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師園導游詞(精選7篇)
網師園導游詞 篇1
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今天就來到了著名的蘇州園林之一---------網師園。
網師園是蘇州園林里小巧玲瓏的一個。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網師園中心的一池水。這池水真清啊!清得能看到水底的沙石。你可別把這池水看成一潭死水,它里面也是有許多小生命的!這水底下就有一條條色彩鮮艷的金魚,它們在水里游來游去,好像在向人們展示它鮮艷的色彩。
圍著這池水的石頭可不是一般的石頭,它的名字叫做太湖石。因為它們是從太湖里撈出來的,所以得名太湖石。太湖石是黃灰色的,表面凹凸不平,形狀怪異,有的像一棵挺立的松樹,有的像一頭巨大的熊,還有的像一個仙人球……
走過一座小橋,就到達了去后院必經的一個走廊。這個走廊的房頂與其它房子的房頂沒什么區別,左面臨水———就是網師園中心的那池水。右面是一面特別有藝術感的墻,為什么說是有藝術感呢?是因為這面墻上有許多畫窗,窗框的形狀各異,有方形的、圓形的、還有扇形的……里面畫的內容就更豐富了,有的畫著一群孩子正在抖空竹,有的畫著一只威風的老虎,還有的畫著一朵粉紅色的杜鵑花……而且每走兩步就能看見一幅畫窗,真是移步換景啊!
這就是網師園,極經典的蘇州園林,真是人間天堂呀!
網師園導游詞 篇2
網師園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清乾隆年間(公元1765年前后),定名為“網師園”,并形成現狀布局。網師園位于蘇州葑門附近的帶城橋南闊家頭巷11號,后門面向蘇州古城東南之十全街,至今幾易其主,圍主多為文人雅士,且各有詩文碑刻遺于園內,歷經修葺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古典園林中的精品杰作。網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令人流連忘返。
網師園始建于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后廢。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此名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四(一說王思,即今闊街頭巷)”諧音。園內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園林部分占地約8畝余,內花園占地5畝,水池447平方米。總面積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全園清新有韻味,網師園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陳從周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范”。清代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
網師園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現在游覽的就是世界聞名的網師園。網師園是中國江蘇園林的一個典型代表。
陳從周教授在《中國名園》一文中稱“網師園是造園家推崇的小園典范”。曾被德國政府授予聯邦德國大十字勛章的德國著名園藝家、鑒賞家瑪麗安娜.鮑榭蒂女士在其《中國園林》一書中指出:“我覺得網師園是蘇州最體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園林”。
建于宋朝時期的網師園,當時建房和建園耗資 50萬貫( 貫為 1000枚銅幣)。8xx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氣壯
網師園導游詞 篇4
南宋紹興年間,侍郎史正志因反對張浚北伐而被劾罷官,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1189年)退居姑蘇時筑園,因府中列書42廚,藏書萬卷,故名“萬卷堂”,對門造花圃,名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宅售與常州丁姓,僅得一萬五千緡。后被占為百萬倉糴場。
清乾隆時(公元1765年前后)曾官光祿寺少卿的長洲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重治別業,作歸老計(一說為奉母養親之所),初名“網師小筑”,后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沈德潛作《網師園圖記》。乾隆二十三年,彭啟豐來園參加元宵張燈宴樂并賦詩。
宗元死后園大半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倉富商瞿遠村(一說瞿遠春)購得,瞿增建亭宇,疊石種樹,半易網師舊觀,有梅花鐵石山房、小山叢桂軒、月到風來亭、竹外一枝軒、云岡諸勝。由于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園仍舊名,人又稱瞿園、蘧園,園布局即奠定于此時,至今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乾隆六十年,錢大昕作記。當時園中盛植牡丹芍藥,嘉慶時范來宗有“看花車馬聲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園不過三十年,即轉歸天都吳氏(童寯《江南園林志》謂系吳嘉道)。
同治初年為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辭官徙居園中,因在蘇舜欽始建的宋代名園滄浪亭之東,李氏自稱蘇鄰,名園為蘇東鄰或蘇鄰小筑。李能詩畫,積書數萬卷,兼蓄金石碑版、書法名畫。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園歸退居蘇州的清光緒朝將軍達桂(長白人),再加修葺,乃復舊觀。民國元年,已有馮姓居此。
民國六年(1917年),軍閥張作霖以30萬兩銀子從達桂手中購得此園,作為禮物贈予其師,前清奉天將軍張錫鑾作慶壽大禮,易名“逸園”。張為錢塘人,晚清任奉天將軍時招撫張作霖,且能詩,但未至此園。時有蘿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諸勝,尤以十二生肖疊石形象為別處罕見。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淞滬抗戰,暨南大學附中部遷蘇,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園。同年,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因與錫鑾子師黃友善,借寓于此,與葉恭綽同住一園近4年。善孖養幼虎一只,常以虎姿入畫。園景幽雅嫻靜,但聞翠竹搖動,流鶯酬答。抗日戰爭爆發前,張氏兄弟先后離去,園主家境中落,仍賃與他人。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亞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收藏文物書畫甚富)購得此園,費時3年,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并充實古玩書畫。復用“網師園”舊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園有住宅,此園平時閉門不納游人。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何病故,園由妻王季珊繼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貞、何澤明等將園獻交國家。
1957年左右曾駐軍。1958年部隊撤離,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占用大部,曾擬毀園辦廠。同年,國家文物局、同濟大學陳從周與市園林管理處同來調查,力主修復。4月,歸園林管理處接管,遷出醫院與8戶居民,撥款4萬元搶修。10月動工重修月到風來亭,新建梯云室及該處庭院,以墻分隔西部內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配置家具陳設。東鄰圓通寺法乳堂也歸該園使用。
1959年9月開放游覽。初,園被易名友誼公園并一度關閉,家具陳設、匾額對聯遭受破壞,1974年稍經修理后重又開放并復舊名。1981年將法乳堂及庭院擴建為“云窟”。
網師園導游詞 篇5
網師園,是蘇州典型的府宅園林。全園布局緊湊,建筑精巧,空間尺度比例協調,以精致的造園布局,深蘊的文化內涵,典雅的園林氣息,成為江南中小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乾隆末年園歸瞿遠村,按原規模修復并增建亭宇,俗稱“瞿園”。今“網師園”規模、景物建筑是瞿園遺物,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園。
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其中園林部分占地約8畝余(另兩資料:約5333平方米、約5400平方米)。內花園占地5畝,其中水池447平方米。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網師園布局精巧,結構緊湊,以建筑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
網師園分三部分,境界各異。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網師園按石質分區使用,主園池區用黃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雜。突出以水為中心,環池亭閣也山水錯落映襯。西部為內園(風園),占地約1畝。北側小軒三間,名“殿春簃。軒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軒西側套室原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及其兄弟張善子的畫室“大風堂”庭院假山,采用周邊假山布局,東墻峰洞假山圍成弧形花臺,松楓參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臺,穿插峰石,借白粉墻的襯托而富情趣,與“殿春簃”互成對景。花臺西南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靈壁石。
網師園東部為宅第,中部為主園,西部為內園。宅第規模中等,為蘇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門南向臨巷,前有照壁,東西二側筑墻,跨巷處設轅門,圍成門前廣場。場南對植盤槐,東西墻置拴馬環。大門兩邊置抱鼓石,飾以獅子滾繡球浮雕,額枋上有閥閱3只,正門東側設便門。西樓小山叢桂軒為網師園主廳,軒的南、西為兩個小院,幽曲深閉,桂香滿庭。軒北有用黃石疊成的“云崗”。從軒西向北,可至蹈和館和濯纓水閣。
住宅區前后三進,屋宇高敞,有轎廳、大廳、花廳,內部裝飾雅潔,外部磚雕工細,堪稱封建社會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門門廳至轎廳,東有避弄可通內宅。轎廳之后,大廳崇立,即萬卷堂。其前磚細門樓為乾隆間物,雕鏤之精,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中同類門樓之冠。其后擷秀樓原為內眷燕集之所。樓后五峰書屋為舊園主藏書處。以上3處的家具陳設,多為清式,尤富麗端莊。屋東北梯云室內黃楊木落地罩上鏤刻雙面鵲梅圖,雕工極精。梯云室北為下房區及后門,1958~1980年俱從該門出入。
主園在宅第之西,三進廳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側門或廊通往主園,正通道為轎廳西側小門,楣嵌乾隆時磚額“網師小筑”。入內建筑物較多,組成庭院兩區:南面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為居住宴聚用的一區小庭院;北面五峰書屋、集虛齋、看松讀畫軒等組成以書房為主的庭院一區,居中為池。池北竹外一枝軒原為封閉式斜軒。池東南溪上置石拱橋名引靜橋,為蘇州園林最小石橋。竹外一枝軒后的天井植翠竹,透過洞門空窗可見百竿搖綠,其后面為集虛齋。
西部為內園,由“潭西漁隱”月洞門(此處亦為何氏辟)入,地1畝余,庭院精巧古雅,花臺中盛植芍藥名種,西北角院里軒屋名“殿春簃”便得于此。
網師園導游詞 篇6
網師園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后廢。至清乾隆年間(約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并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此名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四(一說王思,即今闊街頭巷)”諧音。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乾隆末年園歸瞿遠村,按原規模修復并增建亭宇,俗稱“瞿園”。今“網師園”規模、景物建筑是瞿園遺物,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園。
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其中園林部分占地約8畝余(另兩資料:約5333平方米、約5400平方米)。內花園占地5畝,其中水池447平方米。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網師園布局精巧,結構緊湊,以建筑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全園清新有韻味,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陳從周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
網師園分三部分,境界各異。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網師園按石質分區使用,主園池區用黃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雜。突出以水為中心,環池亭閣也山水錯落映襯,疏朗雅適,廊廡回環,移步換景,詩意天成。古樹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見著,并與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構成主園的閉合式水院。池水清澈,東、南、北方向的射鴨廊、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及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變化。所以游園時,宜坐、宜留、以靜觀為主。繞池一周,可前細數游魚,可亭中待月迎風。花影移墻,峰巒當窗,宛如天然圖畫,所以并不覺其園小。夜游網師園除了能品味園林夜景,還能欣賞到評彈、昆曲等節目。
西部為內園(風園),占地約1畝。北側小軒三間,名“殿春簃(音:yí,樓閣旁邊的小屋,多用做書齋的名稱)”。舊時以盛植芍藥聞名。“殿春簃”舊為書齋,為明代古樸爽潔之建筑。軒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由紅林鑲邊的長方形窗枉框松成的框景,滿目青竹,蒼翠挺拔,翠周圍的傲臘梅、紅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國畫小品,人在到內,似在室外,富有詩情畫意。軒西側套室原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及其兄弟張善子的畫室“大風堂”。張氏兄弟曾在園中飼養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墻嵌碎石一方,鐫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兒之墓”,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書于臺北,寄來立碑。庭院假山,采用周邊假山布局,東墻峰洞假山圍成弧形花臺,松楓參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臺,穿插峰石,借白粉墻的襯托而富情趣,與“殿春簃”互成對景。花臺西南為天然泉水“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氣逼人,與主園大池水脈貫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龍吐,使無水的“殿春簃”不偏離網師園以水為中心的主題,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靈壁石,形似展翅欲飛的蒼鷹,黝黑光潤,叩之錚琮如金玉,是靈壁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憑欄可觀花”,令人賞心悅目。
1980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軒”而名播海外。
網師園導游詞 篇7
蘇州園林真是個個都美,讓人流連忘返。
而網師園恐怕是蘇州幾大名園中最低調的一個,雖小而精,布景處處彰顯文韻。園子的精華“潭西漁隱”被完整的復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頂層,足以表明這座園子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
網師園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為“網師園”,并形成現狀布局。歷經修葺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古典園林中的精品杰作。
里面住宅有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
對于我們來說,一路走馬觀花只是看個熱鬧,幸而遇到一位熱心的大媽一路跟隨講解,遂了解建筑者細膩的心思,甚至于一個窗戶的花式、一塊地石的擺放都有著特別的用意,細細品味越看越有意思。愧于自己沒有好好欣賞,差點錯過這么精致的美。卷在墻角的幾株芭蕉應景著賈寶玉那句“綠蠟春猶卷”,無比生動和形象。
園林之美,大概也就在這些細節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