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廣西黃姚古鎮的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介紹廣西黃姚古鎮的導游詞范文 篇1
迎著春風,伴著白云,就這樣,我走出了家門。
懷著好心情的我走進擁有千百年歷史的黃姚古鎮,我想一定很配吧!我慢慢走進古鎮,領略那一路的好風景。先是一條大道,慢慢的,越走越窄,進入了一隊古色古香的居民樓。遠遠的聽見小河哥哥那爽朗的笑聲,和偶然會有幾聲雞叫襯托。不知不覺走到盡頭的一個墻角,本以為沒路了,就在一根骨頭的距離,又是一戶人家。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在這上面,外星人都敢肯定。
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那沉睡的古鎮像是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紗衣,那不知從哪兒來的開門聲時常映入我的耳簾,小河像是為新一天的開始做最后的準備,那清脆的鳥叫聲引領著我前進。上百歲的老人向我揮手,傣族的姑娘們在梳妝打扮,辛勤的勞動者們早已開始了工作,古鎮很安靜,不受人拘束,也沒有人來阻擾。人多了起來,但也阻擋不了古鎮的寧靜。
我該走了,我輕輕的揮揮手,告別鎮里的朋友,帶回一縷古香,帶回一路好心情,好記憶,還帶回一路月色。這像是一場夢,一場無約無束的夢。
介紹廣西黃姚古鎮的導游詞范文 篇2
黃姚,古時隨縣居南越地。
漢元鼎六年(前120xx年),漢武帝平定南越,置蒼梧郡,轄臨賀、猛陵等縣,黃姚地屬臨賀地。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xx年),梁武帝蕭衍析今昭平縣地馬江以上至平樂縣南面置靜州,轄梁壽、靜慰二郡,并在二郡中設龍平、安樂、寧新、博勞、蕩山五縣,黃姚地屬蕩山縣轄。
隋煬帝大業三年(620xx年),改州為郡,撤銷靜州,將安樂、博勞、寧新三縣撤并人龍平縣,蕩山縣部分歸龍平縣,部分歸賀川縣,黃姚地受龍平縣轄。
唐武德四年(620xx年)復置靜州,并將臨賀、平樂等地設置昭州、賀州,黃姚地受昭州龍平縣轄。
五代十國時期,雖經戰亂,但州治如唐代制,黃姚地屆龍平不變。宋仁宗時期平定依智高之亂后,靜、昭、賀三州的社會趨于安定,宣和六年(1120xx年)將龍平縣改名招平縣,意謂招撫平定,后將“招”字改為具有光明、明亮之意的“昭”字,定名為昭平縣,黃姚地屬昭平縣轄。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將昭平縣劃分為里管理,黃姚屬寧化里轄。
清咸豐十年(1860年),地方多故,縣辦團務,將全縣劃為十區,以預、備、財、恒、足、關、防、樂、太、平十個字為區名,黃姚屬“關”字區轄。
民國十五年(),廣西實行區鄉保甲制度,全縣分明源、黃姚、馬江三大行政區和二十三個小鄉鎮,在黃姚區設立黃姚鎮,屆黃姚區轄。
介紹廣西黃姚古鎮的導游詞范文 篇3
黃姚古鎮位于昭平縣東北部,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山環水繞,民居散落在山光水色中,石板街靜靜地徜徉在時光的隧道里,斑駁的古門樓在向世人訴說著遙遠的歷史,這座被譽為夢境家園的黃姚古鎮,是外國人最值得去的古鎮之一。
很早以前,黃姚只有黃姓和姚姓兩戶人家最先落籍定居,北宋開寶元年(972年),一位叫楊文廣的將軍率部到昭平平戰亂時路經此地,給取名黃姚,黃姚自此傳開。
黃姚是連接賀江和桂江橫向通道上的一個陸路古鎮,從古臨賀縣、富川縣、馮乘縣通往桂江的梧州存在著一條北陀古道,黃姚位于北陀古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顯要。明清時期,黃姚發展成為了比較繁榮的市鎮。
走進黃姚,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奇山秀水般的桂林山水風光畫。峻美的姚峰和一座座喀斯特地貌的石山下,是一片溪流縱橫的平地和村莊。小珠江、姚江和興寧河三條小河流環繞著古鎮,古鎮里分布著300多座明清時期遺落的古民居,村莊里一株株古榕古樹和小河岸邊一叢叢翠竹掩映著一座座古民居,還有一尊尊天然奇石很自然地分布其間,給人的印象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天然園林。
黃姚古鎮的建筑風格是按照古代的九宮八卦進行布局設計的,沒有人造的圍墻,卻有一道道以溪流和外圍聯結的房屋為界,一只只鎮門、巷門、宅門守衛著古鎮。在黃姚,山與水,橋與亭,民居與街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人類生存的一切功能包含其中,這樣一座集安居、防衛、觀賞、休閑于一體的古典式園林建筑在廣西實為少見。
古鎮中比較著名的古建筑有黃姚古戲臺、寶珠觀、興寧廟、文明閣等 。抗日戰爭后期,寶珠觀是廣西工委和黃姚中學所在地。當時的省工委書記錢興同志率領一批革命先鋒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懷著“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堅定意志,以教書等工作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同時疏散到黃姚的還有何香凝、歐陽予倩等一大批文化界和民主人士,在黃姚還出版了《廣西日報》昭平版。
黃姚的老街始建于明清時期,全為青石板鋪墊,安樂街是主商業街,街道上鋪的青石板又長又大,兩旁的商業鋪面是十分典型的嶺南風格,至今仍保存完好。其它橫街如金德街、亭秀街、天然街規模要小一些,但每一條石板街都幽長而光滑,沒有幾百年時光歲月的洗磨,就不會有連結著300多棟斑斑駁駁古民居的石板街。
古鎮的另一個景致是河溪縱橫,河溪兩岸均用石墩砌筑成河堤,河堤筑有一座座的碼頭,向著石碼頭的是一座座恢宏的巷道門樓,透過門樓望去,又是一條條深深的巷道。河溪上建有多座石拱橋,石拱橋將一條條石板街連接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最美觀的是帶龍橋和興寧橋,彎月似的橋拱下,群鴨悠悠,碧水粼粼。
位于古鎮東門外姚江邊天馬山上的文明閣,是一幅很美的圖畫,自明萬歷年間以來,歷代建有步云亭、文明首弟、土地祠、天然亭、福綠亭、惜字爐、財神殿、大堂正殿、不夏亭、桂花亭、魁星閣等十多座亭臺樓閣,這些亭臺樓閣格調雅致,古色古香。歷代文人墨客在文明閣上留有眾多摩崖石刻和詩詞題字,唐朝韓某人所題的“鳶飛魚躍”和清朝進士翰林院編修劉宗標所題寫的“小西湖”,書法蒼勁有力,雕刻工藝精湛。
黃姚的中元節舞龍燈,是極少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七月半有兩個晚上,全鎮人都集中到姚江邊上,觀看姚江水上舞龍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