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小浪底的導游詞
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們: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黃河小浪底風景區位于孟津縣小浪底村,是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特大型省級生態旅游區。說起這個小小的村落,還和一個治水名人有關呢!相傳4000多年前,這里還叫做“丹陽”,大禹治水經過此處,同丹陽村村民一同舍小家為大家,終于平息水患,為紀念他們,就把丹陽村改成小浪底啦。
黃河小浪底景區地跨洛陽、三門峽、濟源三市,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全長175公里,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4個片區組成,是大黃河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位于黃金旅游線路——河南“三點一線”上,地跨黃河南北兩岸,集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
治黃文化,興利除害、福澤人民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為之奮斗不息的歷史縮影。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但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災難。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但每年沖出的泥沙量很大,若堆成1米高1米寬就可以繞地球3周,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黃河自有史記載以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按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一定要不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從根本上治理好黃河。在世紀之交,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真正開辟了黃河安瀾、造福人民的歷史新紀元。它的建成,不僅鎖住了幾千年放蕩不羈的黃龍,使其充分展示防洪、防澇、減淤、灌溉、供水、發電的綜合成效,還為我國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旅游景觀。
小浪底大壩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杰作,也是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傃b機容量為180萬千瓦地下發電廠房,平均年發電量51億千瓦時,高281米,長1667米的黏土斜心墻堆石壩是目前我國江河上修建的一座最大的土壩。巍峨的進水塔,壯觀的出水口,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圍內擁有縱橫交錯的108條洞群等,小浪底大壩工程創造了水利工程史上5項全國第一,5項世界第一。
同時,下游防洪標準從60年一遇提高到了102019年一遇,解決了對下游的洪水威脅。每年可增加供水量40億立方米,改善黃河沿岸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條件。抗旱面積可維護2500萬畝,年使用發電總容量可節約煤炭210萬噸以上。這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旅游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
大家可不要覺得這些工作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哦!其實在建造大壩的時候也遇到很多困難,但最終都被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一一克服了。在土石大壩下還有70米厚的沙卵石,為防止泄漏在壩下筑起一道混凝土防滲墻,最深達80多米,是目前我國最深的防滲墻,人們稱其為“地下長城”。另外,土石壩中還埋設幾百種儀器,像眼睛一樣隨時檢測著大壩的安全情況。整體設計施工又破解了10項世界難題,創造3項世界第一,6項全國第一。
朋友們,小浪底的建成不僅有效地治理了黃河,還造就了許多優美的景色。比如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的黃河三峽,就是融小浪底與王屋山和荊紫山山水文化與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精華景區之一。三條峽谷各具風采:八里峽位于黃河中下游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涌;孤山峽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龍鳳峽盤龍走蛇,曲折迂回。峽谷景觀獨特,兼具我國山水風光中“南雄北秀”兩大特色。
每年的6月上旬到7月上旬,景區即迎來了又一個居“五一”黃金周之后的旅游熱潮――“觀瀑節”。它是利用小浪底工程一年一度調水調沙資源,策劃打造的河南又一新的獨具特色的“旅游節慶產品”。
調水調沙原理就是根據黃河下游河道的輸沙能力,利用水庫的調節庫容,有計劃地控制水庫的蓄、泄水時間和數量,把淤積在黃河河道和水庫中的泥沙盡量多地 送入大海,沖刷河床,減緩泥沙的淤積。經過幾次小浪底水庫跳水調沙的成功運營,黃河中下游“地上懸河”河床平均下降1米多,黃河三角洲濕地面積增加了6萬多畝,黃河入海口向渤海推進的1公里。同時,“觀瀑節”正是盛夏時節,天氣炎熱,酷暑難耐,景區內溫度比景區外溫度要低10攝氏度左右,可謂是“消夏”的好去處。
好了游客朋友們,黃河小浪底的講解就要到此結束了。接下來各位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大家可以拍照留念,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再見!
篇二
朋友門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北方最大的水上樂園——黃河千島湖。
向東,我們看到的堤壩就是小浪底大壩,高287米,北起王屋山南聯邙山,壩體總長16667米,是目前我國江河之上最長的土壩。因其是在孟津小浪底村建起,故而被稱之為黃河小浪底工程。小浪底村呢,原本叫丹陽村,相傳402019年前大禹治水經過此處,為平息水患,村民舍小家為大家,配合大禹治水,最后使得大浪變成了小浪,為了紀念他們,就把村名改為小浪底了。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一項集防洪、防澇、減淤、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特大型控制工程。1994年9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自宣布小浪底工程正式開工。1997年10月28日實現截流,1999年10月25日正式下閘蓄水,2019年9月一組機組正式實現發電,2019年全部工程結束,總工期為9年。庫容量1256、5億立方米,水域面積296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275米最高275米,裝機容量180萬千瓦,平均年發電量51億千瓦時,完成總投資337億元。建成后下游防洪標準從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不僅解決了下游洪水的威脅每年可增加供水量40億立方米,改善黃河沿岸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條件。抗旱面積可推廣2500萬畝,年使用發電量可節約煤炭210萬噸,著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奇跡。工程采用銀行貸款,國家招標興建,涉及到51個國家和地區,700多名外商和萬名中國建設者。整個設計施工破解了10項世界難題,創造了三項世界第一,六項全國第一。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每年沖出的泥沙量很大,若堆成一米高一米寬的墻,可以繞地球赤道3周。由此可見,有時以來,黃河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危害有多大,那么治理好黃河也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愿望,而真正治理好黃河的惟有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不久,一代偉人毛澤東從長年留下的廢墟中走來,在黃河岸邊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指示,從那時起的四十多年里,成千上萬的治黃專家為了小浪底工程作了精心勘探設計,歷史九年,提前完成大壩蓄水。
前方一公里水下,是東漢末年曹操與袁邵兩軍交兵的古戰場——赤河灘。他們在這里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把整個灘地都染成了赤紅色,所以命名為赤河灘,F在因為蓄水已經淹沒了。
大家現在往右看,北山半山腰有個山寨,那是當年袁紹駐軍囤積糧草的地方,叫大山寨。往左看到的那個山叫黃鹿山,相傳李世民執政時期有一次來到這里打獵,一群人前呼后應的,突然在河邊見到了一頭白鹿,便策馬追去,當追到黃河最后一個峽谷,南岸小浪底村時,發現白鹿居然變成了黃鹿,李世民驚呼神鹿也,急令隨從下馬跪拜謝罪。同時回來后御筆親封,命名這座上為黃鹿山。
現在黃鹿山下有一個凹叫曹營凹,是當年曹操駐軍的地方,后面還有個大宴溝村、墳坡村等,在這里幾乎沒一個村都有一個典故,下面幾讓我們隨船一起去感受這些傳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