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風景區旅游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八達嶺風景區旅游導游詞范文 篇1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自古就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這里山巒重疊,地勢險要,名聲顯赫,為長城關隘之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又是古代的交通要沖,古書《長安客話》記述八達嶺位置及其重要性說,北往延慶州,西往宣城,路從此分,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八達嶺的`景色,四時皆妙,登上長城,放眼四野,但見城墻南北延伸,盤旋于群巒峻嶺之中,不見首尾,氣勢極其磅礴。
八達嶺長城距北京60公里,位于延慶縣境內。建于一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都是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臺,南北兩面各開一豁口,接連關城城墻,臺上四周有磚砌垛口。這一段的城墻,依山勢修筑,墻身高大堅固,下部為條石臺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磚砌筑,內填泥土和石塊。頂部地面鋪縵方磚,嵌縫密實。內側為宇墻,外側為垛墻,垛墻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墻轉角或險要處,則筑有堡壘式城臺、敵臺或墻臺。城墻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達十四公尺。墻基平均寬六公尺半,頂寬五公尺余,可容五馬并馳或十人并進。城墻南至七樓,北至十二樓,全長4470米,共有敵樓19座,總游覽面積1.9萬平方米。
八達嶺長城不僅雄偉壯觀,敵樓煙墩風格各異,而且名勝古跡眾多,有壯美的北八樓(海拔888米)、北五樓,建有鋪舍的南六樓,還有刻著“天險”二字的絕壁,慈禧西逃時回望京城的望京石,楊家將抗遼的六郎影背等。
八達嶺風景區旅游導游詞范文 篇2
萬豪蒙古大營位于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察爾森鎮境內,距烏蘭浩特市40公里處,總面積10平方公里,是集避暑、度假、旅游為一體的具有蒙古民族風情的旅游村,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旅客到這里觀光旅游。這里設有蒙古民族風情的騎馬、射箭、狩獵、釣魚、劃船等娛樂項目。餐欽部備有蒙古族風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種炒菜等菜肴。
來這里不僅可以領略到科爾沁草原的美麗風光。還可以品嘗到蒙古族奶茶、哈達銀碗酒、上馬酒、下馬酒,還可以欣賞到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優美歌舞。
萬豪蒙古大營位于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察爾森鎮境內,距烏蘭浩特市40公里處,總面積10平方公里,是集度假、旅游為一體的具有蒙古民族風情的旅游村,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旅客到這里觀光旅游
里設有蒙古民族風情的騎馬、射箭、狩獵、釣魚、劃船等娛樂項目。餐欽部備有蒙古族萬豪蒙古大營
風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種炒菜等菜肴。 來這里不僅可以領略到科爾沁草原的美麗風光。還可以品嘗到蒙古族奶茶、哈達銀碗酒、上馬酒、下馬酒,還可以欣賞到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優美歌舞。
具有民族風俗風情的旅游,是興安旅游的特色,也是旅游者盡情分亨節日快樂的最佳時節。
民俗文化
科爾沁右翼中旗民俗文化底蘊豐厚,蒙古族占全旗總人口的是全區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
萬豪蒙古大營
旗縣。科爾沁蒙古族人民淳厚樸實、注重禮儀、熱情好客、豁達樂觀。由于久居草原,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與內地不同,在居住、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祭祀、禮儀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別是在禮儀、祭祀等方面,敬獻哈達、祭敖包是最常見的。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達的質料為絲綢、娟紗或棉布。本旗蒙古族之哈達以白色為主、也有淺藍色或淺黃色的。哈達長短不等,一般為一尺三寸至三尺,重大禮儀可用三尺以上的哈達。獻哈達時須用雙手捧著,身體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樣的姿態,并表示致謝。獻哈達分敬獻和互獻:朋友相見互獻哈達,專門拜訪某人或對政治、宗教界的高層人物,則敬獻哈達,其質料也是上等。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是蒙古語的音譯,意即"堆子"。它通常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大都立在明顯而壯觀的高山或土崗之上,形狀多為圓錐體。
敖包最初為道路和境界的標志。但在后來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卻逐步演變稱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敖包在全旗各地都有,有單獨的敖包,也有多個敖包組成的敖包群。人們外出遠行,凡是路經有敖包地方,都要下馬祭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以求吉祥。祭敖包是蒙古族最為隆重熱烈而又普通的祭祀活動.
八達嶺風景區旅游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男人一路歡笑,女人一路尖叫”——中外游客如此評價九畹溪漂流。九畹溪距三峽大壩20公里,分為兩段,上段兩人一舟,闖越怪石密布、浪花四濺的激流險灘;下段坐觀光艇或沖鋒舟,穿越絕壁林立、山窮水復的九畹峽谷,欣賞地縫、仙女山、望夫石等奇觀。漂流九畹溪,體驗浪遏飛舟的快感,享受戰勝自我的激情,被中外游客譽為“三峽第一漂”。
九畹溪曾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早年開壇講學、植蘭修性之地,“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即指此地。從秭歸新縣城至九畹溪,沿途有問天神簡、神牛泉、將軍巖、美女曬羞、剪刀崖、和尚巖等十余處自然景觀,有與屈原文化緊密相關的問天簡、壇包、神龜石、巨魚坊、求字碑、硯窩臺、筆峰石、靈芝巖等近二十處人文景觀,有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的古懸棺群,有宗教特色濃郁的圣天觀,有人跡罕至的干溪溝生態旅游區,供您欣賞。
在通往九畹溪景區的路上,茶園坡遂道口,有一塊巨石臨江倚石而立,高約400米,寬約80米,厚約5米。它與主巖之間有一道裂縫,寬處約5米,窄處約半米,把它與巖體完全分離。這塊高而薄的石片,就象人工立起的一方豐碑,又象一片竹木削刻的書簡,相傳楚國郢都失守之后,屈原托弟子石夫將詩簡《問天》帶回家鄉,焚于高山之巔,石夫不忍,將詩簡藏于此處,人們稱它為“問天神簡”。
巨魚坊 在九畹溪口,有個雖小卻很有名的碼頭,叫巨魚坊。相傳屈原投江汩羅之后,水神湘君、湘夫人派洞庭湖神魚將他的尸體送回故鄉,交給屈原的妹妹女須。神魚完成任務后,再也沒有回洞庭湖,它上下一年一回游,上不過泄灘,下不過新灘,一直守在九畹溪口的江水中。清代詩人程含章作詩歌頌它:“客言秭歸山下水,中有神魚長不死。當年屈子投汩羅,神魚銜送歸鄉里。”
神牛泉
在通往九畹溪景區的路上,過芝蘭小集鎮不久,可見臨溪一道絕壁上有許多蘑菇狀的鐘乳石,石縫中噴射出一道山泉,形成一道瀑布,人們稱它為神牛泉,當地人叫它“沙牛屙尿”。每逢雨季水大之時,最遠可噴到河對岸,飛珠濺玉,彩虹斜掛,形成一道奇觀。當地人有首歌專門吟這神牛泉:“一股清涼泉,洞洞兒里流出來,流將出來洗衣裳。藍的好洗花的好漿,手拿楊木棒槌,棒出個大太陽。郎在對面望奴洗衣裳,望得奴家心里好慌張,一心想情郎,下下捶石板上。”
將軍巖
在神牛泉對岸的懸崖上,有一塊酷似人頭的巨石,背依大山,頭頂沖天帽,怒眼圓睜,闊鼻大嘴,唇邊短須橫生,五官栩栩如生,石“頭”以黑色懸崖為身軀,活象一個身披黑袍、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當地人稱它為“將軍巖”。
棺木巖 自古流傳棺木巖,鳥鳴猿啼動人懷。雪飄草林山戴孝,風吹松杉樹舉哀。春到百花呈奠禮,夜來明月照靈臺。不知亡者哪朝輩,棺木七副洞里埋。
在九畹溪峽谷中,在一座約700米高的巖壁,在距地面約六、七十米的半腰中有一條很寬的橫向裂縫,縫中放著七具懸棺,因此當地人稱這個地方叫棺木巖。懸棺離公路不足百米,站在公路上肉眼可見。
·天門導游詞 ·大水井導游詞 紅樓導游詞 ·木蘭天池導游詞 ·武漢長江大橋導游詞
從九畹溪黑龍潭電站泛舟而下七、八公里,可見一巨石,象一位少婦立于懸巖之上,背著嬰兒,翹首期盼丈夫歸來。她那上圓下尖的瓜子臉蛋,腦后微墜的發髻,渾圓豐滿的胸脯,活脫脫一個望穿秋水的青春少婦。當地人稱它為“望夫石”。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
上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唐代詩人王建詩《望夫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