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紀念館導游詞(精選3篇)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游詞 篇1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陽泉市西南5公里的獅腦山頂峰,海拔1160米,基地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1.32平方公里。該基地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
百團大戰爆發于1940年,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主動發起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此次戰役的勝利堪稱游擊戰爭 史上的偉大創舉,它不僅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而且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有重要意義。陽泉地處正太鐵路中段,橫跨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 敵后抗日根據地。獅腦山位于陽泉市區西南部,地勢險要,山勢陡峭,為扼制陽泉之咽喉,著名的獅腦山爭奪戰就發生在這里。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以百團大戰為主的綜合性森林公園。1987年6月30日,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經山西省委、省政府批準,在獅腦山上建起了百團大戰紀念碑。紀念碑坐北朝南,從低到高,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圓雕、2座題字碑、4座峰火臺、227公尺“長城”組成,整個建筑群占地25畝。1995年落成了百團大戰紀念館,1997年百團大戰紀念館(碑)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xx年陽泉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獅腦山公園改擴建工程。完善了公園環園主干道硬化,并在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以西約400米位置新建建筑面積為3232平方米的百團大戰紀念館。
新館外部形體設計以“基石”為核心設計理念,暗喻中國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堅不可摧的基石,托起了中華民族的威武不屈的脊梁。內部空間處理采用“用建筑內部空間來講述百團大戰故事”的思路,按照戰役過程分別設置有“集結”、“破襲”、“勝利”三大展廳,充分體現出百團大戰不同階段的特點。館內分上下兩層,一層展出珍貴照片200余幅、實物900余件及電子講解、檔案史料等大量文史資料。二層充分運用聲光電、全景畫及大型沙石模型等手段展現出獅腦山上我軍那場頑強的鏖戰場景。基地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是全省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基地。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游詞 篇2
百團大戰紀念碑景區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區西南5公里處的獅腦山風景區,建成于1995年,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百團大戰紀念碑位于獅腦山巔,建成于1987年6月30日。紀念碑座北朝南,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圓雕、2座題字碑、烽火臺及“長城”組成。整個建筑群占地25畝。主碑正面鐫刻著彭真同志題詞“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兩側分別為徐向前同志題詞“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一波同志題詞“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
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是“百團大戰示意圖”。
第二座題字碑的正反面分別鐫刻著中共中央陽泉市委、市政府撰寫的《百團大戰紀念碑記》和《獅腦山戰斗紀略》。碑群前面是大型鍛銅圓雕――“奮起的母親”。
第三座副碑上鑲著6塊巨大的鍛銅浮雕,生動地反映了百團大戰中軍民“出擊”、“破路”、“攻堅”、“支前”、“轉移”、“勝利”的情景。
在百團大戰紀念碑建筑群周圍,還修筑了供人們游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鐘亭、蘑菇亭,并新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峰,更加美麗、壯觀。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游詞 篇3
“百團大戰”紀念館坐落于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包括百團大戰紀念碑和百團大戰紀念館兩個部分。
紀念碑是由主碑、副碑、圓雕、題字碑、烽火臺、“長城”等組成的建筑群。主碑與3個副碑組成一個巨大的箭頭,指向石太鐵路,寓意百團大戰以破擊正太(石太)鐵路拉開序幕。東西兩側的4個烽火臺與蜿蜒起伏的“長城”連接,意味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紀念館分上、下兩個展廳,展覽分“驚世壯舉,輝煌戰果”、“英雄史詩,宏偉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紀念百團大戰的書畫四大部分,以100多幅珍貴照片、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百團大戰的英雄業績。
“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正面鐫刻著彭真題詞:“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兩側分別為徐向前題詞:“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一波題詞:“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