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邛海導游詞600字(通用3篇)
西昌邛海導游詞600字 篇1
邛海為一斷陷湖,屬史前地質構造運動斷陷形成。湖泊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北面與西昌市區(qū)相連。湖岸東西陡峭、南北平緩,特別是北部與城區(qū)之間,有一約50公平方公里的廣闊平原,構成湖盆糧食、蔬菜及其它經(jīng)濟作物的主產區(qū)。
邛海處于則木河壓扭性斷裂帶上,該斷裂帶南起普格縣以南,順則木河,越過瀘山東麓邛海湖濱,沿西昌城西部與安寧河隱伏斷裂交接,其走勢為東南——西北向,延長75公里以上。此斷裂活動頻繁,最易引發(fā)地震。邛海處在西部牦牛山與東南部螺髻山的谷地中。兩山之間的支脈瀘山又成為邛海與安寧河的分水嶺。
螺髻山,地跨普格、西昌、德昌兩縣一市。彝語稱安哈波,意為五百里山峰和五指山峰,因其主峰高聳入云,直插九霄,形似青螺,宛若玉髻而得其美名——螺髻山。據(jù)《西昌縣志》記載:“大螺髻山,穹窿崔嵬,拔地千霄,共水綿綿迤邐如長虹,亙一百七十余里。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瀘山,位于邛海之西濱,山巒奇秀,古木參天。漢晉時,西昌建越嶲郡,又因瀘山踞水狀若青蛙,故《水經(jīng)注》稱為“蛙嶲山”。唐宋兩朝,流經(jīng)西昌的安寧河稱“瀘水”。山以水名,蛙嶲山改名瀘山,沿用至今。光福寺、三教庵、觀音閣等掩映其中,但聞鳥語蟬鳴、鐘磬悠揚、誦經(jīng)隱約。全國惟一一個研究單一民族、單一社會形態(tài)的專題性博物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也坐落在這里。瀘山以幽靜勝,山幽、林幽、廟幽。林中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蒼松翠柏,古木參天,虬葛莽藤,遮天蔽日,有兩千年歷史的十大“巴蜀樹王”之一的九龍漢柏。密林深處,高低錯落地露出梵宇、佛宮十余座,古剎殿宇因地就勢,各據(jù)幽境,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素有“川南勝境”之稱。
西昌邛海導游詞600字 篇2
邛海是一個迷人的地方,這里四季如春,風景如畫,是一個旅游休閑的好地方!
邛海的水清澈透明,恬靜秀美。遠望水面,煙波浩淼,美麗極了!
邛海說它是海,其實它是個高原內陸湖。邛海的東面群山相依,西面水天相接,海水碧藍碧藍的,水天一色,蔚為壯觀。邛海的天可真藍啊!晴空萬里,天上沒有一絲云彩。太陽金燦燦的,陽光灑在海面上,把海水畫出了粼粼金光,就像天上的仙女灑落的一把把碎金。
我們買了一袋草莓,這可是成都冬天沒有的喔!在海邊的一個亭子里坐了下來。一邊看著優(yōu)美的風景,聽著海浪拍打堤壩的聲音,一邊品嘗著那鮮紅、甜甜的草莓,可真愜意啊!
從高處向邛海看,邛海就像一只巨大的蝸牛,盤踞在西昌市中。邛海很大,這只蝸牛當然也很大啦!
邛海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讓人回味無窮,好似鬼斧神工創(chuàng)造的一幅巧奪天工的自然畫卷。
西昌邛海導游詞600字 篇3
邛海,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形成于距今約180萬年前,因“邛都夷”在沿岸繁衍生息而得名。《漢書》、《后漢書》分別以“邛池澤”和“邛河”之名而載入史冊。唐代以后民間普遍稱邛海,文人雅士多稱邛池。《南中志》云:“邛都縣(今西昌)東南數(shù)里有邛河,縱廣二十里,深百余丈,多大魚,長一二丈,頭特大,遙視如戴鐵釜然。”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游歷邛海,《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邛海有“珍珠無數(shù)”,“惟大汗自欲時,則命人采之。”體現(xiàn)了邛海悠久的文化。
邛海,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城區(qū)東南5公里處。西為素稱“川南勝景”的瀘山,雅礱江支流安寧河相隔;東接與昭覺縣之間的界山;南為螺髻山北坡低山;北至西昌市區(qū)所在的東、西河谷地;形似蝸牛出殼。南北最長11.5公里,西北寬1.5公里,西南寬5.3公里,平均寬2.7公里,東西最寬5.5公里。岸線長35公里。邛海的面積,《西昌市志》載1940年代以后,最大面積為31平方公里,1957年航測為30.1平方公里;《涼山州志》所載面積為29.3平方公里(與1987年涼山州地名辦公告同)。由于官壩河、鵝掌河等山溪河大量泥石進入邛海,湖面逐年在縮小。據(jù)20xx年代西昌市政府制定的《西昌市邛海湖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劃實施方案》,按湖泊水位1510.3米計,湖面面積27.87平方公里。是四川第二大淡水湖。
