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竹石刻導游詞(通用3篇)
重慶大竹石刻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余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后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余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借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于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開鑿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通編為1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元年(1082年-1096年),通編為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于北宋紹圣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編為16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淀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于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范。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杰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介紹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于晚唐,歷經五代而盛于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余軀,石刻銘文10萬余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凈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
。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后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重慶大竹石刻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
當您欣賞完神奇的毛公山,為自然界的神奇造化而由衷感嘆之時,我們已經經過了三峽工程專用公路的最后一個檢查站,進入三峽壩區了。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江峽大道,取“長江三峽”之意,全長6公里,是連接三峽工程專用公路與工程施工區的主干道,是重要物資運往施工場地的必經之路。整條道路路面寬敞平坦,路旁綠樹成蔭,環境相當優美。每當華燈初上之時,路兩旁亮起明亮的路燈,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長龍臥于長江之濱,非常美麗。或許在你的想象之中,施工場地總是塵土飛揚,機器轟鳴,但當你參觀完三峽工地,你會更為現代科技的發展所折服。當年十萬人浩浩蕩蕩修筑葛洲壩的場面已不復存在,現代化的文明施工使三峽壩區不僅擁有峽谷的自然風光,而且留下了人工雕鑿的美麗景色。
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江對岸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物,人稱黃陵廟,它是三峽地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物。古稱“黃牛廟”、“黃牛祠”,相傳是人們為紀念黃牛助禹開山治水的千古功德而建,始建于春秋時期。在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只信禹王開山之功,不信黃牛觸巖之說,故改名為“黃陵廟”。現存禹王殿屬明萬歷46年(公元1691年)仿宋式建筑,高約22米,立柱36根,皆有從天而降的黃龍纏繞。外貌斗拱飛檐,簡瓦瘦瘠,黃頂紀墻,莊嚴肅穆。廟內有一棵千年古鐵樹,距今1700多年,據說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親手栽種的。在1994年三峽工程動工時,曾開過黃色的小花,那么在以后三峽有重要事情發生時,它都開小花,是一株非常神奇的鐵樹。廟內禹王殿內還有兩根水文柱,記載著1870年長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洪峰的流量,達到每秒11萬立方米,為研究長江水文提供了寶貴的水文資料。
這里便是三峽工程的保稅庫。三峽工程投資巨大,為了高質量地完成這個工程,我們引進了許多國外先進的機器和機械設備,而通過這個保稅庫,這里的眾多設備就可以免除關稅,由此可節約大量的資金,降低了三峽工程的成本。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國家為了支援三峽工程的建設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
三峽壩區有非常完善的配套設施。如您右手方向的郵電局,左手方向的通航管理局,還有公安部門、銀行、商場等,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三峽工程而建的。
右手方向的略顯陳舊的樓房是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的原辦公樓。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于1993年9月27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正式成立。它是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國有大型企業,享有國務院批準的計劃單列權。它是三峽工程的項目法人,全面負責三峽工程建設、資金籌集和償還以及建成后的經營管理。葛洲壩水力發電廠是其組成部分。
各位朋友,現在位于你們右手方向的三峽工程大酒店可以說是壩區內最漂亮的建筑物了,它是由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投資興建,長江三峽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管理的旅游涉外四星級酒店,她負責管理三峽西壩酒店和三峽東山酒店。整幢樓線條流暢,色彩淡雅,是中國三峽總公司按國際星級標準興建的涉外飯店。飯店主樓又名“拿云樓”共26層,設有不同檔次的標間、單間、商務套房、豪華套房等280間客房,還有位于頂層的總統套房。客房設有中央空調、國內國際直撥電話、冰箱、彩電、閉路電視等一流服務設施。飯店設有風味齊全的中餐廳、標準歐陸式餐廳、獨具特色的中西自助餐廳、浪漫溫馨的酒吧,還有設施完善的商務中心、購物中心、保齡球館、健身房、臺球室、美容美發中心、歌舞廳等娛樂場所以及各種不同檔次的會議室。此外,酒店還先后接待了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奧地利副總理拉塞爾、基辛格博士、法國前總理法革巴拉迪爾、美國土木工程協會三峽考察團、98年國際大壩研討會、海峽兩岸三峽工程技術研討會、印度水電開發國際研討會以及法國、以色列、巴西等國大使和數次其他高規格國際會議,并贏得好評。
這個風格獨特的建筑物是壩區體育館,整個體育館可容納3000多人。三峽總公司每年都要在這里組織一些籃球賽、冬季長跑等各種體育活動來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很多著名的演出團體來三峽工地慰問演出就是在這里舉辦的,如:家喻戶曉的“心連心”藝術團,中國中央歌舞團等。
朋友們或許已經有了目不暇接的感覺,前方這棟肅穆莊嚴的大樓是三峽工程管理中心,頂部仿照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建。整棟樓與剛才大家看到的壩區接待中心遙相呼應,成為三峽壩區最顯眼的部分。這里面集中了全國的水電精英和100多名外國水電專家,他們組成了三峽工程的指揮中樞。
三峽展覽館于1992年10月于北京開館,96年搬到宜昌,98年遷入壩區,總面積6000平方米,內有三峽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移民、科技進步、電力生產、書畫、攝影等專題展覽。大廳內有一幅目前中國最大的長江三峽全景彩繪圖,氣勢宏偉,值得一看。
現在各位請繼續想您的右手方向看,這里便是壩區生活小區,分為十三小區和十四小區。兩個小區的建筑風格各有不同。十三小區主要建筑風格是以四川民居風格修建的,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每個房子的樓頂有八個角,所以這種房屋也稱作“八角樓”。而十四小區的建筑風格是以湖北民居風格修建的,以樓房為主,樓體呈淡綠色,每棟六層,為標準雙人間設計,一些生活設施一應具全。生活小區現在是提供給三峽建設者居住的,但是他們是臨時居住在這里,因為到20xx年整個三峽工程完工之后,他們將從這里全部遷移出去,而這些樓房也將全部改建成為賓館、飯店和別墅,整個壩區將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旅游度假村的形式存在。大家左手邊是青云公司的大型金屬結構埋件廠,這里正在制造水輪機進水壓力鋼管。右邊這個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堆料場,是亞洲最大的堆料場,被稱為“三峽工程的糧倉”。這些石料由工人開挖出來堆放于此,然后將通過碎石系統進行機械粉碎,篩分成大小不同的四種材料,由皮帶機輸送到拌和樓進行攪拌,最后由塔帶機等澆筑設備源源不斷地澆筑到大壩上去。有沒有哪位朋友知道這種石料為何種巖石?對了,是花崗巖。花崗巖不同于其它類型的巖石,它是由火山噴發出來的巖漿冷卻凝結形成的一種晶體,所以花崗巖又稱為火成巖。(類比石灰巖,沙石經過地殼變動積壓形成,又稱水成巖。)花崗巖質地堅硬,抗壓力強,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好的修建大壩的材料,而長江三峽全長近200公里,惟獨此處地下巖層為花崗巖。這能不能看作是上天賜給我們的這樣一塊寶地,讓我們修建三峽工程呢?
重慶大竹石刻導游詞 篇3
烏江畫廊+武陵風光導游詞
我們的行程是前往黔江,參觀位于武陵風光景區的小南海。途中會經過碧水澄幽的烏江,在這漫長的車程中,就聞名遐邇的烏江畫廊和武陵風光,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是烏江和烏江畫廊。
烏江發源于貴州省威寧縣,烏江流經渝、黔兩省市14個區縣,有8個士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自治縣,流淌著濃郁的民族風情。流經重慶市酉陽縣、彭水縣,在涪陵區注入長江,全長1070公里。烏江是一條軍事河流,歷來被稱作天險。漢代、三國、太平天國的英雄豪杰,都在江邊演繹過金戈鐵馬的故事,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劉鄧大軍進軍西南也曾在此創造搶渡的奇跡。
烏江流經酉陽縣境內,從萬木鄉到龔灘古鎮之間的河段,60公里的河段,為烏江的精華段,被譽為“烏江畫廊”。兩岸絕壁,灌叢密布,水急灘險,勝似三峽,被譽為“百里畫廊”。
烏江畫廊景區有什么特點呢?奇山、怪石、碧水、險灘、古鎮、廊橋、纖道、懸葬。雄奇險秀的河谷溝壑,鬼斧神工的懸崖絕壁,桀驁不馴的烏江、歡快奔流的阿蓬江,點綴在秀美的烏江百里畫廊,受到了無數科考、探險、攝影愛好者、電影、電視劇組的青睞。
烏江百里畫廊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土家擺手舞之鄉的西大門景區,是西南卡普、蠟染的搖籃;古老的土家族背嫁哭嫁、獨特的苞谷燈戲、民間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木葉情歌,還有眾多的民間的手工藝品,組成了當地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尤其是山民依山就勢,臨水而居,形成了頗具烏江特色的石鎮建筑,青石板錚亮照人,吊腳樓搖搖欲墜。用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是爺爺奶奶的家”。
聽上去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種誘惑?呵呵,接下來,要跟大家說說武陵風光了。
首先是介紹一下武陵山脈:武陵山脈地處中國中南部,跨越湖南、湖北、貴州和重慶四個省直轄市,長度約420公里,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一般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武陵山脈為東西走向,主峰為貴州的梵凈山,海拔2570米。屬于武陵山系覆蓋的地區,被稱為“武陵山區”。在重慶市主要包括的有黔江區,酉陽,秀山,彭水,石柱。在這個大的范圍內,有哪些著名的景區呢?佛教圣地之一的貴州梵凈山、湖南武陵源風景區、湖南鳳凰的南長城等等。
在重慶,涵蓋了彭水的阿蓬江、阿依河,酉陽的桃花源,石柱的黃水森林公園、黔江武陵仙山風景區和我們這次將要前去的小南海。
它地處渝鄂交界之地的黔江區北部小南海鎮,距黔江城28公里,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屬于地質公園類自然風景旅游景區。小南海是一個地震堰塞湖,在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6年),當時這里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6.25級,烈度8度,因為山崩堵塞溪
流而形成的一個地震堰塞湖,為重慶市第一大天然湖泊。可以說,小南海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古地震遺址,同時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自然實體,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景區現在為國家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小南海景區面積150平方公里,與湖畔的八面山和附近的土家族文化生態博物館融為一體,風光如畫,地質奇特,被譽為“人間仙境”、“渝東西湖”。
景區核心面積20平方公里,融合湖光山色、地震遺址奇觀、民俗風情為一體,同時還是早期革命的搖籃。
主要景點:地震滾石遺址區、牛背島、朝陽寺島、震紀苑廣場。
歷經150多年風吹雨打之后,今天小南海依然保持了完整的地震遺址。其地面破壞原貌、水下農舍民房以及水下“醉漢”森林都完好地保存了震時狀態。實地考察后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它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認為當屬“中國唯
一、世界罕見”。清晰如初的大垮巖、小垮巖滑塌面、亂石林立的地震崩積物、氣勢恢宏的地震堰塞大壩、風光秀麗的地震堰塞湖形成全國絕無僅有的小南海地震遺址,具有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成為人類寶貴的自然遺產。正因為如此,小南海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列為“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小南海迄今難解的諸多不解之迷,如水下莊園面貌如何、多達4000多萬立方米的陸面堆積物從何而來等,激發了眾多人的興趣,成為潛在的研究資源。
小南海不僅科考價值難得,而且自然風光極富魅力。2.87平方公里的湖面上碧波蕩漾,湖水深度平均為30米,最深處47米。以板夾溪為主的五條溪流源源不斷地注入湖內。朝陽寺島、老鸛坪島、牛背島等三大島嶼林木蔥郁、環境幽適。湖區四周秀峰環列,植被蒼翠,使小南海宛若一顆鑲嵌在深山之中的“明珠”。
在朝陽寺島上曾建有朝陽寺,在辛亥革命前夕,由土家青年溫朝鐘組織發動的、震驚清廷的“鐵血聯英會”武裝起義會址亦設于此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賀龍、關向應率領的紅三軍也在小南海打響了入川的第一仗,為小南海烙上了深深的革命色彩。好了,關于烏江畫廊、武陵風光,以及我們將要前去參觀的景點――小南海的的概況,就先介紹到這里,等到了景區后,我再帶領大家盡情游覽。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做做游戲吧,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