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瀆古鎮導游詞(精選12篇)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1
所謂“圣旨”,是民間對皇帝“詔書”、“封詔”的尊稱。“詔書”專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當于現在組織部門的“委任狀”、“任命書”、“聘用文件”之類。“封詔”分“誥命”和“敕命”兩種: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圣旨用七彩綾;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綾。在清代,這種貴重的綾錦絲織品專門由江寧織造,我們熟知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過江寧織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擔任過蘇州織造。
圣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長,寬33厘米。為什么這樣長呢?一是內容很多,不僅有官員的職銜、勛封等項,還有該官員的事跡。除了封勛官員本人,還對其先代和妻室實行“推思封贈”,甚至延及該官員的子孫后人。二是清代圣旨用“滿漢合壁”書寫: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合于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書寫,上面鈐蓋“制誥之寶”也就是皇帝的“玉璽”。
為了防止圣旨的假冒偽造,古代圣旨還有它特定的防偽標志。請看這些圣旨的兩端,有兩條上下翻飛的銀龍,中間是“奉天誥命”四個氣韻非凡的篆字,既神圣威武,又動感壯美,這就是清代圣旨的防偽標記。
從圣旨的圖案中,能看出被賜者的地位等級。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云圖案,五品以上則為瑞鶴。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2
這副石雕《盛世滋生圖》是我們榜眼府中的第二寶。此畫又名《姑蘇繁華圖》,由清人徐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繪,全長1225厘米,主要描繪了康乾盛世時蘇州的繁華景象,具體內容為“一城、一街、一鎮、一村”,而木瀆占了一村、一鎮,因此在民間流傳著這祥一句話:“姑蘇繁華圖,一半在木瀆”,木瀆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進入內宅,我們就可以看到榜眼府第的第三寶:磚雕門樓。這座磚雕門樓建于清嘉慶年間,磚雕內容均為戲文圖案,有“漁樵耕讀”、“太白醉灑”等,表現了主人崇尚的人生境界。中間四字“通德高風”,既高風亮節的意思,是馮桂芬的又一位恩師潘世恩所寫。
內廳名叫芙蓉樓,以芙蓉“出污泥而不染”之寓意,來表達主人的高潔品性。另外,芙蓉花生命力旺盛,因而也有希望家族興旺發達的意思。
后花園面積很大,園中有亭榭廊軒,點綴在紅花綠樹之中,最有特色的是,我們在山頂的含山亭可登高望遠,俊逸挺秀的“吳中第一山”靈巖山一下躍入您的眼簾,激起你對吳王、西施故事的無限遐思。
木瀆鎮上有兩處“雙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有“小雙橋”之稱的西安橋和小日暉橋。站在西安橋上向東望去,就是百步之遙的東安橋,兩橋一座精致,一座雄麗,遙相呼應,俗稱“姐妹橋”。站在橋上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姜潭漁火”。每逢夜幕降臨,岸上的萬家燈火,滿天閃爍的繁星與江中的點點漁火相映成輝,讓人留連忘返。
這是虹橋,始建于宋代。每當夕陽西下,放眼西望,可見夕陽正和香溪、虹橋形成一線。遲暮的日光把香溪水染成一匹彩綢,給兩岸的粉墻黛瓦披上襲朱紗,絢麗無比,這就是木瀆十景中著名的“虹橋晚照”。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3
木瀆古鎮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于瀆”,木瀆之名便由此而來。木瀆古鎮位于蘇州西郊城西南15公里處的靈巖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獨特的格局為江南諸多古鎮少有,有“吳中第一鎮”之稱;坊間傳“先有木瀆鎮、后有姑蘇城”之說。木瀆古鎮又有“園林之鎮”的美譽,有嚴家花園、古松園、榜眼府第等古典園林多處,鎮上老街縱橫,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歷經滄桑,風貌猶存。
木瀆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木瀆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國園林古鎮。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現已修復嚴家花園,虹飲山房、靈巖山館、古松園、榜眼府第,盤隱草堂等,其中嚴家花園為江南名園,為中國臺灣政要嚴家淦先生故居;虹飲山房是乾隆民間行宮,內有二十道清代圣旨,彌足珍貴。其深厚的文化蘊積,幽雅的園林環境,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個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木瀆古鎮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沉積,經國家批準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處。1983年被列為太湖13個風景區之一,享有“秀絕冠江南”之譽。鎮西有風景名山靈巖山,山上建有“館娃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山頂皇家花園,給后人留下了諸多遺跡。雄距山頂的靈巖寺為梁代建筑,氣宇軒昂。靈巖山以中國佛教和游覽勝地著稱于世。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駐蹕靈巖山行宮。與靈巖山遙遙相對的天平山位于鎮西北,更以“紅楓、清泉、怪石”三絕聞名江南,“天平觀楓”成為江南的一大奇觀。木瀆鎮明清文化遺存豐富,清代《姑蘇繁華圖》描寫木瀆景致占一半。明清時代鎮上有私家園林30余處,享有“園林之鎮”的美譽。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4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培養人才,選拔官吏的一項根本制度,自隋至清的1300余年中,有狀元750余人,進士11萬余人,舉人上百萬。中國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無不與這一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亦淵源于中國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觀。
這是一份由戶部開出的“執照”,相當于現在的介紹信,上面有考生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姓名,如果該考生的出身成份不好,就沒有考試資格。考生持有這份“戶部執照”后,就可以到國子監換取這份監照,等于現在的準考證。古代雖然沒有照相機,但可以通過文字把考生的五官相貌描繪得一清二楚:“根據戶部冊報,溫世壽,系山西汾州府介休縣人,年十五歲,身巾、面白、無須------
這是一套光緒二十年河南鄉試題目。共分三場,第一場為“四書”三題,第二場為“五經”五題,第三場為“第”五道。這是一套完整的鄉試考卷,是河南省姚毓賢鄉試卷1—3場真跡,十分珍貴。清鄉試要求嚴格,起首為考生姓名、面形、年齡、描述,后書三代姓名,并印有監考、關防以及收卷官(分內收掌、外收掌)、彌封官、卷八官等官印。鄉試考取者即為舉人,三年后方可進京參加會試、殿試。
這就是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試卷——殿試卷。殿試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后改為保和殿)舉行,考中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考中第二甲者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是一份殿試卷,雙面書寫,書法功力深厚,內容切題,用語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學習范本。
封建科舉考試可謂考場森嚴,但依然擋不住各種稀奇古怪的作弊手段。這件絲綢夾帶長45厘米,寬38厘米把它雙面書寫對折成兩部分,便于考生藏于鞋內。每個字只有2—3毫米,筆劃細如發絲,書寫俊秀,共有2萬8千余字,包含了《四書》的全部內容和批注。此書如此之小,顯然是為考生作弊方便,但狡猾的書商卻在扉頁上寫有“幸勿誤帶入場”的字樣,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無非是為了避免考生一旦露餡而牽連到自己。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5
木瀆,是個古色古香的地方。木瀆的名勝古跡特別多,如有:榜眼府第,古松園,虹飲山莊……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去“木瀆考狀元”的活動,有許多人都參加了,我也不例外。
我們一大早就乘上了開往木瀆的大巴車。一路上,我和同學們說說笑笑,談笑風生。過了一會兒,就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木瀆古鎮。我們先去了榜眼府第,里面精致的石雕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們是那樣的栩栩如生,那樣的惟妙惟肖。榜眼府第是馮桂芬老先生的故居。它里面有雕刻在墻壁上的《姑蘇繁華圖》,它是一部壯觀又偉大的杰作。上面描繪了木瀆的美麗景色。還描繪出來了栩栩如生的獅子山,虎丘塔,石湖等美妙景色。據說,這《姑蘇繁華圖》是作者花了三年的心血和時間才完成的.木雕,也是榜眼府第的一大特色。精美的木雕是木瀆古鎮的特色之一。我們參觀完了榜眼府第,又去參觀了靈巖山的牡丹園。
在這次游玩中,牡丹園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景點了。牡丹園里還有育花房,里面有三百多種花的品種呢。牡丹園在靈巖山的山腳下。牡丹花品種繁多,美麗無比。牡丹園里的牡丹更是美麗,顏色也有很多種,有紅的,黑的,白的,綠的等等。牡丹是多姿多彩的,它不僅絢麗多彩,還千姿百態,形態各異,牡丹花的美是不能用語言形容出來的。一到春天,牡丹園里就一片姹紫嫣紅。牡丹它個頭雖不高,但它的氣勢卻大得驚人,人人都鐘愛于它并賜予它高貴的地位。“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東京城”,這就是描寫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的名句。那薄薄的花瓣,一片片,一層層,一團團都好象是在向人們展示國色天香的美.在牡丹身上體現出了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和魅力。牡丹花有一種永不服輸,頑強自立的毅力,有一種讓多少文人墨客為它揮毫的風韻。牡丹從來不曾期待過要得到什么贊美和稱贊。牡丹只是年復一年的積蓄力量,待到萬物蘇醒的春天的到來,綻放自己的生命。它默默地綻放又默默地逝去。它總是默默無聞的為人們奉獻著,奉獻著自己的美麗和生命.牡丹無怨無悔地燃燒著自己的光輝歲月.人們注意到了牡丹的不懼畏嚴寒,了解了它那高貴的靈性,所以贊美它們美得婀娜多姿,美得驚世駭俗.積蓄著全身的力量,等到春天而綻放輝煌燦爛的牡丹,它的美麗應該被世人期待、仰慕和贊美。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天的旅游也將結束,這一天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木瀆古鎮的文化和歷史,也體會到了牡丹花的那種永不服輸的毅力和高貴的品格。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6
所謂“圣旨”,是民間對皇帝“詔書”、“封詔”的尊稱。“詔書”專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當于現在組織部門的“委任狀”、“任命書”、“聘用文件”之類。“封詔”分“誥命”和“敕命”兩種: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圣旨用七彩綾;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綾。在清代,這種貴重的綾錦絲織品專門由江寧織造,我們熟知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過江寧織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擔任過蘇州織造。
圣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長,寬33厘米。為什么這樣長呢?一是內容很多,不僅有官員的職銜、勛封等項,還有該官員的事跡。除了封勛官員本人,還對其先代和妻室實行“推思封贈”,甚至延及該官員的子孫后人。二是清代圣旨用“滿漢合壁”書寫: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合于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書寫,上面鈐蓋“制誥之寶”也就是皇帝的“玉璽”。
為了防止圣旨的假冒偽造,古代圣旨還有它特定的防偽標志。請看這些圣旨的兩端,有兩條上下翻飛的銀龍,中間是“奉天誥命”四個氣韻非凡的篆字,既神圣威武,又動感壯美,這就是清代圣旨的防偽標記。
從圣旨的圖案中,能看出被賜者的地位等級。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云圖案,五品以上則為瑞鶴。
對于圣旨的保管,歷代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官員得到皇帝授予的圣旨后,就把圣旨小心翼翼地珍藏于秘箱內,而另外復制木刻匾牌懸掛于殿堂之上,以顯示家族之榮耀。如果偶然遇到水、火或偷盜導致毀失者,經申請復議,準許給予補給;如果是因為收藏保管不慎導致蟲蛀、損壞者,輕者罰俸祿六個月,重者革去官職;最為嚴重的就是將圣旨典當,則違反了大清刑律,除了追奪繳還外,還將移交刑部,以欺君之罪論處。
明清二代專門書寫圣旨的人稱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須是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學士,擅長書法,文采飛揚。我國著名書法家柳公權、顏真卿、董其昌等一度擔任過“庶吉士”,專門書寫圣旨。因此,歷代圣旨的字跡圓潤飄逸,行文遣詞相當洗練,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學術研究價值。
圣旨用料的質量,還反映了當時國力的盛衰。清代盛世的圣旨用綾都很講究,到了后期,用料越來越美。清看這幅光緒圣旨,它的用絲已粗糙得像麻布一樣了。偽“滿州帝國”傀儡皇帝溥儀索性將圣旨改為“指敘令”,其玉璽也由“司法部門”代替了。
慈禧太后在清后期因其專權保守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留下了千古罵名。不過,她在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達的這份公告全民的“一視同仁”懿旨中,卻有其非常進步的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廢除滿漢不準通婚的禁令;二、勸阻漢族婦女纏足的陋習,使其恢復自然;三、禁止在漢女中選秀女。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7
明清官員著補服源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清朝沿用,文武官員各分一至九品,文官補子用禽鳥紋,武官補子用猛獸紋。各縫制在前胸和后背,是顯示官銜高低的明顯標志。這里陳列的是明朝二品文官補子,錦雞圖案,全部圖案用彩色金絲盤制而成;這是二品武官補子,獅子圖案。這里還個別陳列著清朝五品文官的白?補子,六品文官的鷺鷥補子。
清代官服做工考究,配色鮮麗明朗,光澤眩目,生動雅潔,十分珍貴。這里展示的有清代文武品官行褂、親王行褂,還有晚清的舒袖氅衣。
這是滿清官員的官帽和化翎。花翎是孔雀的羽毛,由皇帝賜戴,分三眼、雙眼和單眼三種。所謂眼,就是翎上似眼狀的環形花紋。三眼最貴,雙眼次之,單眼最次。清初,只有皇帝嫡親才能得到戴三眼花翎的賞賜,皇帝宗親有戴雙眼花翎的資格,五品以上內府大臣才能戴單眼花翎。到了乾隆時期,戴花翎的規定開始放寬,凡是為皇室做出重大貢獻的大臣也可以賜戴花翎,有的甚至可以戴三眼花翎。
各位游客:我們已從琳瑯滿目、富麗堂皇的清代皇牘文化藏品中走了出來,讓我們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再來欣賞這座園林的美景吧。當年,東林黨人王心一構筑的這座秀野園以水景取勝,池亭花木環池而構,參差錯落。在這里,我們既可近攬水影鳥語,遠矚靈巖山色,還可聆聽西墻外千年古剎明月寺的隱隱梵鈴,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塵外仙境一般。
這是建于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四月的怡泉亭,整座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構成,顯得古雅拙樸。怡泉亭的平面呈正方形,寬三點一米,高約四點五米,屋頂采用歇山檐式,用八塊條石合蓋而成。“怡泉”為人名,馮怡泉與殷心揖是當年鎮上的兩位好朋友,馮對殷十分信任,曾將畢生積蓄的一百兩銀子存放于殷處,不久馮怡泉因病猝死,膝下無后,殷心揖就將馮怡泉寄存的一百兩銀子,開井造亭,既方便了路人,又以這個特殊的方式來紀念亡友。人們對殷心揖重義輕利、高風亮節的君子風范贊嘆不已,把這座古老的怡泉亭看作是純真友誼的象征。殷心揖的弟子寫有《井亭》詩:“遺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誰肯構,怡泉亭畔說怡泉。”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8
木瀆古鎮位于蘇州西郊靈巖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獨特的格局為江南諸多古鎮少有。位于蘇州城西南15公里處,有“吳中第一鎮”之稱。 風景名勝木瀆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木瀆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國園林古鎮。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現已修復嚴家花園,虹飲山房、靈巖山館、古松園、榜眼府第,盤隱草堂等,其中嚴家花園為江南名園,為中國臺灣政要嚴家淦先生故居;虹飲山房是乾隆民間行宮,內有二十道清代圣旨,彌足珍貴。其深厚的文化蘊積,幽雅的園林環境,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個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閑的好去處。最佳旅游季節到蘇州,最佳行程在三日左右。
如果第一次來蘇州,花上一天時間,游玩蘇州的園林,還是很有必要,比如拙政園、獅子林、虎丘、盤門。如果已經來過,那大可跟著我們的步伐,尋找幽靜的春色,花上半天游山塘,下午逛逛平江路。貢獻一天半給西山。此外,余下的時間,可以抽空聽聽評彈,逛逛夜園林。如時間緊張,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四季均適宜出游。歷史文化木瀆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相傳春秋末年, 吳越紛爭,越國戰敗,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吳王夫差為取悅西施,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xx年),秦以吳國故都設立吳縣,木瀆隸吳縣。三國時,木瀆已是三吳重鎮。東晉時司空陸玩為陸遜后裔,曾建宅于靈巖山館娃宮舊址,后舍宅為寺,木瀆成為佛教勝地。宋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設木瀆鎮,屬吳縣,鎮以瀆名。”,當時木瀆已是蘇州城西諸鄉鎮的中心。至明代,木瀆為吳縣六鎮之一。清朝中葉,木瀆已是吳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揚繪有一幅乾隆年間姑蘇繁華風貌的寫實性圖卷《盛世滋生圖》,其中木瀆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瀆,為這里的山水風光而傾倒。民國時為木瀆區公所駐地。 1949年4月解放后,為木瀆區政府駐地。1952 年升為縣直屬鎮。1954年9月劃歸蘇州市郊區。1958年8月,復劃歸吳縣。1985年金山鄉與木瀆鎮合并,遂成為鎮管村的建制鎮。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9
經過南京心情沉重的一天,我們夏令營來到了世博之旅第二站—蘇州木瀆鎮。
木瀆鎮非常有名,它不僅是范仲淹的故居,還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地方。在木瀆鎮,我們先參觀了羨園,因為羨園是蘇州園林的代表。羨園又名“嚴家花園”,相傳這里是一個姓“嚴”的富翁的住宅,蔣總統也在這里住過。園子里綠樹成蔭,奇花異草隨處可見。遠望,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假山飛瀑、仿佛人間仙境。近看,綠瓦飛檐,雕梁畫棟,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走進一個超大的房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大桌子,桌子上面放著一摞厚厚的書,桌子后面有一張很精致的棕色木椅,椅背上鑲嵌著一塊大理石,活像一輪圓月,在房間的另一面,還有一張大木床。原來這就是“友于書屋”,蔣總統曾經就住在這呀!
鎮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橋流水悠悠。每一個小橋,每一條小溪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香溪了。香溪有這樣一個傳說:美女西施每天在一條小溪里洗漱,時間長了,小溪的水不僅漂滿了胭脂,而且還變香了,所以人們就把這條小溪叫做“香溪”。香溪上還有一座小橋,叫“西施橋”,上面還有很多漂亮的姐姐穿著古裝在橋上拍照。我們在香溪上搖櫓,小船在水里一搖一晃,好像坐搖籃一樣。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到了詩情畫意的古代。
我們登上了楓橋,河中停著幾只尖頂的小船。遠望,還有一個煙霧繚繞的寺廟。此情此景,讓我想到了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木瀆鎮游覽完了,我覺得江南水鄉非常美。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真是名不虛傳呀!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10
這是羨園大廳,名叫尚賢堂,是一座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明朝建筑,因梁上有帽翅,俗稱紗帽廳;而廳中直柱均為楠木,故又稱楠木廳,此廳主要用于接待重要客人、舉辦紅白儀式、祭奠祖宗和商議族內大事。
作為一座江南名園,嚴家花園主要以其建筑布局疏密曲折,局部處理精巧著稱,體現出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整個花園分春夏秋冬四個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第一部分:春景區。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棵高大茂盛的廣玉蘭,此樹相傳為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夜宿沈宅時所種。
友于書屋是當年嚴家馨的子孫們用功勤讀的地方,嚴家以經商發跡,希望有后輩棄商從政,光耀門楣,果然,嚴氏子孫不凡人才,其中就有曾擔任中國臺灣“國民黨總統”嚴家淦先生。
書屋后有一座湖石假山,恰似一堵天然屏障,高峻挺拔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穿過假山,我們來到夏景區,夏園主要以賞荷為主,三兩好友置身廊內,陣陣消涼的荷風吹來,夾雜著一絲絲荷花的清香,讓人暑氣盡消,感覺來到了仙境一樣。在夏園內不同的角度欣賞這座湖石假山也別有情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響,再假山上尋找自己的生肖。
大家看到一堵粉墻,以為這里是花園的盡頭了,其實不然,只要繞過這座天繪峰,里面就是另一個世界了。這里是秋景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所以用黃褐色的黃石來堆砌假山,渲染一種秋收的喜慶氣氛。對面有座水榭,名“聞木樨香”四周遍植桂花,每當仲夏,這里是丹桂飄香,沁人心脾,到了晚上,一輪明月倒影水中,隨波蕩漾,是賞秋月,聞桂花的最家去處,榭中有副對聯:“聞香思折桂,攻讀仰收螢”,寄托了園主期望子孫得中功名的美好愿望。
再往前,就是見山樓和眺農樓,當年嚴家小姐們在樓上憑欄遠望,可看見對面靈巖山、天平山的秀姿,以及農人們在田間躬耕勞作的情景。
這座平臺是園主特設的臨水舞臺,四周的建筑就是家人和親友聽曲賞戲的地方。站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高朋滿座,歌舞升平,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熱鬧場面。
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條特色的長廊,它沿著地勢漸漸升高,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登上二樓,因而又叫爬山廊。這是蘇州私家園林中最長的一條爬山廊,有是嚴家花園中最具有識別特征的建筑。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11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千年古剎——明月寺。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由僧明智所創,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道根重修,戰爭中曾遭毀,1993年修復開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樹林,每逢初春,“千樹萬樹梨花開”,成為古鎮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的詩句,傳誦一時。明月寺與靈巖山上的靈巖寺在布局結構上相仿,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附近村鎮的老百姓平時喜歡到明月寺去寄托自己的祈盼。
這是一座明代古橋,名叫永安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個春秋。永安橋為單孔石拱橋,橋洞寬敞,倒影如環,葛蘿垂掛,古意盎然。當地的新婚男女或小兒滿月都有“走永安,祈福保平安”的習俗。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江南著名園林:嚴家花園。嚴家花園原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俗稱“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幾易其主,曾先后經歷了三位主人。第一代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間的蘇州大名士、《古詩源》作者沈德潛。后沈德潛官至太子太傅,被乾隆皇帝贊為“詩壇耆碩”。沈德潛原住蘇州葑門,雍正七年(1729年)遷隱木瀆,建屋筑園,號“靈巖山居”,在此開館授徒。
道光八年(1828年),此園被木瀆詩人錢端溪買下,錢氏疊石疏池,筑亭建樓,起名“端園”。此時,宅園初具規模,龔自珍對此園有“妙構極自然,意非人意造”的贊美。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端園轉讓給木瀆首富嚴國馨。嚴氏買下端園后,由香山幫建筑大師姚承祖率領能工巧匠重茸一新,嚴國馨的母親朱太夫人仰慕前賢,改“端園”為“羨園”。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現代建筑學家劉敦楨教授兩次來蘇州調查古建筑,對木瀆嚴家花園的布局與局部處理推崇備至,認為此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代表作品,著名學者董軍教授也在他的《江南園林志》中,對嚴家花園作了重點介紹,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嚴家花園的建造者姚承祖大師更是把嚴家花園作為自己平生最滿意的作品,在他的著作《營造法源》中載有大量嚴家花園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木瀆古鎮導游詞 篇12
榜眼府第的主人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也就是僅次于狀元的榜眼,所以人們稱他的故居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約十畝。它的布局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墻、門廳、大廳、樓廳、花園,形成一條縱軸線,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園林風格。
主人馮桂芬因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群書,通曉經史,以才學負名鄉里,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并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這一年,馮桂芬剛剛二十三歲。
這是馮宅大廳。名“顯志堂”。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場所。堂名是主人當年春風得意時所題,顯示了胸中的雄偉抱負。廳內陳設古樸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風范。
這里是馮桂芬的書房名“校邠廬”。馮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因不滿官場的腐敗,不久就辭官回鄉。在這期間,馮桂芬寫下了他的政論代表作《校邠廬抗議》,他針對鴉片戰爭時期內憂外患的國情提出了四十條改革建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學、制洋器”,成為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先聲,又被后來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奉為先導。馮桂芬性格剛烈,嫉惡如仇,這副對聯“官久方知書有味,才明敢道事無難”,正是對馮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總結。
郊鄰廬的建筑結構較為別致,匯聚了榜眼府內的木雕精華。首先,屋頂為三軒連綴,江南罕見,其次,在結構承重上又有獨到之處,兩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飾以倒掛花籃,俗稱“花籃廳”,既增加了空間,又方便采光,這種集技術和藝術,實用和美觀于一體的建筑風格,正是當地香山幫巧匠高超智慧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