,今年暑假趙老師卻給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作為我們五年級的必讀書目。沒辦法,當媽媽把這本書買回來的時候,我只好硬著頭皮,懷著恐懼的心理,翻開了這本書。
剛看第一個故事《小官人》,我就被那離奇的故事情節,充滿童趣的語言給吸引住了。沒想到,越往后看越精彩,書中有各種各樣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傳奇色彩,那一個個看似平凡的故事情節卻蘊含著一個個意味深長的道理,讓我在閱讀的同時收獲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嶗山道士》這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七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他去向一位嶗山的道士拜師學藝。剛開始,道士只讓王七干粗活,他忍了很久,道士還是什么也沒有教他,他就準備下山回家。在王七回家之前,他懇求道士教他穿墻術,道士教會了他,并在他臨走之前囑咐:“回家后不要賣弄法術,否則就不靈了。”王七當時答應了道士,但是,他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向別人炫耀,并給別人表演,結果法術果然不靈了,他的頭上被撞了一個大包,還遭到了別人的嘲諷。
我覺得故事中的王七真是自作自受,他只學到了一種簡單的法術,就覺得自我很了不起了,一回到家就把答應別人的事情給忘到腦后。我真想對王七說,你雖然學會了一種法術,但是你不就應那么的驕傲自大,回家以后你就應先去刻苦地練習,即使你練習的已經很好了,也不要這么驕傲,不要急著去向別人炫耀,而是要把道士的話牢記在心,因為驕傲只會帶給你失敗。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由得反思了自我。在生活中,我也有驕傲自滿的時候。有一次,我數學考試得了一百分,而且全班就我一個考一百分的,我覺得考一百分太容易了,自我真是太了不起了,就有點兒驕傲。結果第二次考試,我一看題真是太簡單了,所以根本就沒把這些題放在眼里,拿起筆就馬馬虎虎地做了起來,做完后也沒有細致、認真地檢查,就把卷子交上去了。我美滋滋地等著一百分再來找我,結果,發下試卷后,我卻只考了九十五分,而那次考試班卻里有30多個考一百分的。自從那次以后,我就明白了“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這個道理。此刻,我認真地看書,認真地寫作業,認真地練小提琴,再也不敢有一絲的馬虎和驕傲。
這本書,雖然每個故事都很短小,卻都蘊含著深奧的大道理。這本書,讓我一下子懂得了許多,讓我在以后更加懂事,更加優秀,這本書,真是讓我收獲多多。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6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看過了《聊齋志異》,也讓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只托給鬼母所養的狐貍精,可她并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后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后,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再讀《聊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報恩復仇,不去嘆息人世間的世道炎涼,不去討論人怪之間的孰對孰錯,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7
看完了蒲翁筆下的《陸判》,對換心之人朱爾旦肅然起敬。
那個“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的朱爾旦憑借自己的憨厚樸實打動了陸判,致使陸判為其換心。換心之后的朱爾旦文思大進,過眼不忘。陸判為其妻換上貌美如花之頭,卻招來美首主人之父吳侍御的疑心。幸的其亡女托夢告訴他自己并非被朱爾旦所迫害而是另有其人,這便讓朱妻之首與美首之身合葬。朱爾旦得四子,在朱死后,朱仍然“三數日輒一來,時而留宿繾綣”,見其字成才便也安心了。
朱爾旦憑借一顆慧心造福于家,陸判更是“移花接木,創始者奇”且“媸皮裹妍骨”。這般美好的結局簡單卻不失內涵。
記得很早以前看過電視劇版的《陸判》,現在看起來,電視劇有過多的枝椏。譬如朱爾旦換心之后是個貪圖美色,混淆黑白之人……電視劇對名著的改編加入了太多的現代元素,只是為了迎合多數觀眾的口味。它們便變得糾結,跌宕;更融入了理不清的情感糾葛。
如果僅僅忠于原著,難道就不會有賣點么?我想不是這樣。如今的社會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經典也是永遠存在的,不要一味地去篡改經典,篡改經典之中所包含的意蘊,這樣經典才能更加常駐于心。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8
想到“鬼”,我們就一定都會想到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在我們的想象當中,“鬼”都是無惡不作的反面角色,但《聊齋志異》這本書,所描寫的鬼都是善良仁義的好鬼。
《聊齋志異》中寫貪財官污吏,面目丑惡,官官相護;寫科舉考試,那些應舉者鸚鵡學舌,考官則有眼無珠;寫花花公子,貪色酗酒,誣以人命……但寫到的小謝、花姑子、小翠、青娥……這些鬼卻都是善良仁義、勇于反抗、敢于復仇的化身。
看完《聊齋志異》,我深深地感嘆道:“鬼居然比人好呀!”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為了錢,就去別人家盜竊、光天化日下搶劫;還有人為了私吞共有財產,竟然把自己的妻子活活殺死,還剁成小塊封藏起來;還有的人心生嫉妒,竟用硫酸毀壞別人的容貌。這些人真是可惡至極!而再看看《聊齋志異》中人們所鄙棄的鬼吧:小翠,滴水之恩卻涌泉相報;封三娘,雖然是狐仙,卻救活了一個已經死去的善良可憐的女孩。他們雖然都是鬼,但卻有著比人還好的一顆火熱的心,我被這些鬼深深地感動了;鬼擁有的這些優秀品質而我們人卻缺少,這讓人多么痛心啊!
有人說:“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卻活著。”《聊齋志異》中的這些好鬼,他們雖然沒有人的血肉之軀,但是他們的靈魂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19
一看到這本書熟悉的題目,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一個令人耳熟的故事電視劇:《畫皮》,電視劇里那些夸張的故事情節時到今日仍然令我們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一定會誤以為《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恐怖小說,錯!那就大錯特錯!這本經典耐讀的小說如果單單停留在這么低級的層面的話,它還會從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嗎?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一個個故事,它還通過讓我們閱讀這些故事從而領會到一個個深長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前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
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加鉆石般透明。
其實,《聊齋》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蒲松齡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白話聊齋讀書心得500字 篇20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也就是說蒲松齡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談狐說鬼”的內容。達到了郭沫若所說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境界。
《聊齋志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官場的腐敗及社會的黑暗,還描寫了婚姻愛情。
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席方平》。席方平是一個孝子。他死去的父親托夢給他,說自己被奸人羊氏所陷害。席方平心急如焚,立刻魂入城隍廟,為父親伸冤。然而城隍被羊氏賄賂收買,不審理案件。執著的席方平馬上又告于郡司,郡司也被收買了,不但不審理案件,而且還對席方平用刑。即使這樣,他也不放棄,進入冥府,希望冥王能為自己伸冤。不料整個地府被羊氏收買。他們上下勾結,互相串通,對席方平嚴刑拷打,威逼利誘,想使他屈服。然而席方平鐵骨錚錚,面對淫威毫不屈服,連對他用刑的鬼吏也對其肅然起敬。面對整個地府的黑暗污濁,貪官污吏的兇狠殘暴,席方平永不言棄,一心為父伸冤。他用單薄的身軀抗爭整個冥府,用自己的行動反抗至高無上的冥王,最終在二郎神的幫助下,他贏得了公平和正義。
《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是蒲松齡的孤憤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