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導游詞(精選3篇)
銀川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國家4A級景區鳴翠湖觀光旅游,我是講解員,很高興今天能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銀川塞上湖城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各位游客這邊請,首先我給各位介紹一下鳴翠湖的基本概況,鳴翠湖原名道祖湖,位于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總規劃面積6.67平方公里。一條銀青公路穿湖而過將鳴翠湖分為南北兩湖,南湖作為作為濕地核心區,只進行濕地保護與恢復性建設,保持和恢復原生態現狀,為野生動植物資源修養生息提供天然屏障。
鳴翠湖在積極開展濕地生態保護和旅游經營管理工作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潛力,在兩宜城市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景區先后被評為“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區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級濕地公園”、“中國最美的六大濕地公園之一”、“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等殊榮。由于鳴翠湖地理位置特殊,位于銀川河東機場和河東旅游線的必經之路,因此又有“銀川市前庭”的美譽。
我們鳴翠湖是集黃土高原、黃河、湖泊、蘆葦、濕地等景觀于一身的,自然生態體系完整,周邊有大面積的魚塘和水稻田,居民稀少,有機地形成了一個適于鳥類棲息、繁衍和生存的生態環境。鳴翠湖作為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從濕地保護、科研宣教、有序利用等多個方面充分發揮了濕地生態功能和自然資源優勢,濕地資源保護良好、景觀特點典型,水禽分布眾多,黃灌文化底蘊深厚,是黃河中上游保存完好的重要濕地。
銀川導游詞 篇2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寧夏首府銀川市西北50千米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占地面積9300公頃,植被覆蓋率達70%,擁有各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八百余種,是寧夏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山體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獨特。近萬公頃的范圍內,油松、杜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櫻桃、丁香、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尤其是當您踏入國家森林公園的深處,登上青松嶺的峰頂,人處在蒼茫林海之中,低頭看百丈懸崖,放眼望郁郁蔥蔥。古松立于峭壁之間,殘雪留存高山之上,松濤陣陣,云霧蒙蒙,宏偉險峻的景觀給您一種回歸大自然、陶醉大自然的美好心境。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景區內,高聳入云的油松、杜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造就的四季景觀,色彩斑斕,變化無窮,令人叫絕。尤其是當您踏入森林公園的深處,登上青松嶺的峰頂,人已處在蒼茫林海之中。低頭看百丈懸崖,放眼望郁郁蔥蔥;古松立于峭壁之間,殘雪留存高山之巔。松濤陣陣,云霧蒙蒙,宏偉險峻的景觀給您一種回歸大自然,陶醉大自然的美好心境。如您留宿于青山翠柏懷抱中的“松濤山莊”,不僅能觀賞到賀蘭山迷人的夜色和日出,而且能看到奔跑的馬鹿,跳躍的巖羊,嬉戲的蘭馬雞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它坡坡有名,溝溝有姓,彎彎有傳說,山山有故事。宗教文化、西夏文化、巖畫文化三朵藝術奇葩綻放異彩,為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賦予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開發建設中的“靈光”景區,以宗教文化為主題,以森林山水為依托,以歷史古跡為重點,以野外探險為特色,融觀光旅游、宗教文化、娛樂健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精品景區。景區內的四尊元末明初石刻“摩崖大佛”,體態豐盈,面貌慈祥,這些佛像刻工精細、技法嫻熟、造型獨特、形象逼真,均為淺浮雕中的精品。在古西夏廟宇遺址上恢復起來的“三清觀”、“靈光寺”、“靈光塔”、“靈光洞”等建筑再現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高深莫測、源遠流長。新建成的旅游觀光索道,給您一種吻藍天、親白云、聽松濤,“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全新感覺;造型獨特,內容豐富的賀蘭山博物館,是進行愛國主義和科普知識教育的最佳場所;人工瀑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在西北首屈一指;大型滑雪場,是人們開展冬季體育健身、冰雪活動的理想去處。
銀川導游詞 篇3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于《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陜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滟、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于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般y川”一詞的指代范圍趨于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并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
相傳古時候賀蘭山飛來的一只鳳凰,看到這里黃河橫貫、麥浪翻滾,一片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象。不忍離去,竟化身為一座美麗的城市——銀川。東門外的高臺寺是鳳凰的頭,鳳凰頭挨到黃河邊;高臺寺旁邊有兩眼井,是鳳凰的眼睛;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湖泊相連,林茂草密,花團錦繡,那是鳳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賀蘭山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