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寫景導(dǎo)游詞作文(通用3篇)
黃山寫景導(dǎo)游詞作文 篇1
今天,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解一下黃山千奇百怪的奇松。
請大家為了保護黃山秀麗的風景,請別丟垃圾。
大家別忙著拍照,跟著我走!
看!我手指向的這棵松樹,這就是迎客松,它挺立在玉屏峰東側(cè)、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壽逾千年,姿態(tài)蒼勁,枝葉平展如蓋,兩大側(cè)枝橫空斜出,似展臂迎客,頷首向五湖四海的賓朋致意。這棵松樹樹齡約800多歲,是松樹中的“元老”。
他身邊的這棵樹便是送客松,立于玉屏樓右側(cè)道旁,虬干蒼翠,枝葉側(cè)伸,似作揖送客。樹高4.8米,樹齡約450年。
快看!這邊是黑虎松,生于白鵝嶺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海拔1650米處,傳說獅子林有一高僧入定時,見一黑虎臥于松頂,后尋黑虎不見,只見古松高大蒼勁,干枝氣勢雄偉,虎氣凜凜,故名為黑虎松。該松枝稠葉密,遮天閉日,覆蓋面積約百余平方米。樹高8米,樹齡約450年。
我們身邊的是麒麟松,因為它兩翼高低錯落,狀如送子麒麟,而得到這個名字。它樹齡約520xx年,是松樹的家族的精品。
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同精品麒麟松拍照,千萬別破壞麒麟松蒼老的樹干。
快看!這就是團結(jié)松,生于打鼓峰海拔1520米處,鐵根盤結(jié),側(cè)干眾多,6大主枝,團團簇簇,圍抱生長,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大團結(jié),因為毛主席數(shù)清了它的枝干,所以命名為團結(jié)松,該樹樹齡為400歲。
“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眾木成林的團結(jié)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廣迎四海的開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人們來到黃山,不僅能感受到黃山松的美麗和堅強,更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黃山松精神。黃山松精神正是一種民族精神,一種時代精神。我們應(yīng)該學習黃山松精神,頌揚黃山松精神,讓黃山松精神代代相傳。
黃山寫景導(dǎo)游詞作文 篇2
游客們,大家好!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導(dǎo),很高興擔任這次黃山之旅的導(dǎo)游,大家要記住不要亂涂亂畫,不要亂扔垃圾,要跟緊我。現(xiàn)在我們開始出發(fā)了。
朋友們,你們不遠千,甚至萬里到這里,就要親眼看一看黃山的美嗎?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樂嗎?是的,黃山是絕美絕美的,可說天第奇山,能夠登臨它,親眼看看它,確實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長地質(zhì)歷史代,大自然的無窮力,塑造了黃山那絕美的風采和種種奇特的景觀,令人傾倒,令人心醉。
在黃山中一定要觀看的是黃山的四絕,說起黃山“四絕”,排在第一的當是奇松。黃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無比頑強的生命力,黃松是從堅硬的黃崗巖石里長出來的。黃山到處都生長著松樹,它們長峰頂,長懸崖峭壁,長在深壑幽谷,郁郁蔥蔥,生機勃勃,能說不奇嗎?其次是,黃山松還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黃山松的針葉短粗稠密,葉色濃綠,枝干曲生,樹冠扁平,顯出一種樸實、穩(wěn)健、雄渾的氣勢,而每一處松樹,每一株松樹,在長相、姿容、氣韻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種奇特的美。
其次是怪石,在黃山到處都可以看到奇形怪異的巖石,這些怪石的模樣兒千差萬別,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都活靈活現(xiàn),生動有趣。這些怪石有的是龐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瓏;有的獨立成景,有的是幾個組合或同奇松巧妙結(jié)合成景。還些怪石因為觀賞位置和角度變了,模樣兒也就有了變化,成了一石二景。
再來就是云海。雖然在中國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沒有一個能比得上黃山云海那樣壯觀和變幻無窮。大約就是這個緣故,黃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黃海”。這可不是妄稱,是有歷史為證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學家叫潘之恒,在黃山住了幾十年,寫了一部60卷的大部頭書--黃山山志,書名就叫《黃海》。黃山的一些景區(qū)、賓館和眾多景觀的命名,都同這個特殊的“海”有關(guān)聯(lián),有些景觀若在云海中觀賞,就會顯得更加真切,韻味也更足了。這些也都證明,“黃海”這個名字是名副其實的。
最后,介紹一下溫泉。我們常講的和游覽的溫泉是前山的黃山賓館溫泉,古時候又叫湯泉,從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溫泉景區(qū),是進入黃山南大門后最先到達的景區(qū)。溫泉水量充足,水溫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質(zhì)良好,并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zhì),有一定的醫(yī)療價值,對皮膚病,風濕病和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確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飲;過云說它可以飲用,是不科學的。
其實,黃山溫泉不止一處。在黃山北坡疊嶂峰下,還有一個溫泉,叫松谷庵,古稱錫泉。它與山南的賓館溫泉水平距離7.5公里,標高也近,南北對稱,遙相呼應(yīng)。這也夠奇的了。不過因為它地處偏僻目前還未開發(fā)利用。
各位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jié)束了。歡迎你們和你們的朋友再次來黃山游玩。謝謝!
黃山寫景導(dǎo)游詞作文 篇3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古徽州傳統(tǒng)名吃,盛行于現(xiàn)代黃山地區(qū),不但扛餓而且極具營養(yǎng)價值。
人們不禁要問:這么美味可口的黃山燒餅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請聽我娓娓道來。其最佳配方是: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豬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蔥末40克,精鹽100克,食堿15克,芝麻仁75克,飴糖50克,芝麻油100克。用上述材料手工制作皮和餡,經(jīng)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燒烤等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燒烤過程是在特制爐中進行,內(nèi)燃木炭,將餅坯貼于爐內(nèi)壁,經(jīng)烘烤、燜烤以及將爐火退凈后的焙烤,前后數(shù)小時完成,很是辛苦。因經(jīng)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層多而薄,口味香甜辣酥脆,故而黃山燒餅,又叫“蟹殼黃燒餅”。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相傳1357年,朱元璋駐軍歙南覆船山,這里是三縣交界處,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的圣地。朱元璋行軍打仗時身背的干糧就是這種黃山燒餅。建明稱帝后,朱元璋沒敢忘本---這圣地的天物。朱念其救駕護國有功,就順理成章地將黃山燒餅冊封為“救駕燒餅”。清乾隆下江南仍被世人傳為佳話。乾隆一行到達徽州時,徽州官員舉行了盛大的“江春大接駕”儀式,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就是黃山燒餅。其外層酥脆,餅內(nèi)卻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車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賜黃山燒餅為“皇印燒餅”,寓意乾隆對該餅的喜愛程度堪比其隨身攜帶的皇印,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黃山燒餅最崇高的褒獎。
清有滿漢全席,今有燕窩和三魚(鮑魚、魚翅、魚子醬};中有八大菜系,外有意大利面食。然而,在山珍海味的大世界里,我最想為用十余種原料和十多道工序制成的黃山燒餅廣而告之:用袋裝燒餅擺出“黃山燒餅”四個大字,再用筒裝燒餅擺在下面組成“蟹黃”、“救駕”、“皇印”的字樣。一句漂亮的廣告詞應(yīng)運而生:游黃山美景,吃黃山燒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