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紅與黑讀書感受(精選3篇)
初中生紅與黑讀書感受 篇1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tài)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zhí)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了解到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fā)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xiàn)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于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jīng)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tài)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xiàn)實阻礙實現(xiàn)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于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chuàng)舉”——使于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于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盡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于連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后的細節(jié)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于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fā)出無濟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初中生紅與黑讀書感受 篇2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yōu)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至皇帝首相,下至三教九流、平民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復雜的關系,對查理十世統(tǒng)治下的法國的政治斗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tài)、風土習俗,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描繪。
主人公“于連·索萊爾”,一個出生農村家庭但卻才華橫溢的青年。他雄心勃勃,決不甘于貧賤,一心向往拿破侖時代沸騰的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yè),青云直上。但在極端反民族的貴族資產階級統(tǒng)治下的法國,于連似乎已看到這條路盡頭的兩堵堅實的墻,阻隔著他未來光明前途的那堵墻。只有通過教會一途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他是成功的,是勇敢的,但也是可悲的。有些事也會因人們的自身性格而異。他是值得可惜、惋惜的。
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是軍隊,黑則象征教會。于連開頭在維立葉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與不屑,找到迅速將他們踩在腳下的捷徑,也使于連得到了市長夫人的歡心與青睞,成為了她的情夫。因此進了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最終目的。后到巴黎,有幸成為了德·拉·木爾侯爵的秘書,同時有勾搭上了侯爵的女兒瑪特。正準備與瑪特結婚,飛黃騰達,市長夫人因嫉妒,給侯爵寫了一封揭發(fā)他丑行的信,雖說是迫不得已的,但這封信卻使于連被送上了斷頭臺。
于連明明崇拜拿破侖,卻要當眾羞辱拿破侖;明明不信神靈,卻把《圣經(jīng)》讀得滾瓜爛熟,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蒙蔽自己真實的內心。這非但不會達成自己的目的,反而會害了自己。
讀《紅與黑》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經(jīng)給了作家和他的作品最無私而公證的評判,閱讀態(tài)度自然不同于暢銷書那樣毫無顧忌、囫圇吞棗,也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始終德·雷納爾夫人墜入情網(wǎng)的那種喜悅、那種痛苦、那種懺悔而又不甘放棄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得更淋漓盡致,令人拍案叫絕。不僅表現(xiàn)了于連一生的無盡坎坷與虛假的面孔,更是為了告訴我們——要在社會上立足并站穩(wěn)腳跟,不只是需要才華,更需要的是最重要的真誠。像小狗們對我們人類的依賴、信任。請多一些真誠,少一點虛偽吧,也許這是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請多一些真誠,少一點虛偽吧,也許這是解開糾紛的友誼;請多一些真誠,少一點虛偽吧,也許這是打開心結、心鎖的那把重要的鑰匙……
朋友之間需要真誠來維持友誼,母女之間也需要真誠來促進交流,夫妻之間更是需要真誠來將愛情永恒……請多一些真誠,少一些虛偽吧,這樣才是“人間自有真情在”。沒有真誠,我們就無法生存,沒有真誠,世界上就將再也沒有“永恒”。
人,一定要活得真實。雖然擁攬那份真實,是何等不易。笑,未必開心;點頭,也未必滿意。可我們卻不惜背棄誠實去營造一種公認的隨和。世俗往事,我們無以超拔;物役累重,我們不忍減緩。我們用傲然來掩飾內心的卑微,用強蠻來蒙蔽意志的脆弱。在不知不覺中,行為就這樣被判真意。無論隨意還是故意。因此,我們活著會有一種敗北的失意,大概是由于靈魂陷入困境。并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更好地活,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原原本本地、實實在在地活過。
初中生紅與黑讀書感受 篇3
小說《紅與黑》刻畫了一個下層平民于連奮斗的典型,具有極其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思想意義!都t與黑》被譽為“歐洲文學皇冠最璀璨的藝術寶石”,“十九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被---譽為“法國的《紅樓夢》”,充滿政治色彩和人性光芒,作品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對生存和社會的抗爭,是法國社會19世紀的一面鏡子。
小說雖然寫的是于連的兩次愛情經(jīng)歷,以這兩次愛情的發(fā)展為主要線索發(fā)展開來。但是卻是一本“政治小說”,因為于連的兩次愛情都與他的“政治”瓜葛上,而且于連的動機就是要一步一步上爬到貴族階層。
小說的主人公于連·索萊爾出生在法國與瑞士接壤的維立葉爾城,這座小城坐落在山坡上,美麗的杜伯河繞城而過,河岸上矗立著許多鋸木廠。于連是一個有著拿破侖式的夢想的,瘋狂崇拜拿破侖的青年野心家,他渴望像拿破侖一樣身佩長劍,主宰世界。他也渴望當一名神甫,因為當時的神甫的薪水非常高,三倍于當時拿破侖手下著名大將的收入。他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但是他不愿意做力氣活。出生于農民家庭的他總是被人欺負,但是他年輕英俊,非常有才華,積極向上,意志堅強,精明能干,充滿自尊心與野心,他從小就希望能夠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奮斗躋身上流社會。正是懷揣著這樣的夢想,他能夠一步步向上爬,而歷史也給了他這樣的機遇。憑借他自己驚人的記憶力,他把一本拉丁文《圣經(jīng)》全部背誦記憶下來。這件事曾轟動全城,因而他得以在德?雷納爾市長家里做拉丁文家庭教師。
德?雷納爾市長的房子很漂亮,而德?雷納爾夫人不僅漂亮而且是這個小城最有錢的人。但是德?雷納爾夫人從小在修道院長大,對他庸俗粗魯?shù)恼煞驔]有什么愛情,甚至有些厭惡德?雷納爾。因而她一心一意的教養(yǎng)著她的孩子,而生活也只是平平淡淡的過去。直到于連的到來才喚醒她心中的愛情,雖然最初她認為于連是一個鄉(xiāng)巴佬,沒過幾天就會被辭職,但是從她見到于連的第一天起,她對他充滿了好感,認為只有在于連身才有慷慨、高尚和仁愛。她心中的愛情已有幾分被喚醒,而德?雷納爾夫人的女仆也愛上了白皙又溫柔動人的于連,后來于連拒絕了女仆的愛戀,可想而知以于連的高傲的虛榮心是不會與一個仆人相愛的。愛麗絲因為這個原因離開了德?雷納爾夫人的家。在一天晚上乘涼時,于連緊緊抓住了德?雷納爾夫人的手,而德?雷納爾夫人被道德和責任折磨的一夜未眠,她想對于連冷淡,卻又無法制止自己對于連的思念之情。她從未有過這樣的感情。而于連的心里也在想著:“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發(fā)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于是于連在半夜?jié)撊氲?雷納爾夫人的房間,德?雷納爾夫人與于連的愛情逐漸發(fā)展。
不久國王來到維立葉爾,在德?雷納爾夫人的幫助下,于連又當上了儀仗隊隊員,他在這個小城是出盡了風頭。之后,德?雷納爾夫人的孩子生病而昏迷不醒,她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一種懲罰,他深深地責備自己。后來,小城里到處流傳著于連與德?雷納爾夫人的緋聞,這對于他們是個很不好的消息。關心于連的神父請求德?雷納爾夫人讓于連到省城貝尚松神學院進修。
離開維里埃爾,來到省城神學院,這里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平庸的青年。而于連也漸漸認識到了一些東西,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他受到院長皮拉爾的青睞,院長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后來皮拉爾院長受到排擠辭職不干了,他介紹于連到巴黎的拉莫爾侯爵家任私人秘書,而且還特別對于連說“你要十分注意,一個像我們這種行業(yè)的人,只有靠這些大人先生們才有前途……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于連離開神學院,萬分高興,馬上回到維立葉城,翻越重重圍墻,再一次見到了德?雷納爾夫人。于連在她的房間呆了一整天,直到被發(fā)現(xiàn)才匆忙逃去。
拉莫爾侯爵是個極端;庶h人,法國大革命時,他逃亡國外,王朝復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顯赫的地位。于連每天的工作就是為他抄寫稿件和公文,由于他的聰明能干,侯爵對于連十分滿意,很快被侯爵視為心腹,獲準和侯爵家庭成員共同進餐。于連在貴族社會的熏陶下,很快融入了巴黎上流社會的交際圈。
瑪?shù)贍柕率呛罹舻呐畠,她向往浪漫主義愛情。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她愛上了與之地位懸殊且驕傲冷漠的于連,要求于連在明月下登梯爬進她的臥室。于連帶著疑問照做了。當晚,侯爵女兒就委身于他了。此后,瑪?shù)贍柕滦〗銓λ艏慈綦x,有時候甚至毫不掩飾的羞辱于連,并公開宣布不再愛他。于連聽從朋友建議,假裝去追求元帥夫人,用五十三封情書去感動元帥夫人,結果元帥夫人被感動了,還給于連回信,此時的瑪?shù)贍柕略僖踩棠筒蛔×耍埱笥谶B愛她,于連的虛榮心也獲得了極大的滿足,“看呀!這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不久,瑪?shù)贍柕掳l(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她寫信告訴父親,要他原諒于連,并成全他們的婚事。盛怒的侯爵在愛女堅持下,一再讓步。先是給了他們一份田產,準備讓他們結婚后搬到田莊去祝隨后,又給于連寄去一張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授予貴族稱號。數(shù)天后,侯爵收到披露于連與雷納爾夫人關系的信,當即拒絕女兒的婚事。這時惱羞成怒的于連立即跳上去維拉葉爾的馬車,買了一支手-槍,隨即趕到教堂,向正在禱告的瑞那夫人連-發(fā)兩槍,夫人當場中槍倒地,于連因開槍殺人被捕了。
入獄后,于連頭腦冷靜下來,入獄后的于連,是大徹大悟的,他對自己行為感到悔恨和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jīng)破滅,但死對他并不可怕。德?雷納爾夫人受了槍傷并沒有死。稍愈后,她買通獄吏,免得于連受虐-待。于連知道后痛哭流涕。瑪?shù)贍柕乱矎陌屠柃s來探監(jiān),為營救于連四處奔走,于連對此并不感動,只覺得憤怒。公審的時候,于連當眾宣稱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賜,他說:“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結果法庭宣布于連犯了蓄謀殺人罪,判處死刑。后來于連才知道,德?雷納爾夫人給侯爵的那封信,是由聽她懺悔的教士起草并強迫她寫的。于連和雷納爾夫人彼此饒恕了,他拒絕上訴,也拒絕做臨終禱告,以示對封建貴族階級專制的抗-議。在一個晴和的日子里,于連走上了斷頭臺,那時的于連變得非常平靜,同時并沒有失去他的英雄氣概,最后從容赴死,面對死亡的時候他終于剔除了野心,表現(xiàn)出真正的勇氣與魄力,?shù)贍柕屡踔念^顱去安葬;而雷納爾夫人曾答應不自殺,但最終在于連死后三天平靜離世。
讀完小說,我看到了一個農村出生的雄心勃勃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一步步爬上貴族階層最后死亡的過程。在很長的時間內,愛情被于連當作了一個工具,或一條捷徑,愛情對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滿足感,而這種滿足又來源于他內心早已根深蒂固的由階級落差而生的報復心理。他內心充滿了對那個上層社會的憎恨和向往,這種矛盾也就決定了他最終悲慘的命運。于連的一生都是在戰(zhàn)斗的,出生的低微,家庭的冷酷,社會等級制度的根深蒂固,于是于連只能夠奮斗去獲取他所要的一切。他讓自己變得虛偽。作者曾說過他與德?雷納爾夫人的愛情是“心靈上的愛情”,而對于馬帝爾德的愛情是“頭腦的愛情”,這兩種愛情都被他當成往上層階級進軍的工具,但最后,我們還是明白了,他也明白了,他是愛著德?雷納爾夫人的。最讓我嘆服的是故事的最后,事實上仍然深愛于連的德雷納爾夫人,想寫信給拉莫爾侯爵澄清事實,于連拒絕了。那時,他的一切還有可能挽回,?shù)贍柕聻樗沧隽艘磺校瑩]霍了金錢去請律師,于連卻在法庭上說了批判資產階級的話。在有可能推翻死刑的機會面前,他放棄上訴。那時,他也許正真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最后的時刻,于連真正是為自己去活了,恢復了真正的自我。在獄中,他真正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來自那最單純,最原始的愛情的幸福。可以說,于連的“成功”并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這也許也是最好的結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